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
[摘 要] 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學術型人才而言,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目前各大高職院校迫在眉睫的問題是在保證“高技能”教育的前提下構建“高素質”的培養體系。簡單描述了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內涵界定,并分析了構建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一般思路與方法、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從而清晰地認識到該培養體系存在的問題。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227-01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漸增多,加快高職院校的建設顯得勢在必行。但高等職業教育除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要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大高職院校在完善專業課程培養體系的同時還應該注重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構建。
一、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內涵的界定
職業素養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四大要素。開展職業素養教育和構建職業素養培養體系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而職業素養內涵的界定是構建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前提。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內涵的界定主要有三點:第一,職業技能。即培養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素養。第二,職業道德。即人在社會上應具有的一般道德規范。第三,職業精神。它指的是學生在某個專業的崗位上所需要的態度、責任、信譽等。不難看出,第二和第三點是各大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養體系構建的重點。
二、構建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一般思路與方法
就目前的研究來看,構建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一般思路與方法是分別探索學生、高職院校和企業,分析它們之間存在的實際問題,最后將探索得到的理論落實到實際教育中以解決問題。具體來說,構建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必須做到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職業素養培養體系服務的對象,構建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必須引導學生認知自我,進行清晰的角色定位和價值取向,最終引導學生在技能、崗位、企業和職業等方面有清晰的認知。第二,以學校為中心。構建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必須以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依托校園文化建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引導學生進步。第三,以教育教學為中心。構建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必須從教學目標出發,踏實做好專業課程教學安排、專業技能訓練、社會實踐、師資力量培養等方面的工作。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
(一)校企合作的內涵與意義
校企合作的內涵與意義主要體現為以下四點:(1)能有機結合教學與實踐。(2)打破了學校單方面培養學生的局面。(3)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開闊了新視野。(4)加深了對職業教育的理解。
(二)校企合作的優勢
校企合作是有利于學生的模式,具體表現在以下三點:(1)提高了學生對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的認知。(2)教學理論以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為出發點。(3)讓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達成共贏。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職業素養培養的方法
校企合作模式下構建職業素養培養的方法多種多樣,具體表現在以下五點:(1)將職業素養內容以課堂形式呈現給學生。(2)校企合作從實際情況出發,推進職業道德教材的開發。(3)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職業素養培養。(4)加大師資培養,注重基層體驗。(5)以實訓為職業素養培養的載體,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四、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研究中的問題
(一)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模糊了職業素養內涵的界定
不同崗位、不同專業所需要的職業精神和專業素養是不相同的,然而高職院校在職業素養的培育過程中往往忽視了這點。這種情況導致不同的專業課程體系缺少與之配套的職業素養內容。
(二)缺乏對“制約因素”的深入研究
目前,各大高校對如何構建職業素養培養體系進行深入探析,但卻沒有重視最根本的問題:制約職業素養培養的發展是什么?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就無法構建有效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
(三)職業素養培養的考核機制不健全
我國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因此考核高職教育的質量主要是就業率和技能培養。雖然職業素養培養被不斷提及,但由于沒有健全的職業素養考核機制導致職業素養教育缺乏系統性,缺乏約束與激勵。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職業素養培養的問題
校企合作模式下職業素養培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1)學校和企業在理念上不統一。學校把校企之間的合作當成是整合教學資源和提升就業率的項目,而企業則認為這是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由于理念上的不統一,使職業素養培養大打折扣。(2)目前校企合作政策還不夠完善,為了在政策上促進校企合作,政府有責任協調和監督校企合作雙方。
五、結語
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才能完成。通過分析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現狀,我們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王曉冰.談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
[2]李玲.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途徑[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7).
[3]劉曉雪.基于“微文化”視角下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途徑探析[J].職業,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