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
[摘 要] 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過程中,職業院校面臨著企業積極性不高、教學設計難度大、成熟培訓管理機制和培訓服務體系欠缺等一系列問題。分別以“六對接”和“三化”為著力點,對職業院校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提出建議和改進措施,以期促進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建設與發展。
[關 鍵 詞] 職業院校;企業新型學徒;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156-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傳統的師徒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一些發達國家在傳統學徒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建立新型學徒制度,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是勞動力資源大國,勞動力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長期存在。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技能勞動者總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等問題日益凸顯。2015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人社廳發〔2015〕127號),并頒布了《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方案》。
如何將企業新型學徒制引入企業中,實現企業的產業轉型升級,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如何將新型學徒制模式運用到企業青年員工的技能培訓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值得我們認真分析和研究。
一、企業新型學徒制開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當前,國家雖然出臺了企業新型學徒制的相關文件,但仍處于試點與摸索階段,就職業院校而言,在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1)校熱企冷,企業積極性不高,內在動力不足。(2)教學設計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實施難度大。(3)亟須創新培訓管理機制、培訓服務體系。
二、職業院校在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中的策略分析
企業新型學徒,作為新時期的新生事物,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碰到很多困難。職業院校作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唯有勇于探索和大膽創新,才能深入適應企業新型學徒制“新”的要求。具體來講,以“六對接”和“三化”為著力點,把握校企共同育人、科學育人工作的關鍵,確保人才培養工作運轉有序,努力實現學徒、院校、企業與社會的共贏。
(一)職業素養與企業文化對接
要想減少或阻止人才流失情況的發生,讓學徒在培訓學習初期找到“家”的感覺,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企業新型學徒培訓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徒職業能力的培養,還應將人文素養、職業素養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將職業素養養成與企業文化熏陶對接,遵循針對性、適應性和發展性相融合的原則,使新型學徒的培養具有較強的價值取向,更加符合人的發展需求。
學徒在入校學習前,先進行企業文化教育。入校后,根據企業的管理方式,引入企業文化,在專業教學與日常管理中融入企業文化,培養學徒對其未來職業的期望,使個人素質、職業素養與企業文化的培養相互統一,努力實現“用真情打動人,用發展留住人”,為員工個人價值、企業集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相互統一作出貢獻。
(二)職業工種與崗位需求動態對接
新型學徒制要實現因地制宜,讓學徒在企業崗位的“沃土”中茁壯成長,就必須堅持崗位職業能力需求為導向,對接企業主導產品的關鍵技能需求,并確保培養內容隨企業產品發展動態進行調整。具體來講,新型學徒培養計劃的制訂,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1)立足企業現有崗位對該工種技能人才的需求,即“現實需要”的問題。(2)兼顧企業未來發展、產品更新換代,崗位對該工種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即“未來需求”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具有一定的市場特征,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需要人才培養方案打破傳統模式,突出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三)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課程內容是校企教師實施教學工作的依據和內容,是連接培養目標和職業崗位需求的紐帶,是實現新型學徒培養目標的橋梁。要實現學習目標,只有通過課程內容的有效設置才能實現。這就要求教師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將相關職業標準中所包含的知識、技能等內容歸納、凝練并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中,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抓手,推動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相互滲透,推動教學改革,重視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推動學徒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創新能力、服務意識等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四)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將課程內容轉化為學徒學習與內化的知識、技術技能等,需要通過有效的教學過程才能實現。學徒能否掌握現代職業活動所需要的知識、技術與技能等內容,歸根到底取決于教學過程,取決于教學過程與生產或工作過程的對接程度。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注重對實際生產過程進行準確分析,按照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把生產過程進行教學化的處理。課程內容的組織安排從以知識體系的邏輯線索為依據轉變成以職業活動的工作過程為依據,把企業的生產性任務轉化成“行動導向”的學習型任務,形成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項目。學徒在完成學習型任務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錘煉技能,實現職業能力的提高和職業素養的養成。
