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 張麗珠
[摘 要] 數字媒體設計類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它適合于采用混合式學習模式,但要充分發揮這種模式的優勢,需要合理的教學設計。圍繞如何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與實踐。將混合式學習模式解構為線上活動與線下活動兩部分,針對線上活動的內涵——線上自學資源的合理建設與使用,分析了自學資源的設計與建設;針對線下活動的內涵——教學活動的合理設計與運用,分析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
[關 鍵 詞] 混合式學習;數字媒體設計;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136-02
一、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內涵分析
混合式學習在表現形式上是將傳統面授型學習與借助現代網絡技術及多媒體技術的網絡化學習有機混合起來,混合的比例一般在3∶7至7∶3之間。但符合這種混合比例形式的課程不一定就能滿足混合式學習的內涵。
混合式學習的核心與內涵是學生能力體系的自我構建,而這種構建需要通過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的有機混合來實現,線上學習的內涵是自學資源,即通過線上自學資源的合理建設,學生能進行線上自學活動,主動進行能力體系的構建。而線下學習的內涵是教學活動,即通過合理的教學活動,在師生、生生之間展開探究活動并解決各種問題,完善能力體系的構建。混合式學習的這些內涵與特點可以用一個太極圖形象表示,如下圖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自學資源及教學活動的設計構成了課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而檢驗教學設計教學效果的標準應該是是否為學生的能力構建提供了更高效、更有力的幫助。
二、數字媒體設計類課程的特點
所謂數字媒體設計,是指運用數字技術及計算機手段對數字化的信息載體,包括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網頁等進行分析、編輯、設計等運用,并最終轉化為符合審美標準的作品。而數字媒體設計類課程則是指相應的數字媒體設計工具軟件的學習課程。這類課程的典型代表包括:文本設計(Word);圖形圖像設計(Photoshop、Coreldraw);動畫設計(Flash、3Dmax);視頻編輯(premiere、AE);網頁設計(Dreamweaver)。
數字媒體設計類課程適合于使用混合式學習模式,基于以下四個特點:(1)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都是構建運用相應工具軟件進行相應數字媒體設計的能力。這個教學目標可以分解為三個維度——基本操作、自學能力、設計能力。這三維目標與混合式學習模式有著很深的契合度,下文將詳細闡述。(2)課程的教學資源及作品都是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在,需要依托網絡才能更流暢地實現教學。(3)課堂授課環境一般是在機房當中,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線上資源,有利于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的有機混合。(4)教學活動的成果,即數字媒體作品可以在網上展示,有利于混合式學習模式當中的探究活動、小組討論活動、分享激勵活動等教學活動的開展。
基于這些特點,數字媒體設計類課程采用混合式教學具備優勢,但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還需要線上線下活動的合理化教學設計,即自學資源及教學活動的合理化教學設計。
三、自學資源的設計與建設
(一)線上自學資源的類型及設計分析
自學資源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類:(1)數字媒體作品,一般是授課案例,即任務驅動式學習中的“任務”,“任務”的設計很關鍵,即需要包含有特定的知識點,在難度上又剛好是“跳一跳摸得著”的高度。這些“數字媒體作品”也可以是優秀作品的展示,這時作品的選擇標準就在于有突出的設計感,有鮮明的特點,以通過作品的分析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2)數字媒體素材,素材是學生完成教程作品的重要支撐,所以它的建設在于學生能方便地使用。至于開放性創作作品的素材,學生應該在更專業的素材網站當中去找,不必要過多地放在課程網站當中。(3)視頻教程是學生自學的重要途徑,特點是讓初學者跟著作品操作視頻去練習,是迅速上手的重要途徑。它的特點在于不要做過長的視頻教程,應該采用“碎片化”的方式,并面向知識點分割教程,使學生在自學中保持熱情和效率,利于吸收。(4)圖文教程,也是學生自學的重要途徑,但它更適用于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學生能在自學時迅速回顧或略過已掌握的知識,而將關注點放在新知識上。并更容易從整體把握作品的設計節奏。所以,圖文教程的設計重點在于它的綜合性和全面性并能夠突出重點新知。(5)PPT課件,由于數字媒體設計類課程以操作為主,所以課件的作用主要在于基本概念和設計原則的闡述歸納,它的設計重點在于言簡意賅的總結,畢竟對這些概念或原則的理解不通過文字而是通過實踐。
(二)線上自學資源的結構分析
在有些網絡課程當中,以自學資源的類型來進行分類存放,但這種方式并不符合學生的自學流程。所以,更合理的資源存放結構應該是以教學模塊、教學單元作為結構框架,每個教學單元的教學流程作為資源的存放導向。一個典型的教學單元資源存放結構是:作為教學目標的數字媒體作品—相應的視頻教程或圖文教程—相應的數字媒體素材。
