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書
[摘 要] 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機能的逐漸退化,便會出現一系列的病癥,尤其是那些身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因為常年處于病痛的折磨中,在心理方面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這也會給臨床護理人員的工作帶來極大的困擾和影響。因此,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深入的探究,并針對不同的心理狀況制訂科學有效的應對策略,可以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狀況,促使患者同護理人員進行深入的溝通,提高治療和護理的效果,促使患者的身心逐步走向健康。
[關 鍵 詞] 老年慢性??;患者;心理狀態;護理;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154-02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醫療水平也有了極大的飛躍,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我國人民平均壽命不斷增加,這就給社會帶來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那就是人口老齡化嚴重,社會上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數量將逐漸增加,并且因為年紀越來越大,身體各種臟器的機能逐漸出現衰退,身患各種慢性病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同時,因為這部分患病老人長期處于病痛的折磨之下,往往會在心理方面發生畸變,產生焦慮、失望、抑郁、失眠、煩躁、輕生等念頭,并且會出現不配合治療、放棄治療的現象,這也給臨床護理專業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研究,并制訂針對性措施,對提高護理工作效果、促進老年人走向健康具有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一、影響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狀態的因素
(一)身體機能造成的影響
任何一個生命體都會經歷由弱小走向成熟,然后走向衰亡的過程,這是大自然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過程。人逐漸衰老,原有的意氣風發、豪情壯志也逐漸因生活的侵蝕和磨礪而逐漸消失,免疫力也逐漸呈現出下降趨勢,反應遲鈍,理解能力下降,逐漸與時代的發展脫節,不能被時代、被潮流中的人們所理解,因此慢慢產生了自尊心容易受損,對自己失去希望,凄苦、孤寂的負面情緒。
(二)病痛折磨造成的影響
老年慢性病患者因為長期處于病痛的折磨中,可能經過了多方求醫卻不能奏效,常年服藥治療,甚至臥床休息,早已經將老年患者原有的那些對生活的希望和信心消失殆盡,殘存的只是疾病帶來的痛苦和求醫無助帶來的絕望,因此經常會出現輕生、孤僻、性格暴戾等現象。
(三)對疾病認識不科學、不深入造成的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越來越眷戀生命,畏懼死亡、杞人憂天、患得患失成為老年慢性病患者經常會產生的一種心態。尤其是當老年人身患慢性疾病,經過長期、系統的治療之后都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盡管積極治療疾病卻多次復發,同時老年人對疾病的認知不清,對自身的病情發展沒有深入的了解,這種狀況非常容易造成老年患者的心理負擔加重,認為自己已經無法醫治、病入膏肓了,因此出現放棄治療、對護理產生抵制情緒的狀況。
(四)對環境的不適應造成的影響
老年慢性病患者需要住院治療時,因為離開了熟悉的家庭,離開了自己生活了多年的環境,很容易因為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產生焦慮不安、恐懼、煩躁、想家等情緒。同時,患者原來可能在社會地位、家庭地位、職業職務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越感,一旦患病住院,變成一個普通病號的身份,與眾多病人一同處在相同的病房中,這種巨大落差往往會給病人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病人產生極強的負面情緒。
(五)他人言語造成的影響
老年慢性病患者一旦入院,心理變得異常敏感,對他人的言語、表情、動作極為關注,當護理人員在不經意間說出一句無關緊要的話或者做出一個無意識的動作的時候,患者都可能非常關注,并產生非常激烈的反應,認為這是因為自己病重無法醫治,所以護理人員才會這樣對他,由此引發極為強烈的恐懼感和焦躁不安的情緒。
二、老年慢性病患者容易出現的心理狀態
因為上述的種種原因,老年慢性病患者一般會出現以下多種心理狀態:
(一)恐懼不安、焦慮的心理狀態
因為老年患者對自己的病情了解不全面、不透徹,總是認為自己的病已經到了無法醫治的程度,擔心自己的生命已經走到盡頭。也有可能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擔心自己住院會讓自己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讓家人無法幸福生活。也有可能是因為一些病情的影響,導致病人出現焦慮不安、恐懼絕望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是情緒不穩、暴戾易怒等。
(二)孤單寂寞的心理狀態
因為老年人住院之后,慢性病的治療周期長,住院時間漫長,一方面因為離開了工作崗位和自己熟悉的工作環境,缺少陪伴,內心失落現象較為明顯,另一方面自己的子女因為生活、工作等方面原因不能長時間在病床前照料,因此老年人獨自身處一個陌生的環境之中,往往會產生孤單、寂寞的心態,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唉聲嘆氣、獨處發呆等。
(三)悲觀失望,對生活失去信心的心理狀態
因為老年人為了自己的事業、生活、兒女已經操碎了心,辛勞大半輩子之后,卻患上了慢性病,需要入院、臥床,尤其是老人的病情較重、治療見效慢、周期長、花費高的情況下,病人就會心存負罪感和愧疚感,認為自己拖累了整個家庭,給家人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這樣會嚴重影響家人的正常生活。在這種情況下,病人往往會產生悲觀、失望、失去生活信心的心態。主要表現為失眠焦躁、情緒異常,嚴重的甚至可能出現自殺行為。
