趙楠 孫琳琳 辛明月
【摘要】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我國的氣象影視行業想要獲得新的突破和發展,需要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將節目制作與新媒體進行充分的融合,進而促進氣象影視服務質量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氣象影視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關的解決對策,以期促進氣象影視行業的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環境;氣象影視服務;策略
一、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氣象影視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針對性不強
當前,我國的氣象影視節目都存在一個通病,即內容單一,主要包括三點:天氣實況報道、氣象形式分析和預報以及生活相關指數。此外,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氣象節目可以根據受眾的不同,根據其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氣象信息服務,因此致使個氣象影視節目具有很高的雷同度,缺乏亮點和特色,因此很難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二)可視性不高
氣象信息一般來說專業性比較高,需要通過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方式將其呈現出來,只有這樣,觀眾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尤其是一些關鍵性、災害性的氣象信息,在進行播報前需要進行熟悉和了解,準確表達,講解鮮活,只有這樣才能使觀眾聽明白,看清楚。但是實際上,很多氣象影視節目只是簡單進行溫度、陰晴、濕度、風向、霜霧等方面數據的播報,并給予簡單的提示和建議,形式簡單,信息量不多。
(三)及時性缺失
氣象信息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其及時性十分重要,一旦過了時間,其價值和意義也就大打折扣。但是當前,一些基層氣象部門即使預測到冰雹、雷暴、暴雪等惡劣天氣,限于電視節目的時間,只能定點播報,因此使公眾接受信息的最佳時間錯失。
二、新媒體環境下氣象影視服務應對策略
(一)轉變節目形式
當前,大部分氣象影視節目采用室內主持、演播室播報的方式,節目形式刻板單一,為改變這種現狀,可以采取戶外播報、外景主持等形式。如,可以深入氣象單位,采訪氣象工作人員;或者嘗試專家主持,通過節目訪談的方式進行解說;或者使播報人員置身戶外,使觀眾對提拿起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在遇到惡劣天氣時,進行群眾連線。為其答疑解憂。
(二)提高節目的針對性
氣象影視節目應當有正確的定位,根據受眾需求的不同,將氣象數據以及結論結合轉化為面向特定群眾的服務產品。如旅游類節目的播報重點應當放在未來幾天,內容要十分詳細,在提供天氣情況的同時,提醒沿線交通、紫外線強度以及高低溫差等,為旅游愛好者提供便利。
(三)提高服務的靈活性
氣象影視節目由于特定時間播報的問題,缺乏及時性。為此,應當打造自己的APP產品,或者開通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等,為用戶提供及時、詳細的氣象信息。與此同時,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評論功能,鼓勵受眾反饋當地實際天氣信息,并對其進行專業加工,與更多受眾分享。另外,加強影視設備升級,引進非線性編輯、三維動畫制作等先進技術,強化后期編輯,為受眾提供更加豐富、清晰、生動的節目畫面。
(四)加大人才引進
氣象影視的專業性、知識性很強。在新媒體環境下,對于氣象影視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熟悉氣象相關知識,還要熟練操作計算機,具備新聞采編、節目策劃、新媒體運作等方面的技能。因此,氣象影視節目應引進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并對組織內部的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進而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氣象影視節目制作團隊。
三、新媒體在氣象影視中的前景展望
在我國一些省市地區,氣象影視在新媒體方面已經做出了一些嘗試,并且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通過對新媒體的應用,擴大了氣象部門的影響,實現了氣象信息和防災減震預警信息的更廣泛,更有效,更及時地傳播,公共氣象服務效益增加。新媒體在氣象影視中發展前景遠大。為了更好地提供服務,新媒體在氣象影視中心還必須做到多種媒體整合傳播。具體表現如下:(1)我們要深入了解媒體的發展趨勢,在敏感度與主動性兩方面做好準備,隨時調整戰略以適應新形勢變化,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媒體要將自己定位為數字視頻內容的產生者。與其他媒體在競爭中合作,揚長避短,整合傳播,根據新媒體的特性創造新的內容產品,構成新的節目形式,努力實現多媒體共贏共榮。(2)及時了解新媒體的特性,利用新媒體的特點,開發氣象音頻視頻,將氣象音效,圖片制成彩鈴,彩屏等個性化服務的內容。(3)努力學習新的知識,與時代接軌,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勇于開拓創新,樹立整合傳播思想,充分發掘新媒體的優勢,合理利用新媒體互相造勢,增強原有的氣象節目的影響力,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構建和諧社會而作出貢獻。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氣象影視節目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為促進氣象影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各氣象影視中心要提高節目質量、轉變節目形式、提高服務理念、加大人才引進,從而實現節目的創新和突破,開創氣象影視服務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馬東雷,鄒倩倩,林毅.淺析新媒體環境下氣象影視服務的應對之策[J].中國信息化,2013(06).
[2]王浩宇,蘇小妹,原久淞.探究氣象影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機遇[J].媒體時代,2015(10).
[3]孟繼萍,楊利利,張榮.新媒體微博在氣象影視服務發展中的應用[A].s3氣象服務發展論壇[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