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燁,王皖發
[摘 要] CDIO工程教育模式面向新世紀,以培養高素質具有創新能力的工程師為目標。為了實現“中國制造2025”和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4.0 ”,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工程人才的支撐。主要介紹了高職院校的工科人才培養中必須借鑒CDIO的培養經驗和模式,結合國內高校的實際情況,通過與企業開展緊密合作,依托企業的資源和項目及人員條件,實際有針對性地對工科專業人才的工程能力進行訓練,不只提升硬技能,還同步提升軟技能和行業發展的眼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關 鍵 詞] CDIO;“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118-02
一、概述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大學經過四年探索研究創立的工程教育理念,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
在我國高校工程類教育中,因為專業和課程改革一直較為滯后于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并長期受限于教學軟硬件資源的匱乏,導致我國培養出來的工科專業學生的工程素養平均水平一直不能令人滿意。尤其是隱藏在實際操作動手技能背后的“軟技能”,包括推理和解決問題能力、假設檢驗和論證、系統和創新型思維、團隊合作和領導才能等能力都無法有針對地開展訓練和培養。原本是整套的產品設計流程涉及的各專業被人為地割裂開了,會構思的不會設計、會設計的不會實現、會實現的不會運作,各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放到一起無所適從,配合不好。針對此種情形,我們將目光投向國外一流大學,引入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希望能解決目前工科類人才培養遭遇的種種難題。
二、CDIO的切入點
目前國內高校工科人才培養主要矛盾集中在:
1.學生缺乏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會模仿和照搬,更不要說創新思維了。
2.缺乏批判性思維,認為書上的都是對的,老師說的都是對的,網上的內容都是對的。
3.對工程師職業不了解、不認可,更談不上承擔工程師的責任和遵守規范了。
4.目前高校中過細的專業劃分使跨學科的崗位和工作內容對畢業生來說難以適應。
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歸根到底主要有以下幾點:
1.工科類專業的課程項目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套路和多變的風格。
2.實驗實訓條件的制約限制了一些老師想改變的想法。
3.師資力量不足以支撐當前較為龐大的招生規模下工科類專業學生全方位的訓練。
4.未來畢業生從事的崗位存在不確定性也使校內的人才培養針對性變得模糊。
CDIO工程教育大綱共分為四個能力模塊,其下分為十七條一級綱要,一級綱要之下又分為六十九條二級綱要,可謂是劃分細致、包羅萬象、與時俱進。既有“主動和愿意冒險”及“執著與變通”的個性培養,也有“歷史和文化環境”及“發展全球觀”的眼界培養,如果不打折扣地逐條去實現,培養出來的將是精英級的工程師,該類人才必將引領工程領域潮流、新產品的革新,使行業產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傳統的工科類專業,或者“新工科”概念的提出,無不是面向工業工程領域,最終要去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從事實際工業生產、負責實施工程項目等。一個工科類專業的人才合格不合格,最終要由用人企業來評價。因此,實際上最理想的模式是“校企合作+CDIO”的模式,我們稱之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國內外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教育體制、育人文化顯著不同,這也使我們在將CDIO嫁接到校企合作中絕不能照搬照抄,必然要作修正,“校企合作”是一條有效塑造工程師人才的途徑。
因為極少有高校的工科專業能夠提供給學生與實際生產相符的實訓條件(非虛擬)、與實際接軌的工程項目以及高標準、嚴要求的實訓目標,大部分的人才培養目標都是以達到行業準入門檻的技術水平就大功告成了,而這些對企業來說都是最低限度的要求,在此基礎之上企業更希望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能夠具備優秀的職業道德、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順暢的溝通和交流能力、構思設計和創新的能力,這些要求不僅衡量標準模糊,而且無法量化。在我國目前工程人才培養非系統化、師資培養也不配套的情況下,就必須由企業出面,聯合合作院校共同培養未來的工程師人才,因為只有企業才最明白需要什么樣的工程師。
由企業主導工科類人才培養、合作高校參與協作的模式被稱為“校企合作+”。由企業在學校設立“訂單班”,前期經過層層面試和篩選,人數控制在40人之內。分別在第一學年開展為期一周的認識性實習,第二學年開展為期3個月的工學交替實習,第三學年開展為期3個月的跟崗實習。在三個階段的實習過程中,按照由淺到深的順序,分別安排不同的項目和內容,部分項目內容必須在企業內完成,部分可以帶回學校完成。每一位訂單班的學員將有兩位老師共同指導,從人格打造、實踐技能、團隊合作、創新精神四個方面完成量身訂制的培養任務,全面打造適合國內標準的CDIO工程師人才。