(四)敏感多疑的心態
因為老年人經歷了漫長的生活磨煉,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早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察言觀色、聽話聽音的能力較強,因此一旦醫護人員或者家屬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病情或身體狀況有了一絲異常的表現,即使這種表現可能是無心之舉,也可能是并不是針對老人的,但是老人都會非常敏銳地感知,認為自己的病情已經萬分嚴重了,從而對生命、治療喪失信心。主要表現為固執、偏激、悶悶不樂等。
(五)“老小孩兒”現象、依賴性增加的心理狀態
俗話說:“老小孩兒,小小孩兒。”人步入老年之后,一方面思維、心理方面出現衰退,逐漸對子女產生依賴心理,另一方面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減弱,需要子女照料,這些表現都和小孩子相似。同時,在身患疾病的情況下,尤其是身患慢性病之后,所有的事務一般都是子女處理,這就更加重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依賴心理。主要表現為情感脆弱、思維不穩定、行為幼稚等。
三、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護理應對措施
(一)熱情對待患者,深入了解患者情況
老年慢性病患者進入醫院后,陌生的環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每天面對的醫務人員、護理人員都是陌生人,更加增強了他們孤獨、寂寞的心理。因此,護理人員一定要用充分的熱情對待患者,同患者進行深入、細致、耐心的溝通交流,用和患者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年齡、愛好、工作、性格、飲食習慣等方面內容,不僅增強了患者的信任感,同時也獲得了最為全面的第一手資料,以便于醫務人員和護理人員制訂有針對性的治療和護理方案,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二)同患者家屬交流,普及科學護理常識
任何一種治療方案和護理方案的實施,都離不開家屬的理解與支持,同時家屬在患者面前的表現也深深影響著患者心態。護理人員應當在患者入院時就及時同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向家屬傳授科學護理的相關知識,向家屬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入院前的發病情況,介紹病人病情的發展趨勢,并征求患者家屬的護理意見,同家屬形成促進患者病情早日痊愈的“攻守同盟”,齊心協力,保證護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科學安排病室,增進病友交流
老年慢性病患者入院之后,如果能夠有更多的病友與其交流,將會在極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提高患者積極面對病情、重塑健康身體的堅定信念。因此在安排病室和病房的時候,護理人員應當在對患者情況進行提前了解,然后依據患者的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性格特征、愛好特長、生活習慣等情況進行安排,將有更多的相同點、有更多的共同語言的病友安排到一間病室之中,可以促使患者之間有更多的溝通交流,還可以互相鼓勵、排遣心中的憂郁和孤寂之情,提高患者的情緒,讓患者保持樂觀、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這對患者的病情是大有裨益的。
(四)合理安排多種活動,調節患者情緒
因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治療周期和住院周期時間較長,患者往往會感到生活單調,總想逃離醫院,回到自己原有的生活環境,這對患者的病情治療極為不利。為了改善這種狀況,護理人員可以組織患者集體到室外散步,或者組織讀書活動,這不僅增進了護理人員同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還密切了護理人員同患者之間的關系,讓護理人員同患者之間的氛圍更加和諧、民主,讓患者打消了離院的念頭,可以安心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
(五)注意自己言行,消除患者疑慮
既然了解到老年慢性病患者敏感多疑的心理狀態,作為一名護理人員就應當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密切關注自己的言行,以消除患者的疑慮。例如,護理人員要用平和、舒緩的語氣同患者交流,增強患者的親近感;進行護理操作時需要做到動作輕柔、力道適中,避免患者產生疼痛,對護理人員產生抵觸情緒;談到患者病情的時候,一定要注視患者雙眼,不要讓目光游離,以增強患者的信任感等。
綜上所述,作為護理專業工作人員,需要以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為第一準則,以高度的職業責任感投入到護理工作中,尤其是面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時候,一定要投入足夠的愛心、細心、耐心、信心、恒心,給予老年慢性病患者足夠的理解與愛護,悉心關懷,認真護理,并積極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消除患者心理各種負面情緒和思想,讓老年慢性病患者從消極的狀態中走出來,積極面對生活、面對病情,同病魔進行頑強的斗爭,并在醫療人員和護理人員的幫助下,盡快恢復,從而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吳雪雪,李明英.淺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護理[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4,11(5).
[2]徐萍,苗副清,崔秀菊.淺談老年心理護理[J].黑龍江醫學,2008(8):76.
[3]李別非,謝秀梅,余國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狀況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18).
[4]陸鳴亞,葛兆章.部隊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