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志
[摘 ? ? ? ? ? 要] ?武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在歷史長河中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之一,但在現代化社會中武術逐漸趨向于沒落。基于大學生與武術教師以及武術自身三個層面以分析影響高校武術教學長遠發展的原因所在,并就此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 ? ?鍵 ? 詞] ?高校武術;可持續發展;優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7-0103-01
一、高校武術教學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大學生層面的因素
(1)武術太苦太累,沒必要學習,不能堅持,練好的過程太漫長,觀賞性不強,沒有跆拳道來得快、有震撼力;以前沒有接觸過,動作路線復雜難記,學完易忘;內容單調乏味,對套路有些失望,認為是“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等,這是大學生對武術的普遍認知。(2)武術雖然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之一,但是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使武術已經逐漸走向沒落,與大眾生活的聯系漸行漸遠,在大眾視野出現的概率越來越低。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武術并未納入其中,學生對武術了解甚少,認知較淺。
(二)教師層面的因素
武術進入體育項目的歷史較短,進入高校教學體系的歷史則更短,高校武術師資力量整體情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高校體育教師多為體育專業出身而且以田徑類項目為主,武術專業類教師極少,理論知識的儲備缺乏且相應的研究不足;(2)高校武術教師大都非科班出身,即使具備一定的武術理論知識,但是武術水平與科班出身的武術大家之間存在差距,影響教學且影響學生的積極性。
(三)武術自身層面的因素
(1)武術動作繁多,路線多變武術動作由基本手型和基本步型構成?;臼中桶ㄈ?、掌、勾,基本步型包括弓步、馬步、赴步、虛步和歇步。武術動作繁多,路線多變,這是阻礙培養大學生武術興趣的主要原因;(2)學習武術不僅要求參與者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且需要一定的毅力。武術的學習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縱觀歷史功夫大家無不是在長年累月的時間積累中取得成功,沒有足夠的毅力,難以在枯燥的武術學習中有所成績。
二、推動高校武術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分析
(一)建立高校大學生正確的武術認知體系
一方面,加大武術宣傳力度,特別是重視寫實類的武術宣傳。傳媒對文化的傳播和弘揚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途徑,但是當前不論是電視媒體還是網絡媒體的主流播放節目都集中在球類運動,如足球、籃球、網球等,作為國粹的武術則極少涉及,僅僅在少數地方臺或央視頻道非黃金時段有所涉及。因此,不論是弘揚武術還是傳承武術,應當強化各類媒體的宣傳,增加在大眾視野中曝光率,增進大眾對武術的認知;另一方面,高校內部可通過建立武術社團或武術協會以強化武術在校內的宣傳,舉辦講座或交流會,直接拉近武術與大學生的“距離”,增進大學生對武術的認識。同時,在校內以校際之間舉辦各類武術表演活動以及比賽活動,在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同時,給予大學生真切感知武術魅力的機會,在宣傳武術的過程中吸引感興趣者參與其中。
(二)強化教師培訓,提升師資配置
高校武術師資力量的配置情況直接影響武術活動的開展情況,只有師資配置完善充足才能適應武術教學改革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武術文化,才能完善武術教學體系。為推動高校武術教學的長遠發展,一方面,要強化對現有高校武術教師綜合素質的“摸底”,了解其武術理論與技能的不足并由此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切實提升高校武術教師的綜合素質,使之擔負起振興高校武術教學乃至我國武術運動長遠發展的重任;另一方面,制定高校武術教師流動教學制度,實現有限資源的共享,服務于廣大高校武術大學生以及愛好者。高校武術教師師資力量不足是共性問題,短期內培養出理論與技能兼備的武術教師存在一定問題,在共享經濟時代,高校武術教師在一定區域內流動教學,不僅可以緩解下武術教師的缺乏而且可以最大限度上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利于后備武術教師的培養。
(三)優化武術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
在多元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當下,武術教學的長遠發展應基于社會文化現狀的基礎之上,走向多樣化教學的道路,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一方面,在校內開展調研,深入了解大學生對武術課程的需求,根據調研需求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相應的武術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武術學習需求,并在一定時期內加以考核和調整,建立科學合理的武術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在互聯網高度普及的當下,武術學習的枯燥性直接影響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保障武術教學嚴肅性的基礎之上適當引入趣味性乃至娛樂性的教學方法,調動大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積極性,養成終身練習武術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方桂芳.高校武術課程開設現狀與發展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4(15):64-65.
[2]李岳兵.文化傳承視角下高校武術課程教學推進機制的構建[J].當代體育科技,2015(2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