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橋
[摘 要]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及智能制造與工業4.0到來,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構建高職院校質量文化進行立教、治教、興教,以質量為生命線,可推動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建設。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質量文化; 診斷;改進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021-01
一、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診斷和改進制度改革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其后擴展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它們具有統一的評價標準、獨立的第三方評價、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持、良好的伙伴合作機制、協調互補的內外評價體系。
我國高職教育同英國等發達國家相比,表現為職業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教學改革緩慢,大部分高職院校發展目標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同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不相符,普遍缺少“雙師型”教師,高等職業特色難以體現。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職院校的生源基本上是處于高考成績較低分數段的學生,導致高職院校生源質量整體下降,社會對高職院校的認可度不高。生源、就業和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對辦學業績和效益差的高職院校來說很難有立足之地。
二、校園質量文化應是高職院校文化的中心
我國高職院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擴招政策刺激下導致教育教學質量下滑,盡管我國出臺多項政策促進質量提升,但歸根結底,政府和高職院校是一種“裁判”和“運動員”的關系,高職院校辦得好壞更多是其自身的發展。把校園質量文化作為高職院校文化的核心部分,一方面是職業學院領導和全體教職員工在質量方面所共有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規范及其表現的綜合,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另一方面是吸引顧客(學生、家長、政府等)的最高關注度,有利于學院的可持續發展。
樹立三位一體(全員、全面、全方位)、領導作用、顧客導向、過程方法、持續改進及重大活動的風險評估等質量文化思想,可促使現代教育評價的不斷深化,形成結構化和體系化,并滲透到質量保證體系中。
三、以校園質量文化推動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建設
(一)以質量精神文化推動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建設
高職教育質量關系到學生、教師、學校、企業、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首先要建立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質量文化觀,要充分考慮學生和教師的成長。另外,利益相關者的信任是院校生存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所以高職院校的工作效益和價值的理念應在需求調研、目標設置、標準制定、規劃設計、組織實施、過程監控、診斷改進等全過程中形成,使人才培養符合社會的需求。在辦學過程中,要采用零缺陷思維、全面質量管理、社會質量管理、PDCA循環、系統方法,把“永不停歇地改進”作為高職院校的恒久目標。
(二)以質量制度文化推動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建設
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價值關鍵在于改進,必須通過制度引導全體師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從而提高全員參與質量管理意識,形成質量文化氛圍。我國很多高職院校已實施了IS09001標準,也有一些高職院校如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等借鑒歐洲標準制定了質量管理體系。無論采取何種標準體系,必須以學生需求為中心、以提高學生質量為導向、以事實和統計數據為基礎、以教師教學水平不斷提升為載體、以制度化的形式奠定實施保障。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建立以院校、二級院系和第三方專業機構為主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在此機制的基礎上,構建網絡化、全覆蓋、具有較強預警功能和激勵作用的內外結合質量保證體系,促進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師教學能力持續提升。
(三)以質量物質文化推動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建設
高職院校應不斷優化辦學條件和環境,加強硬件設施建設,院校建設場所要符合職業教育的要求和特點,如建設特色環境、特色標識、特色景觀等,來營造高職院校質量文化的氛圍,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四)以質量行為文化促使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診改與外部評價相呼應
內部質量保證診改,一方面需要院校內外教師、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和學生來參與診斷和改進質量;另一方面需要社會對高職院校質量的監督和支持。外部質量保證主要通過質量審計、監督、論證等評估活動來推動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和運行,引導和督促院校形成“自查、自省、自律”的質量保證機制,并組織利益相關者投入內部質量整改活動,推動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建設。
參考文獻:
[1]金晶,吳雪萍.英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特點及其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3(26):21-22.
[2]何茂勛.高校質量文化論綱[J].高教論壇,2004(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