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暉
[摘 要] 信息時代的到來為各行業注入新鮮的活力,以高職院校教育活動為例,在信息化技術運用下創新教學方法,并在專業教學資源庫管理平臺上不斷開發,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特別對道橋專業課程,依托于信息化教學手段,更能達到教學效果改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的。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道橋專業;課程體系;信息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174-02
道橋專業作為高職院校的專業之一,旨在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從大多高職院校道橋專業課程體系看,仍局限在傳統的體系模式上,即“照本宣科”“實踐項目”層面,教學資源有限,更無從談及在教學質量上進一步突破。在此背景下,考慮依托于信息化技術,建設道橋專業教學資源庫,完善課程體系,對實現教學質量提高與專業人才培養有積極意義。
一、高職院校道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信息化教學應用背景介紹
信息化教育是當前高職院校各學科教學中強調的主要內容,自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課程開發與教學資源建設工作會議召開后,高職院校的許多專業課程均被納入其中,包括藝術設計、酒店管理、物流專業、會計專業以及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等。其中在道路與橋梁工程專業方面,部分院校均強調與各單位聯合進行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而無論專業課程體系完善、教學資源庫建設,均涉及信息化教學內容,依托于信息化技術,將完成教學資源的挖掘、教學核心課程開發等,這也是高職院校道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方向[1]。
二、高職院校道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信息化教學應用的表現
信息化教學應用下,應注意與高職院校道橋專業課程體系有效結合,如,立足于專業課程實際進行課程資源庫平臺的建設,確保平臺可用于教學環節中,且真正成為教學體系的一部分。同時,需在專業課程資源、核心課程上不斷挖掘與開發,確保與信息化教學要求相匹配。另外,應做好能力培訓包開發工作,其是現行高職院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具體如下幾方面。
(一)專業課程資源庫平臺的搭建
課程體系建設中,首先強調在專業課程資源庫平臺方面的建設。平臺建設中,需結合院校實際情況,通過調研,對專業核心能力確定,并在課程體系上設計。從平臺建設內容看,主要包括:(1)專業建設,涉及課程體系、行業標準、培養方案、職業崗位與專業調研等;(2)課程中心,平臺除做課程基本介紹外,也有課程網站,網站分為普適技能模塊、特殊技能模塊、課程知識導入以及教學指導文件等;(3)資源中心,其中的資源將做不同劃分,如,以媒體屬性、應用類型、工作崗位、職業能力與專業課程為依據進行歸類;(4)案例中心,主要按照結構、課程歸類設計案例;(5)虛擬實訓,以專業課程相關實訓、職業能力相關實訓為主;(6)培訓中心,分為崗位與培訓兩方面,崗位培訓內容以測量、質檢、施工、造價等為主,能力培訓涉及勘察設計、施工組織與驗收評定等;(7)考評中心,如,培訓考核與課程考核;(8)交流平臺,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互動交流平臺;(9)專業展示,如,新技術展示、精品課程展示;(10)就業平臺,發布相關的就業指導、就業信息、企業指導以及學生就業情況等。上述十個平臺便為課程體系建設中的專業課程資源庫平臺構成。
(二)專業課程資源挖掘與核心課程開發
專業課程資源挖掘是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在挖掘資源中首先需明確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目標,主要以工程概算與招投標、勘查與設計、材料檢測、施工組織以及質量驗收等能力為主,對這些核心能力培養,可考慮在相關的教學安排方面結合施工季節,這樣在施工、教學相結合下,更有助于資源的挖掘。同時注意,在資源挖掘中,應結合專業特點,從建筑材料、測量、道路與橋梁等知識點上進行虛擬資源的建設,并選取典型的工程案例納入資源庫中。而在核心課程開發中,則強調以工作崗位為基礎在課程方面不斷完善,課程開發方法堅持“行動導向”,即從課程標準編寫、工作過程導向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明確、教學條件完善多方面著手,完成教學任務編寫、教學課件制作過程。
(三)道橋專業能力培訓包的開發
所謂專業能力培訓包,強調將工作崗位培訓作為目標,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作為核心,在此基礎上借助網絡資源優勢,進行能力培訓包的構建。培訓包的內容主要包括能力與崗位培訓相關內容,如,勘察設計、施工組織與驗收評定等。同時注意,培訓包開發后,應有相應的能力評價、能力指導系統,對應崗位職業資格,為學生創造更多能力提升、就業培訓、綜合素質評價的機會。另外,在課程體系建設中,需在專業考核評價體系上完善,主要體現在考核評價方案的設計層面,設計可借助網絡資源優勢,選擇實際的工程案例,并結合教材專業知識,做專業習題編寫,用于考查學生的理論知識。在評價考核體系中,也需將學生的實踐能力包括動手操作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作為考核內容,確保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2]。
