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九紅,林威
[摘 ? ? ? ? ? 要] ?“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給高等教育帶來顛覆式沖擊,為高校拓展教育平臺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對教育的內容與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在當前大學生安全問題突出的背景下,傳統安全教育顯得捉襟見肘。教師應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特點和要求順勢而為,創新“互聯網+安全教育”新模式,促進安全教育方法、內容等方面的變革,讓網絡走進、讓課堂融入網絡,實現安全教育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安全教育的參與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 ? ?鍵 ? 詞] ?互聯網+;大學生;安全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7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7-0161-01
一、“互聯網+教育”的發展
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揚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將“互聯網+”行動計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傳統產業結合?!吨笇б庖姟分赋觯阂ㄟ^互聯網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
隨著教育參與主體的市場化,在技術和資本的雙重驅動下,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滲透越來越深入,培訓、考核等子行業涌現出新東方在線、猿題庫、51talk等公司,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極具發展潛力和想象空間的新興產業。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國微課網”“微課慕課”“CN微課”“百度傳課”“微課中國”等網站也紛紛圍繞各類教育課程推出微課產品,覆蓋范圍越來越廣。經統計,時下“互聯網+教育”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微課、慕課、翻轉課堂和創客。其中,慕課和翻轉課堂屬于舶來品,是國外高等教育受互聯網沖擊衍生出的兩種創新教學模式,最早流行于美國,后得到迅猛發展被推廣至全球。
二、大學生安全教育現狀
由于大學生安全教育屬于實踐性教育課程,很多高校未將其納入教學規劃,而是通過專題講座、會議、活動演練等方式來實現,一方面通過各類專題會議、安全講座、報告會等將師生集中起來進行專題教育,但由于時間和場地的限制,有時難以集中全部人員。而且這種自上而下的宣教式知識灌輸方式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通過校園廣播、宣傳欄等傳統媒介宣傳安全知識,形成校園安全文化氛圍,這種屬于嵌入式教育方式,能夠在無形中提高學生安全意識,但這種作用也是臨時的、短暫的、表面的,無法全面覆蓋各類安全知識。
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使用互聯網開展安全教育,據調查統計,國內已有130多個高校開通保衛處賬號,70多所高校開通微信公眾號,而幾乎所有高校都設有保衛處網站,用于發布安全常識、校園警情等,呈現出“互聯網+安全教育”狀態,但據對這些新媒體的調研,得出其教育效果不佳,內容老舊枯燥單一、缺乏系統性,未實現大學生安全教育與“互聯網+”的真正結合。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創新發展
鑒于目前高等學校各類安全問題不斷凸顯,校園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大學生安全教育亟待加強。筆者認為,順應“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趨勢,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思維來推動傳統大學生安全教育“教”與“學”的形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實施:
(一)選取合適的教學形式
時下微課、慕課、翻轉課堂和創客運動是最新發展態勢,其中微課是“互聯網+”課堂的教學資源,慕課是在線教學平臺,翻轉課堂是教學方法,創客是最終的培養目標。各大高校在不同課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模式,就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而言,微課優勢較為突出。由于安全知識碎片化、現實案例更新快、實用性強等特點,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實效較差。得益于無線網絡的覆蓋,學生智能手機使用普遍,安全知識微課化設置掌上課堂,使智能手機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通過在手機上觀看微視頻、練習、自我測試等,迎合了信息化社會學生碎片化學習的需求,使學生學習突破時空的限制,實現隨時、隨地學習最新的安全知識,形成安全教育全時域、全空域和全事欲的線性網絡狀態。
除了微課,微信、微博、QQ群等即時通訊工具也具備微模式的特點,可在信息化、碎片化、及時化的網絡空間里輸出正面信息。高校應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定期發布安全警示案例,回應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鞏固安全教育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教師的互聯網教學能力
信息技術是開展“互聯網+”教學的內在驅動力,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是教師開展互聯網創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礎?;ヂ摼W教育不僅是教學形態的變化,還是技術推動教學理念的變化。在教學互動、隨堂小測、學習情況監測和效果檢測等方面借助網絡技術進行課程設置都需要教師熟練掌握相關的信息技術處理能力,根據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學生學習的特點和教學目標的設定,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式,不斷更新教案內容、教學環節和教學形式,探索出適合安全教育的新辦法。
(三)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互聯網+”教育模式中學生由被動受教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可以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和地點、學習方式、閱讀速度、學習深度。從哲學角度上講,外因要作用于內因才能起作用。大學生安全知識教育無論采取何種教育模式,教師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最終的效果還是取決于學生接受知識并內化于心的程度。所以學生在學習安全知識過程中應增強學習的自主性,以對自己高度負責的態度,積極主動地完成網絡課程任務,并根據自身經驗積累程度,主動篩選出未見識過的內容深入思考,將所學知識針對性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防范能力,以更好地維護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劉剛.“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學創新的思考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7(2):93.
[2]范建麗.“互聯網+”時代高校微課發展的對策及應用[J].遠程教育雜志,2016(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