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
[摘 要] 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德育課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積極的心態和正面的情緒。然而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消極的現象和負能量的言論,對中職學生的思想品德造成了一定影響,德育教學中也逐步凸顯出一些問題。針對這一情況,引用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嘗試探討積極心理學在中職德育中的應用。
[關 鍵 詞] 積極心理學;中等職業學校;德育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278-01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建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新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以下簡稱德育)是中職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它涉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制教育、職業生涯和職業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各個方面,通過課程、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德才兼備、知行統一的高素質勞動者,以適應現代企業對全面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然而,當前中職教育中的德育課程在發揮其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直接影響了德育教育的實施與效果。本文將分析中職生的思想道德現狀、中職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積極心理學理論在德育中的應用模式。
一、中職學生思想品德現狀
(一)自制能力差,缺乏紀律觀念,法制觀念淡薄
曠課、打架、損壞公物等現象時常發生,部分學生自我意識強,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行為嚴重,缺乏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經常有違反校規校紀行為,且屢教不改。
(二)學習興趣低
由于初中階段沒有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進入中職學校后,不會學習、不愛學習的陋習難以改變,因此,中職生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對學習的興趣普遍較低。
(三)心理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受“普高熱”的影響,許多中職生認為只有升入普高,才是優秀生,進入中職意味著失敗,認為自己前途渺茫,開始自暴自棄,意志消沉,情感冷淡,遇到挫折就更難以承受了。
(四)意志力差
現在許多中職生由于家長放養式的溺愛,加上家庭條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缺乏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遇到困難不謀求解決,通常選擇退縮或放棄。
二、中職德育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中職院校不重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長期以來,中職院校都致力于為國家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文化課教學薄弱是其眾所周知的教學缺陷,中職學生學習興趣普遍較低,對傳統說教式的德育課程更是缺乏興趣。同時,中職院校的教師招聘門檻往往比普通的高中學校要低,導致教師的整體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教師思想道德素質低下,甚至對學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
(二)教師進行德育的手段單一
中職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缺乏耐性,過多地采用說教、批評的方式方法,忽略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忽視學生產生問題背后的原因。有的教師甚至認為德育的對象是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混為一談,嚴重損害學生的自主性及自尊心。
(三)家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諸多誤區
青少年正處于思想和品德發展的關鍵階段,家長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品德的形成。而中職學生的家庭背景復雜多樣,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往往不多,片面地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忽視家庭教育以及家長示范的重要性。一些家長難以樹立知行一致的模范形象甚至不能做好表率,使中職學生難以獲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積極心理學在中職德育中的應用
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相對于傳統心理學研究精神疾病、人格問題、暴力等消極問題,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的潛力,并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幫助所有人在良好條件下獲得自己應有的幸福的各種因素,展示了一種積極教育理念。
消極教育理念下的學生德育,教育者更多地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修補學生所存在的各種問題上,采用批評、指責、懲罰等消極方式對待受教育者,容易惡化道德教育關系,降低教育者的威信,妨礙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培養。積極教育理念下的學生德育強調受教育者的積極品質,通過營造積極的德育環境,激發受教育者的自身潛力,引導他們充分利用教育環境中的積極因素,改善自身的道德品質,并在道德品質形成的過程中逐漸克服自己的不良品行。
筆者在尊重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采用積極心理學的原理方法,對中職學生的德育課程做了以下嘗試:
(一)建立良好的德育關系
要使教育的功能最大化,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教育關系。積極的道德教育關系需要教師借助良好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放下身段,調整自身的角色和心態,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自始至終對學生抱有積極、肯定、信任的態度,相信學生的積極品質和發展潛力,肯定學生的進步與提高,鼓勵其逐步成長。
(二)關注學生積極品質,使其形成對集體的責任感
中職學生“問題”不少,往往存在一些不良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作為德育教師,不應把眼光過多地集中在學生的缺點和不足上而放棄了德育的主要任務。德育教師要善于挖掘每個學生的特長與潛能,欣賞他們的良好品德,并創造各種德育情境將它們發揚光大,并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和信任,使學生覺得自己在學校、在班級中是一個有用的人,是班級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從而激發主人翁意識,產生對集體的責任感和歸屬感,樹立其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的責任意識。
(三)創造機會,體驗成功的幸福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有取得成功的欲望和需要,成功的體驗會為人帶來自信及動力。中職學生很少獲得成功、認可的體驗,需要極度缺失。
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及能力水平,在教學和班級事務管理中,合理分配任務,對工作進行分解,使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工作任務,體驗成功的幸福,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綜上所述,中職生的德育工作具有特殊性,需要教師更加關注、更加真誠、更有技術地進行教學教育。而積極心理學相關理念的引入有利于師生良好關系的建立,有利于學生積極情緒及良好品德的培養,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更好開展。
參考文獻:
[1]李文芝.淺析積極心理學在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2016(21):125-126.
[2]王天立.淺析積極心理學在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