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芳芳
[摘 要]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會發現學生面臨的誘惑越來越多,那么如何使學生形成完善的價值觀念,從而抵御形形色色的誘惑,則成為道德教育的關鍵。以“‘互聯網+背景下的中職德育教學研究”為題,展開具體的分析研究。
[關 鍵 詞] 互聯網+;中職德育;德育教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281-01
德育作為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德育教學,尤其是在中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到,中職階段的學生由于學業壓力、同伴壓力等會有或多或少的焦慮,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學生及時的引導,從而釋放學生的壓力,培養學生的品德。
一、加強教學資源拓展,深化學生認知
在互聯網背景下的中職德育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積極利用互聯網資源,為學生進行拓展。例如,為學生搜集身邊發生的實例,借此方式帶領學生開展案例分析,在教學資源的拓展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深化學生的認知,使學生能夠通過課堂學習的機會了解基本的道德認知體系,從而構建自身的完善的價值觀念。教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多樣,它帶來的影響往往也有優劣之分,那么,教師則應該嘗試通過正面與反面的對比,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促使學生形成完整的道德認知體系。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開展中,教師可以積極嘗試為學生引用相應的法治案例,從而吸引學生的興趣,并且借此機會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生也只有通過實際的案例,真實地了解到法制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后,才能夠形成深刻的印象,并且逐步養成法制意識和道德觀念,而這些教師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背景帶來的豐富資源來實現。那么在選取拓展資源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結合正、反例證,從而加強課堂教學的說服力,并逐步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觀念。
二、構建課堂教學情景,提高情感體驗
教師一定要注意利用課堂教學的機會,積極為學生構建學習情景,這樣有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從課堂學習中尋找靈感,并以課堂經驗為依據參與生活、學習,在教學情景的構建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在情境創設以后,由教師進行講演和示范就算完成課堂教學,這樣不利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的發揮,與此同時,學生沒有深入參與課堂的學習中,也就難以形成深刻的學習印象,這反而會降低情景教學的效率,同時也難以對提高學生自身的認知有進一步的作用。
例如,在誠實、守信等基本道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通過模擬實際的情景開展課堂教學,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無人監考的考試,教師要注意的是在本次考試中,考題內容并不是需要關注的重點,教師應通過無人考場帶領學生了解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基于這一教學要求,教師則需要為學生構建實際的課堂情景,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情景學習的過程中,而這既有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檢驗學生在真實狀態下的誠信水平,與此同時,教師也能夠借此機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意識。
三、完善課堂教學反饋,培養學生良好行為
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怎樣做,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做完某項行為以后,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不管這些反饋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教師都要帶領學生進行感受,從而完善學生的道德認知體系,使學生在后續的生活與學習中能夠快速分辨是非,而這些對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完善學生的認知觀念都是有好處的。與此同時,教師在學生自主做出某些行為以后給予及時反饋,也能夠教授學生如何提升自身,使其行為與認知統一,從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而在深化學生認知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嘗試通過自身的良好示范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對學生的作用無疑是極其巨大的,因此,教師只有先端正自身的品行和行為,才能夠有效地作用到學生身上,使學生成為品德端正、品性良好的個體。
教師一定要注意積極觀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并且積極結合這些問題進行相應的教育。教師要明確的是,及時的教學與反饋能夠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從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如何保證教學與反饋及時、明確的展開,是需要教師關注的問題。教師既需要積極觀察學生的具體表現,與此同時,也要針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相應的懲罰與鼓勵,從而深化學生的道德行為。
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注意,道德主要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認知、道德意識、道德行為四個基本方面,因此,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從這四個層次著手,逐步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深化學生的道德行為,這樣能夠有效加強道德教育的實效,與此同時,結合互聯網背景,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拓展相應的教學資源,從而有效地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能夠端正自身行為,并最終養成良好的品德。
參考文獻:
[1]于洋洲.中職德育課學習與學生就業關系探究[J].職業,2018(1).
[2]李瑜.西藏中職德育教育有效途徑研究[J].職業,2018(2).
[3]李雙龍.中職德育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