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
[摘 要] 童謠多取材于生活,語言通俗簡單且活潑有趣,很容易被小孩子所接受,其明確的主題思想、豐富而有教育意義的內涵,對培養兒童的語言、記憶以及智慧的啟迪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通過在幼兒教育中運用童謠,也能使這種口口相傳的民族文化繼續得到流傳和發揚。
[關 鍵 詞] 教育意義;智慧啟迪;童謠;幼教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193-01
“童謠”顧名思義就是屬于兒童的歌謠,其強調格律和韻腳,讀起來朗朗上口。目前,我國大多數童謠都是以口頭形式流傳的,內容豐富多彩,有描寫當地風土人情的,也有教導孩子尊敬師長、孝順父母的等,都與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語言簡練通俗,修辭手法多樣,生動形象且朗朗上口。
一、童謠在幼兒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鍛煉幼兒語言的表達能力
根據不同教育目的,可以把童謠劃分為繞口令、教誨以及游戲等三類,其中繞口令童謠多運用大量的疊詞、雙聲以及一些相似發音的詞語,有機結合成簡單有趣且易于上口的短句子,不僅鍛煉幼兒說話的能力,還能幫助矯正部分發音問題,疊詞的運用在于增強童趣、吸引兒童主動學習以及加深他們對語言的印象,例如,“月光光,亮堂堂,開開后門枇杷黃。哪有枇杷不吐骨,哪有父母不愛郎。”
對幼兒的詞匯方面,不僅增強了幼兒的表達能力,還豐富了幼兒腦中的詞匯量,無形中夯實了幼兒語文的功底。
(二)啟發幼兒對藝術的欣賞能力
童謠中描繪的很多美好的生活場景,用充滿著童稚趣味的語言表達,配合著優美的韻律,生動而活潑,除了語言,童謠對民歌傳統的繼承時其自身具備了豐富的藝術教育性,對培養兒童初步的藝術審美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童謠中還采用許多常見的動物、植物或者一些自然物象來作為吟誦的對象,在促進幼兒藝術審美能力的同時,還能幫助和加深幼兒對事物的印象。
例如,在客家童謠《勸孝順》中“桃花樹,李花樹,紅紅白白開無數。一番大雨,一番風,千花萬花一夜空”的句子,用桃花、李花的開敗來比喻時間的無常,今日花開得正好,明天花落滿地,美麗不再,以此來勸解孩子多孝順父母要趁早,人生就如這桃花和李花,花開時不珍惜,花敗了你才想起它綻放之時的美麗,為時晚矣。簡潔的幾句話,既有美感又深含教育意義。
(三)童謠對幼兒品德思想的益處
童謠大多來源于傳統鄉土民間文化,代表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當地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一首童謠,就像是一幅民俗風情畫,展現了當地獨居特色的生活場景與風土人情,以樸實簡練的言語、淺白易懂的講述,讓幼兒在一遍遍誦讀中,不知不覺地被其中傳達的教育思想所潛移默化,對他們接受地域傳統文化的熏陶與美德修養十分有益。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童謠也開始走向和現代文化的融合之路,在保留其自身特色的同時,又能作為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教材,是我們需要充分考慮的問題。
二、將童謠運用到幼兒教育中的方式
童謠主要的傳承方式主要靠一代又一代的口頭傳授,如今,能夠吟唱童謠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而那些熟唱童謠的人也都在慢慢老去,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保護童謠傳承的基礎之上,將童謠對兒童的教育意義能充分利用到教學之上。
(一)組織童謠吟誦比賽
童謠的韻律、淺白的內容以及生動有趣的語言,能很容易抓住幼兒的視聽感官。由于童謠中富含方言,對不熟悉方言的孩子來說,在理解上會有障礙,我們可以用吟唱比賽的方式,讓孩子有初步的接觸,將里面有關的方言酌情進行翻譯解釋給孩子聽。然后每個孩子選擇一首或者多首,來作為比賽的準備曲目,鑒于兒童歌謠十分有韻律感的特性,小朋友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為歌謠配上相應的舞蹈動作,或者肢體表達等。既能讓孩子對童謠熟悉起來,也鍛煉了孩子們的表演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將童謠酌情編入幼兒教材
為了保護國家的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工作者可考慮童謠酌情編入幼兒教材。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可將童謠中一些適合幼兒吟唱的歌謠做一個匯總,根據童謠的教誨、游戲以及繞口令三大類別劃分整理,然后根據幼兒園學生的特點,編輯整理成標準的童謠教材,教師可以根據歌謠的意義不同,分門別類地向學生進行傳授,保證每一個孩子都能理解歌謠中所傳達的意義。
(三)運用多樣化的教授方式,吸引幼兒積極學習
教師可以通過和學生一起做游戲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通過把童謠的內容以肢體語言或互動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從視覺和感官等多方位體會和理解歌謠的內涵。濃郁的地域風格以及傳統文化的韻味是童謠最大的特色,孩子們不僅要學會吟誦童謠,理解童謠的內涵,還要感受童謠中獨有的文化韻味。
教師還可以將童謠的內容改編成有趣的漫畫,或者進行插圖配圖,有趣的視覺享受,很容易吸引孩子們的注意。
總之,幼兒的心靈猶如一張純潔的白紙,可塑性十分強,這也說明學前啟蒙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通過運用童謠中所傳達的教育意義,以多樣的教習方法,進行傳達和引導,這樣童謠既得到了傳承,又能讓更多孩子受到良好的影響。
參考文獻:
李寧玲.感悟童謠[J].當代幼教,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