三、高職院校道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信息化應用需解決的問題
信息化的應用為高職院校道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多高職院校在課程體系建設中,仍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如缺少統一規范的教學標準,再如,信息化建設成果難以被應用到實踐中,且有教學相關機制滯后等情況,這些均造成信息化應用效果難以發揮到最大限度。因此,道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信息化的應用應有針對性地解決上述問題,具體解決思路如下幾方面。
(一)教學標準統一規范
信息化教學應用下,對完善專業課程體系有積極作用。但需注意的是,課程體系建設中也有較多注意事項,如,在教學標準上進一步規范,實現地域差異的平衡。對其中的地域差異,主要指國內不同地區如南、北方,在道橋工程施工等方面有一定差異,這就要求有規范統一的教學標準。在建設教學資源庫中,應借助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途徑,將道橋專業技術標準、職業標準作為參照,在此基礎上系統調研道橋專業地域差異,完善教學內容,盡可能保證培養方案的先進性與普適性。同時,根據系統調研結果,在教學標準明確中,應將其他包括教學涉及、考核方案、課程素材資源均需設計統一標準,保證在教學實際中有相應的參考。
(二)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信息化運用更多地表現在教學資源庫層面,為使資源庫內融入更多優質資源,應通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將社會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以及教育資源等均納入資源庫中,學生、教師以及企業人員均可通過資源庫進行自主學習。為使優質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應充分發揮教學平臺的作用,如上述提及,在平臺構成單元上包括十個,如培訓中心、交流平臺、就業平臺、資源中心、課程中心以及虛擬實訓等,資源使用者均可通過相應的導航索引,快速尋找自己所需的資源,特別對教師,在使用教學資源中,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對象,利用平臺能夠實現多樣化教學目的,如網絡教學、現實教學的結合,無需受傳統教學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三)信息化教學相關機制創新
信息化教學相關機制創新,主要表現在共建共享共認機制、可持續建設機制創新層面。其中共建共享共認機制,強調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不應局限于院系層面,更應注重院校之間、院校與企業之間共同進行資源的開發建設,打造資源院校,與企業共同分享成果。而在可持續建設機制創新層面,要求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做到良性循環,即加大教學資源研發與資源庫建設投入力度,切忌在建設中途終止,或在建設取得一定成效后終止,通過可持續建設,實現道橋專業課程體系的不斷完善[3]。
總之,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是高職院校道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強有力支撐。實際開展道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首先應正確認識信息化教學應用背景,通過專業課程資源庫平臺的搭建、專業課程資源挖掘與核心課程開發以及道橋專業能力培訓包的開發,達到建設目的,并注意教學標準統一規范、優質資源共建共享以及相關機制創新,對推動高職院校道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有積極作用,且是提高教學質量與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吳巖,李曉琳,王天成.信息化教學在高職院校道橋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應用[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6):57-59.
[2]于洪江,林于廉,丁王飛,等.道橋專業標準化室外實訓場的建設與應用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9):110-112,118.
[3]張美娜,王彤,歐陽偉,等.高職道橋專業信息化共享教學資源建設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32-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