實際中,我們同京東方集團已建立合作關系,并已開展訂單班的試點。京東方集團是國內高新技術企業的代表,其主要業務是液晶面板制造,其他業務領域涵蓋新能源、智慧醫療、家電制造、信息通訊等。京東方集團于2015年推出的“‘藍晶靈產業人育成計劃”即是面向“校企合作+”的企業人才培養計劃,通過由企業主導、校方協助,在訂單班中實施面向液晶制造產業的實踐項目,使學員在校內身具雙重身份:既是學員也是產業人,既是學生也是企業的一員。經過篩選進入訂單班的學生即成為京東方的助理工程師,其職業發展規劃將走上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一條線。
在企業文化宣傳方面,前期開展有“BOE吉尼斯挑戰記錄”和戶外拓展訓練,增強團隊凝聚力。通過在校內發放制服和胸牌,使京東方班學員有別于其他學生,并以身為產業人和助理工程師為榮。通過企業文化的輸入和組織人際交往的活動,提升學生對企業的認可和忠誠度,并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和個人提升充滿信心和希望。
在企業實際從事認知實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期間,因為并沒有液晶生產和制造專業,所以參與實習的都是相關電子類和電氣類專業的學生。京東方的實習崗位包含模組制造、液晶電路陣列制造、切割、貼合,既涉及電子電路內容也有設備運作和控制內容。真實地提供給學生實際的崗位工作內容,讓學生在實際中體驗動手的樂趣,融入企業員工中,將使學生身心更快地成熟,從而初步達到CDIO的工程師標準要求。在實習結束后,將由指導老師啟發學生針對所從事崗位的生產工藝提出改良和改進的想法,并形成文字報告和匯報PPT,進一步鍛煉其行文、語言和表達能力。
另外一種類型的合作是加入由企業主導的教育合作項目。例如,我們2017年初簽約加入了由三菱電機自動化(中國)公司主導的三菱合作教育項目,并從中收獲頗多。該項目類似一個校企合作教育聯盟,校方院校既有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等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本科院校,也有類似于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淄博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高專院校;企業方包括三菱電機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及其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合作領域涵蓋本科和高職教育、售后培訓、用人需求、行業比賽、技術論壇、教材出版等各個方面。通過參與這個教育合作項目,取得三個方面的收獲:
1.企業的資源。簡單說來就是去說服企業從人力、物力方面對我方辦學予以支持和幫助,包括企業的講師、當前熱門領域的技術和設備、場地等均可由校企雙方共同投入。相應的,合作企業在學生培養成才后擁有優先遴選的資格。在這種情況下,合作企業的選取就相當重要了,因為只有一些跨國的知名企業才擁有上述這些資源,并愿意與合作院校分享。
2.建立了校校合作的關系網。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層次還是偏低,根本原因是師資整體層次偏低,高水平的師資數量少。在招生數量日益下降的大趨勢下,各個院校同類專業傳統的“競爭合作”關系基本只剩下“競爭”關系,這也使專業和師資的交流和溝通日益困難。以安徽省119所高校為例,除去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一批重點本科院校,安徽省教育廳就曾經牽頭組織一批高職院校成立過“A聯盟”“商科聯盟”等院校聯盟,然而這些聯盟基本是空架子,既沒有實質的論壇和學術活動,也沒有推動各院校的專業建設。在這種情形下,參與由企業牽頭的教育合作項目無疑是一種較好的選擇。這種校校交流無疑是真正促進專業發展,使專業的教師能夠在一種專業的氛圍中去討論如何做專業的事情。
3.加入“三菱電機杯”自動化大賽。“三菱電機杯”自動化大賽是面向高校電氣、自動化、機電類專業的完全由學生自主選題、組建團隊、提出方案、完成作品的展示性比賽,可以說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仍然一再要求學生不斷提升動手操作的熟練度顯然已經跟不上“中國制造2025”對人才的需求。找準定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活力,才是當前我國高校各工科類專業所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四、總結
總之,CDIO的培養理念是近兩年流行于國外高校的工程師培養模式。我們嘗試在校企合作中同合作企業一道將CDIO的模式嵌入進去,從而形成獨特的“校企合作+”的模式。這僅僅是初步的探索。為了順應全球制造業復興的熱潮和國家對智能制造以及“工業4.0”的政策扶持,我們必須從各個方面做出嘗試,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CDIO工程師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胡文龍.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2]查建中.論“做中學”戰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3]羅高涌,張瑾.基于CDIO模式的校企合作辦學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1(5).
[4]王家忠,弋景剛,孫維連,等.工程教育CDIO指導下的校企合作改革與實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