四、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
(一)教學活動的類型及設計分析
數字媒體設計類課程的線下教學活動和相應的網絡課程應該緊密地結合起來,以達到有效的混合。要實現這一點,必須有一個有較高自由度的網絡平臺做支撐,筆者學校采用的是清華大學的THEOL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教師可以自由上傳教學資源,在網絡課程中設計教學活動,而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自由參與教學活動。所以,本文所指的教學活動是基于網絡的。
主要的教學活動有以下幾類:(1)課程問卷,教師設計網絡問卷,學生參與調查,通過問卷的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進度。課程問卷的設計重點在于能通過它及時有效地反饋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從而能正確地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手段。(2)探究討論,這種教學活動的形式一般以主題討論帖的形式存在,主題一般有“作品完成”“問題探究”兩種。“作品完成”指的是學生按照教程或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作品,并在回帖中上傳作品及制作心得,便于老師查看教學的效果,也便于學生間互相學習。“問題探究”指的是教師給出一個探究性問題,如作品效果、設計原則等,學生通過思考、查詢、討論、實踐等探究方法,得出成果或結論,并在帖子中回復,以通過這種方式促使學生提高探究能力。探究討論活動的設計重點在于作品或問題的難度要合適并具有探究性,使學生在探究完成的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3)課程作業,是指學生在指定時間能將作業作品上傳到對應的作業空間,作品要求一般是符合特定的主題并滿足設計需求。教師批改這些作品作為“形成性評價”的參考,更重要的是能遴選出優秀的作品,在網絡中進行展示并在課堂上加以點評,從而對學生形成激勵并以此形成設計思路,提高設計眼界。課程作業的設計要點在于能夠通過作業考核學生對軟件的操作,并鍛煉他們的設計能力和創意。
(二)教學活動與三維能力目標的關系
如前所述,數字媒體設計類課程的教學目標可分解為基本操作、自學能力、設計能力三維目標。雖然線上線下活動的目標都是一致的,但線上活動依賴的是學生的自覺,是一種自發性的活動。而線下活動,即課堂中的教學活動則需要更合理地設計來實現教學活動的導向。
“基本操作”能力的培養依靠的是教師在課堂中細化的、有針對性的講解和指導,特別是對初學者,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互動比網上的教程要有效得多。“自學能力”的培養并不是簡單的教師給學生資源,學生就能學得會。需要的是教師領進門,然后還需要教會學生如何高效地自學,學生在課堂中的練習及探究也是對自學能力的培養。“設計能力”不是單純的“教”就能學得會的,它的能力培養需要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并拓寬自己的設計眼界,形成自己的設計思路。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培養設計能力,首先需要在作品制作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其次要通過討論探究總結設計原則,最重要的是在作品分享與鑒賞中設計眼界,開拓設計思路。
五、總結
本文的研究路線與結論是:(1)進行了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內涵分析,明確了線上活動的內涵是自學資源的合理建設與使用,線下活動的內涵是教學活動的合理設計與運用,這些活動要圍繞“能力構建”這個核心來進行。(2)對數字媒體設計類課程的特點進行分析,得出了它適合于使用混合式學習模式這個結論。(3)對線上自學資源進行了設計與建設研究,分析了每種資源類型的建設需求,并提出了自學資源的參考結構。(4)對教學活動的設計進行了研究,分析了每種類型教學活動的設計需求,并指出了它們與三維課程目標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林雪燕,潘菊素.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實現[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15-20.
[2]王國華,俞樹煜.國內混合式學習研究現狀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5(2):25-31.
[3]容梅,彭雪紅.翻轉課堂的歷史、現狀及實踐策略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5(7):108-115.
[4]李行.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實訓基地能力培養需求的混合式學習模式研究[J].職業,2016(2):105-106.
[5]李行.依托于學校信息中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9):71-72.
[6]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7]趙海霞.翻轉課堂環境下深度協作知識建構的策略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5(3):11-18.
[8]陳絲,喬愛玲.翻轉課堂與MOOCS在開放大學教學中的有效結合研究:太極四重嵌套式的翻轉課堂與MOOCS相結合架構初探[J].遠程教育雜志,2015(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