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麗
[摘 要] 一個身上散發臭味的孩子引起了同班同學的反感,大家嫌棄他、孤立他,班主任卻沒有歧視他,而是積極尋找這名孩子的優點,為他打造溫暖的成長環境,幫助他樹立自信,成為最好的自己。
[關 鍵 詞] “有味道”;愛護;樹立自信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2-0046-01
小陳同學來找班主任黃老師要求調位子。好端端的,為什么要求調位子,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還是和周圍同學鬧起了矛盾?黃老師要小陳說一下理由,小陳先是搖搖頭,什么也不說,看黃老師不答應他調位子的請求,他著急了,郁積在心里的厭惡和憤怒一下子爆發出來:“坐在我邊上的小磊太臭了,我受不了了!”
小陳說的是事實嗎?黃老師又找其他同學了解了一下情況。很多同學反映,小磊不換衣服不洗澡,身上有一股怪味,大家都不愿意靠近他。而小陳又是一個特別愛干凈的孩子,怪不得他反應那么大,強烈要求調位子。但是如果因為這個原因給小陳調位子,那么小磊會有什么感受,誰又愿意接替小陳坐在小磊邊上呢?黃老師犯了難。
學校每周三都有浴室開放,為什么小磊不去洗澡呢?這個案例引起了我們辦公室幾位老師的熱議,大家開始了“野蠻分析”。有老師說,會不會這個孩子家里經濟條件比較差,父母給的生活費有限,所以拿不出錢購買浴票。但班主任黃老師說,他并沒有申請貧困生資助,應該不至于連洗一次澡的錢都拿不出。“那會不會是他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每周要洗澡、經常換洗衣服等”,另一個老師分析。“也許他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缺少母親的呵護和督促。”“會不會他身體特別虛弱,或是有什么疾病,所以不能洗澡。”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推斷,但沒有一位老師指責這個孩子。尤其是班主任黃老師,對這個孩子始終充滿了愛護和同情。
黃老師說她只見過一次他的爺爺,他的父母從來沒有到過學校。小磊小小的個子,看上去有點瘦弱,同學們嫌棄他不換衣服不洗澡,身上有味道,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他為此感到十分沮喪,經常獨來獨往。高中生很難對自己做出一個全面而恰當的評價,而是憑一時的感覺或他人的一句話便輕易對自己下結論,導致對自我把握不當。[1]幸好黃老師沒有嫌棄他,黃老師還在他身上看見不少優點。比如有一次,黃老師看見同學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一個視頻,大家一邊看還一邊點評。什么好看的視頻這么有吸引力,原來是小磊模仿《新聞聯播》主持人播報新聞呢!那聲音,鏗鏘有力;那姿勢,氣宇軒昂。這給黃老師留下了深刻印象。后來,班級里組織主題班會,黃老師就讓小磊來當主持人,他果然不負眾望,把班會主持得有聲有色。小磊平時話不多,看上去有些沉悶,但是他在網絡世界里卻變得格外活躍,他的QQ空間每日更新,經常發布一些自己原創的美文。這讓細心的黃老師發現,原來小磊是個內秀的孩子,具備寫作的才華。學校組織“文明風采”演講比賽,黃老師立即推薦小磊參加。小磊寫作的演講稿貼合學生實際,他結合同學們的社會生活實踐和個人成長經歷,闡述了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表達了同學們在踐行工匠精神過程中的行動、收獲和感悟等。他的作品在學校比賽中脫穎而出,獲得了一等獎。原本自卑內向的小磊,慢慢變得開朗起來,他和黃老師也越來越親密,主動要和黃老師聊聊天,說說心里話。黃老師抓住時機,向小磊指出了同學們對他的意見,要求他每周一定要去洗澡,注意個人衛生,把更好的自己展示給大家。
心理學研究表明,健康積極的情感對主體有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2]黃老師的關愛讓小磊變得自信了許多,同學們也不斷發現著小磊的優點,對他的“缺點”已經不再那么在意了。這個案例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過的一部電影——根據美國“奇跡女孩”莉絲·莫里自傳《破曉》改編的紀實影片《風雨哈佛路》。影片中的莉絲生活在凌亂不堪的貧民街區,她的母親吸毒成癮,把糊口的救濟金拿去買毒品,而莉絲因饑餓不得不撿拾垃圾桶里的食物。莉絲在班里也是個“有味道”的孩子,她總是遭受同學們的欺辱和嘲笑。高中老師戴維“改變了莉絲的一生”,他接受莉絲入讀高中,并十分欣賞她,鼓勵她實現內心的渴望。老師的不歧視、不放棄,關心、愛護和鼓勵對后來莉絲以全優成績考入哈佛,并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起著積極的作用。
影片中的戴維老師,現實中的黃老師,都有一顆熱愛學生、善待學生的心靈。對待“有味道”的孩子這樣的特殊學生,他們總是盡可能地提供必要的物質和精神支持,努力為學生打造溫暖的成長環境,幫助孩子找到自信,成為最好的自己。讓我們善待“有味道”的孩子,總有一天,他們會散發出迷人的芳香!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9.
[2]韋志中,周治瓊,于曉潔.從電話本開始改變:運用積極心理干預技術優化人際關系[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