(五)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
企業新型學徒制是以與企業簽訂6個月以上勞動合同的技能崗位新招人員和新轉崗人員為培養對象,這些員工在學校注冊學籍后又具有學生身份。這種教育對象的雙重身份,必然決定了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的內在要求。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在新型學徒培養過程中,積極推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雙證”制度。在不延長學制的情況下,學徒修滿學分即可獲得畢業證書;通過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即可獲得本工種相應級別的職業資格證書,引導學徒走技能成才之路。
(六)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
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具體來講,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在新型學徒制中,學習不是“傳輸”而是“傳承”,師徒是帶著任務和課題的,學徒可以在師傅的指導下、在共同的工作實踐中,獲得對該工作領域的深度理解。也就是說,新型學徒制講究傳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講究學習知識的方法,而不僅僅是灌輸知識。從這個層面上講,這對學徒是終身有益的,是終身學習。另一方面新型學徒培養應以“必須、夠用”為原則,滿足學徒當前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技能技術等級。在此前提下,適當考慮技能遞進的終身培訓學習,使學徒能在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提升技能等級和學歷層次,為學徒的人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滿足學徒學習的可持續發展需求。
(七)教學監督管理一體化
要使新型學徒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得以實施,最好建立一個由地方政府部門、企業和學校共同構建的新型學徒制領導小組,突出新型學徒培養、教學監督、管理一體化服務,深化專業分工協作,提高校企雙方資源的深度利用和綜合利用效率。地方政府部門,如人社局,負責新型學徒培訓的監督工作,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對培訓的支持力度,為企業轉型升級奠定堅實的基礎。企業專家與學校專業骨干教師共同組成新型學徒教學指導委員會,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八)素質評價多元化
企業新型學徒制采用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管理,對以往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考核制度提出了新要求。其靈活開放的教學模式,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聯動的合作機制,客觀上呼吁我們要創新評價機制,將“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結合起來,將專業知識掌握程度、職業技能熟練程度、職業行動能力狀況和職業素質養成效果結合起來,建立一個以能力為本位、多元化、全方位、平等開放的考核評價體系。該考核評價體系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1)引入企業、行業專家制定理論考核評價標準,將國家職業標準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專業課程評價體系,開展校內考核評價。(2)注重實踐動手能力考核、綜合職業素養評價。將企業工作任務納入考核,對學徒崗位實踐能力、職業技能、專業理論知識應用以及職業道德、團隊協作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等綜合職業素養進行企業考核評價。(3)注重職業技能鑒定。依托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在學校設立的職業技能鑒定站對學生職業技能進行社會鑒定考核評價,以獲得相應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
(九)教學方法多樣化
新型學徒制,除了可以充分利用傳統的理實一體化化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先進教學方法以外,還可以利用網絡媒體等信息化先進手段來減輕學徒負擔,做到“生產學習兩不誤”。特別是“互聯網+”時代下,每一個職業院校都擁有豐富的網絡資源,能為技能學習方式轉變提供資源保障。學校根據職業工種,建立符合職業特點,適合微信、微博、微課堂等微格化、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平臺,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方便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與學習,滿足學徒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三、結語
與以往的學徒制相比,企業新型學徒制聚焦學徒對象,涉及眾多的相關利益群體,構建了一種新型的、多方聯動的運作機制。試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對我國學徒制的探索和完善,培養更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發展我國現代職業教育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新時期,職業院校應把探索企業職工培訓新模式,加快人才培養作為己任,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加快適應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新”要求,為現代企業發展和產業經濟轉型升級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長征.新型學徒制創新特征及運行環境研究[J].理論研究,2017(1):30-31.
[2]王靜,沈亞強.企業新型學徒制之新型探究[J].職教通訊,2017(1):66-69.
[3]林濤,明志萍.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五原則[J].中國培訓,2017(1):47-48.
[4]程豪華.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校企深度合作策略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7(3):46-48.
[5]尚穎,劉勇.技工院校如何適應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的要求[J].職教視點,2017(1):23-24.
[6]陳嵩,韓保磊.關于現代學徒制與新型學徒制的比較[J].職教論語,2015(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