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國 楊雙波 劉娟 劉慧 鄒學敏
[摘 要] 為適應新時期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從樹立預防為主的思想、優化公共衛生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探索課程考核改革這五個方面介紹了以健康需求為導向的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的改革。
[關 鍵 詞] 健康需求;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124-02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和需求發生了改變,衛生服務體系和衛生管理體系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衛生服務模式由以疾病為主導轉向以健康為主導,以單純患者為中心轉向以人群為中心,以醫療為中心轉向醫療、保健、預防、健教、康復等為一體。這一模式的轉變,對醫學教育影響極大,尤其是對預防醫學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人群健康需求現狀
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及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無病或不虛弱。目前我國人群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階段[1],人口老齡化將使很多疾病更容易多發。如,骨質疏松癥、老年癡呆等。(2)慢性疾病形勢嚴峻[1]。中國22%的中年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七成人有過勞死的危險;白領亞健康比例高達76%;中青年女性易得婦科、心腦血管疾病;中青年男性面臨猝死、過勞和癌癥等問題;慢性病患病率已達20%,死亡數已占總死亡數的83%。(3)青少年健康需求更為迫切。調查顯示:80%的學生早餐營養質量較差;青春期貧血的發病率達38%;全國肥胖兒中脂肪肝發生率為40%~50%;高度近視率呈急劇上升趨勢。2013—2014年度,北京中小學肥胖檢出率為19.5%,其中10%出現脂肪肝,2型糖尿病發病率20年間增長了11~33倍。(4)二胎政策促使新生兒劇增,尤其是高齡產婦增加,優生優育、新生兒保健的健康服務尤顯重要。(5)社會競爭壓力大,生活節奏快,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是導致社會或家庭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二、臨床醫生提供健康服務現狀
一直以來,預防意識與臨床診療的理論實踐難以融合,從而導致臨床醫學與健康教育、健康促進難以結合,在醫療機構的臨床常規工作流程中很少甚至缺乏相關的預防措施或涉及健康教育的內容[2]。大部分臨床醫生認為自己的職責是診斷和治療疾病,而健康教育與己無關,導致臨床醫生不能承擔提供整體衛生服務的責任,醫療機構也難以完成集預防、診療、康復和保健為一體的綜合衛生服務功能。這也有可能是我國在某些慢性疾病的防控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的原因之一[3]。
三、醫學教育背景
《愛丁堡宣言》稱醫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促進全體人民健康的醫生。現代醫學服務模式已從生理服務擴大到生理與心理綜合服務;從單純治療疾病轉變到綜合防治;從單純醫療服務擴大到全社會健康促進。現代醫學學科發展不僅僅是在本領域,越來越多的學科相互融合、滲透,尤其是臨床與預防的裂痕彌合。臨床醫生在日常診療過程中,應按照“三級預防”的原則做好醫療衛生保健服務工作,且臨床醫生作為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第一報告人、疾病監測的前哨以及日常各種個體化預防服務和疾病管理服務的提供者,在保障公眾健康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衛生部印發的《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主要任務中提出,加強以全科醫師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探索建立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以適應新的健康服務需求為導向,合理配置各類醫藥衛生人才,適應新時期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加強健康管理、心理衛生、公共營養、老年護理、社會工作等相關人才培養等。2016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任務中強調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四、我校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改革
“依托地方優勢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辦學特色是我校這幾年的一大突破。我校是地方醫學院校,肩負著為地方培養醫學人才、維護和促進地方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使命。現代醫學飛速發展,迫切需要地方醫學院校培養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基于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以健康需求為導向的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改革”。
(一)樹立預防為主的思想,將預防戰略貫穿醫學教育全過程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必須從改革教育教學理念開始。立足地方經濟發展,立足地方人才多樣化的需求,立足地方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合理確定培養目標,合理明確知識、技能要求,合理安排課程教學體系等。
我校的臨床醫學專業根據地方服務定位,根據專業發展,學生入校的專業教育、人文學科醫學倫理心理學課程的開設、公共衛生及方法學科的設置、就業指導等全部突顯當今醫療改革的發展方向是“預防為主”的思想。加強預防戰略的教育,強化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人道主義精神,使預防戰略、人文課程和專業互相儲存、互相滲透。
(二)強化六位一體全科醫學的理念,優化公共衛生課程體系
1.優化公共衛生課程體系
《預防醫學》分為《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衛生學》三門主干課程,既能掌握預防醫學主要的知識,更能突出方法、思維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強調《全科醫學概論》《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等課程的教學,強化健康新理念、現代醫學新模式在臨床醫學中的滲透;增加《社會醫學》《衛生法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循證醫學》等課程,進一步掌握臨床實踐中應用預防醫學知識的多種方法和技能。
2.突出能力培養的教學
優化后的課程體系減少了必修課課時,增加了選修課課時,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就業的需求選擇學習的內容;減少課堂教學課時,增加課外學習課時,強調自主學習;減少理論課課時,增加實踐課時,增加了綜合性、設計性試驗項目,通過創新性、設計性實驗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3.拓展學生專業素養以及學研能力
開設和設計多種多樣的輔修課程,以提升學生專業素養以及學研能力,如,開設《營養與健康》《環境與健康》《統計軟件應用》等選修課程,設計“社區衛生服務實踐”“創新教育和學術講座”“醫學新進展知識講座”“科研設計”“專業技能課外訓練”“大學生創新課題研究實踐”等講座和實踐。
4.增加社區實習
為了便于學生在畢業后盡快適應工作,減少就業單位對人才要求的差距,彌補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之間的裂痕,實習時間做了相應的調整:由原來只有綜合性醫院的實習增加到有半個月的社區實習,后將增至1個月。
(三)改革教學方法,通過多途徑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1.強調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
引進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采用多媒體形式教學,教師在課前的備課階段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教學素材,包括文本、圖片、影視資料等,或利用Flash軟件制作具有交互功能的動畫課件,通過大量的結合課堂內容的資料展示,以提高教學效率,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堅持熟悉、提高、改善傳統教學方法,適量融入角色扮演、自主學習設計、小組討論、角色互換、啟發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
2.開展PBL的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以問題為基礎,如,食物中毒、環境污染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問題,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小組討論和自學為主的學習形式,通過識別問題、分析問題、查找信息進而解決問題等階段來融會貫通所學基礎和各種相關知識。PBL教學法有助于學生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培養自主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郭清.以健康管理促慢性病防控 探索中國特色醫改新模式[J].健康研究,2012(3):161-164.
[2]徐剛,王小合,張艷青,等.現行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健康研究,2016(6):700-701,704.
[3]孔靈芝.關于當前我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思考[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