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秀梅
[摘 要] 近年來,有關高中生因心理問題或精神障礙等造成自我傷害或他人傷害事件的報道不勝枚舉,一度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深刻反思。高中生作為成長中的一代,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加強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發展學生和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體育運動倡導拼搏向上、堅忍不拔等精神品質,關注身心全面發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鑒于此,在分析和論述高中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基礎上,就高中體育教學中引導學生健康心理的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 鍵 詞] 高中;體育教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031-01
一、高中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體育教學是促進高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高中體育經常采用公開、公平競爭的方式組織學生活動,既是對其身體極限的一種挑戰,又是對其心理素質的考驗。在體育競賽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真切地體會到生命存在與延續的價值,并能夠從中感悟超越自我帶來的快感,從而激勵他們不斷拼搏努力,將堅持不懈的精神融入學習生活中。同時,體育公平競爭體系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學生在面對失敗的同時,承受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有利于其紀律性和自制力的培養,他們勇敢果斷、堅毅頑強等品質得到了提升。另外,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體育競爭游戲實質上是對社會生產、生活的一種模擬,其中隱含的精神品質正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在體育實踐過程中,學生體驗了成功與失敗、優勢與劣勢、個體與群體等生活的種種,對引導其盡快適應社會作用明顯。如若教師再加以引導教育,將對學生情感陶冶、人格塑造以及價值養成等都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
二、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誘因
(一)學習問題
高中生常見的主要學習問題有:缺乏學習動機、沒有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不端正以及學習成績不理想等。高中期間,學生面臨高考,直接關系著學生今后的發展前景,在高考的巨大壓力下學生容易產生焦慮心理。
(二)人際關系問題
高中生面臨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問題也成為造成高中生心理困擾的主要原因之一。人際關系問題一般表現為不能和同學愉快相處,常常孤身一人,遇到問題無人傾訴,不知道怎樣和他人溝通,人際交往恐懼等,并因此引起郁悶、孤立、被忽視等痛苦感受。
(三)性格與情緒問題
高中生心理產生問題的另一重要來源與性格障礙有關,它的產生與家庭環境、個人素質息息相關,出現原因也較為復雜,主要表現為神經敏感、缺乏信心、自尊心過強、易感委屈,性格內向、被動、退縮、多疑、偏執等。
三、高中體育教育中學生健康心理策略分析
(一)明確教育目標,因材施教
高中學校的體育教學應突出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各學校專業特點,使學生掌握應有的健身鍛煉技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積極參與各項體育競賽和課內、外體育鍛煉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和發展,增進友誼,增強班級凝聚力,使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關注個體差異、尊重個性需求,因材施教,積極引導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改變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早已經無法適應當代高中生的心理需求,簡單的運動模式對他們來說缺少挑戰性,沒有難度,就只會應付了事,太復雜的運動模式又會讓他們感覺太困難,增大他們的心理負擔,只會加重心理問題,這樣就導致無法達到最初提出的心理健康水平調節的目的,那體育教學就變得可有可無。所以,體育教育者應該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從每個學生本身出發,適當改變原本的教學方法,將傳統的運動項目改造為適合不同水平學生的項目,讓每個人在付出努力過后都能達到標準,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以此來改善部分學生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
(三)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和相關設備投入
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教學效果中起到重要作用,水平高的教師才有能力培養出更出色的學生。由此可見,建立一支體育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對健康教育工作的推進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效果。就目前狀況來看,大多數在職教師接受的都是傳統的教學理念,這使他們在今后具體的教學中往往呈現出活動內容單一的現象,所設計的體育健康教育活動也往往具有枯燥、乏味的特點,從而無法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放慢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步伐。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做法是明智的,是被學生及教師所認可的。體育教師應該多多研究靈活的教學方式,將心理教育更好地融入體育教學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培育出優秀的、身心健康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曾憲斌.高中體育生學習動機、心理健康與學業成績的關系[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郭麗紅.高中體育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的協同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