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萍 陸蓮
[摘 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深入和發展,傳統課堂教學策略中的種種弊端和缺陷越來越明顯,嚴重影響著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以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變革陳舊、落后的教學策略迫在眉睫,成為當前廣大教育者所要承擔的重要職責,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優化課程教學策略,被提到日程。高職教育電子電工專業的教師,結合電子電工課程理論性、邏輯性較強的特征,有的放矢地融入信息化教學手段,妥善地運用信息技術先進性的特征,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整合教學資源,推動課堂教學策略的更新。
[關 鍵 詞] 信息化教學手段;高職教育;電子電工課程;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220-01
目前,新科技革命的科研成果已經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中,并對課程教學策略產生深遠的影響,有效地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實施和發展,并全面促使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對學生創新能力和素養的培養更是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在高職教育電子電工課堂教學策略的實施中,教師采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課程設計,變革和更新教學模式,突出信息化教學手段的主導優勢,針對課程枯燥乏味、理論性比較強的特點,營造生動形象的課堂氛圍,為信息化教學手段和課程知識加強溝通的橋梁,減輕學生學習電子電工專業知識的心理負擔,有效緩解師生之間緊張的氣氛,讓學生輕松自在地學習電子電工課程,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對高職電子電工課程教學策略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優化進行幾點有益的嘗試和探討。
一、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中,廣大的教育者不論采用何種教學方式、手段,只要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是值得研究和使用的,都是對課堂教學策略的更新有效的,在這樣獨具特色的教學需求中,信息化教學手段應運而生,成為目前優化課程教學策略、點燃學生學習熱情的有效舉措。高職教育電子電工專業的教師,在繁多的課程內容中,合理安排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徹底打破“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手法,力求教學手段的創新,把信息技術生動的音頻、精美的畫面、優美的視頻、完美的演示PPT等結合起來,增強課堂教學的真實效果,大幅度提高課程教學策略的質量和水平。比如,教師在講解“基爾霍夫定律”這節課的內容時,由于這節課的內容理論性、專業性比較強,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以視頻的形式,展示基爾霍夫電流、電壓定理的推導過程,從而幫助學生成功地掌握基爾霍夫電流、電壓的定理,加深對電位概念及計算的理解,學會運用支路電流法、結點電壓法,彰顯現代科學技術對課程教學策略優化的優勢。
二、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推動課程教學策略改革的進程
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是時代變遷、科技創新的集中表現,是對課程教學策略創新的具體的體現,對學生學習薄弱環節,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能夠為課堂教學提供靈活生動的教學素材,簡化學生的學習內容,并添加和制作出更多具有實用價值的教學資源,從而全面推動課程教學策略優化的進程。高職教育電子電工專業的教師,要緊跟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步伐,提高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速度,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學科資料,直面學生比較薄弱的學科知識。比如關于發電機的結構及工作原理這節課的內容學習中,教師可以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通過動畫播放的方式,向學生展示發電機發電方式的動態視頻,讓學生不費吹灰之力,成功獲取發電機的工作原理,有效完成課程教學策略的改革。
三、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整合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改善著人們的生活,更為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深刻地影響著教育界的教育教學策略,其中以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表現突出。高職教育電子電工專業的教師,充分融合信息化的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技術的各種優勢,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引起學生對為課程學習的注意力,有效實現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結合。比如,學生所學習的三相交流電的產生,教師無法把三相交流發電機帶到課堂上讓學生來觀察,但是可以借助網絡,找尋三相交流發電機的實物圖片,甚至可以利用動畫來演示其工作原理,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可以有效避免課程學習的尷尬局面,更能輕而易舉地讓學生掌握三相交流發電機的工作原理。
總的來說,信息化教學手段已經成功地運用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并凸顯出其獨特的優勢和無限的魅力,對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改進教學過程、實施教學模式,提供強大的支持。高職教育電子電工專業的教師,積極運用以上方式,有效地推動信息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式的融合,從而開創高職教育電子電工課程教學的新天地,促使課程教學策略的完善和健全,增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仲小英.項目導向下的“信息技術”模式在高職“電工技術”教學的應用[J].中國電力教育,2015(1):34-35.
[2]陳庚,張進寶,李松,等.網絡課程資源建設之高職電工電子類課程規劃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2):6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