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靜
[摘 要] 在新形勢之下,教學要求自然也會發生一定變化,現階段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當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德育,我國社會各個領域中相關人士已經逐漸認識到了德育的重要性,并提升德育力度。但是德育過程中使用的方法不是十分恰當,依據實際工作經驗及相關文獻資料的記載,提出一些德育方法,希望能夠在日后相關工作人員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 鍵 詞]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德育教育;方法;分析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195-01
一、問題研究背景及意義
每一個中國公民都有義務和責任學習政治知識,在學習政治的過程當中能夠養成一定自覺性與責任感,并促使自身辯證思維能力及物質本質識別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依據大綱可以得知的是,政治課程在小學教育階段當中就有所涉及,將認識我國實際國情作為出發點,逐漸拓展到世界的發展。從某些角度上來說,政治學習其實就是深入認識自身實際生活情況以及生命本質的過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領域當中,要求學生對文化、經濟以及哲學形成較為深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能夠認識到的是,思想政治課程涉及的知識比較多,問題研究比較深,對高中學生來說,假如難以對政治形成深入的認識,也沒有實時動態地關心時事問題,那么想要學好思想政治這一門學科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詳細分析傳統型政治教學模式,能夠發現的問題是,在思政教學環節當中,一般使用到的是死記硬背學習模式,使學生在考試當中得到比較高的分數。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中思政課程當中重視的是德育,開展教育活動不單單是為了在考試當中得到更高分數,而是促使學生在全面發展的道路上,形成正確的三觀,學生的三觀是在高中教育階段中萌芽的,因此教師和家長應當提升這個階段中的德育教育力度,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逐漸走上一條全面發展的道路。
二、高中思政教學環節中的德育方法
(一)言傳身教
德育滲透指的是在學生掌握課程知識的基礎上,獲取一定情感態度價值體驗,逐步將內化的體驗轉換為自身的日常行為習慣,促使教育目標實現。教師日常行為展現出來的道德觀念會直接對德育效果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思政教師日常生活及工作當中應當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致力于提升自身思政素質水平,熱愛祖國以及人民群眾,遵循現行法律法規當中提出的要求,提升自身職業道德水平,以便能在潛移默化當中對學生造成一定影響,讓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形成正確的三觀,從而使德育教育效果得到一定保證。
思政教師除去需要在德育環節當中言傳身教之外,也應當為學生傳授知識。作為高中思政教師,除去需要掌握專業知識之外,也應當廣泛學習其他各個學科的知識。在課堂教學環節當中,教師廣泛的知識面會令學生感嘆,并對教師產生欽佩之情。教師的人格有很強的感化能力,在日常學習當中教師的人格魅力甚至是要比語言的說服力更強一些,教師優秀的素質能夠在無形當中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學習道路,促使自身道德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梳理教材當中的德育重點內容
因為高中思政課程性質帶有一定特殊性,思政教材當中包含的德育內容比較多。比方說《經濟生活》當中其實蘊含正確的消費觀念和金錢觀念,在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下,需要我國社會各個領域中相關人士自覺納稅,任意一個參與到經濟活動當中的人員都應當養成誠信觀念,遵循市場道德規范提出的要求,在整個社會當中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風氣,《哲學生活》當中蘊含一定三觀方面的知識,假如教師能夠將這些內容梳理出來,并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就可以讓學生逐漸養成正確的三觀,走上一條全面發展的道路,最終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作出貢獻。
實際案例在實際應用的過程當中,展現出來的說服力要比教師干澀的語言更強一些,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在學生對實際案例進行感悟的過程當中,就會逐漸在自己腦海當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并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當中對自身不正確的行為進行糾正。
德育指的是引導受教育者養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模式。在西方社會當中,指的是倫理道德教育以及價值觀教育,在社會主義中國當中指代的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我國之所以開展新課程改革工作,就是為了能夠培養出具備創造力和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應當對高中思政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優化調整,促使學生了解德育內容,養成正確的三觀,為學生走上全面發展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也就可以在我國
教育事業向前推進的過程中作出一定貢獻。
參考文獻:
[1]唐曉旭.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德育功能缺失的表現及措施[J].新校園(中旬),2018(2):73.
[2]蔡志海,蔡璇.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的研究[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8(2):7.
[3]王昕然.“中國夢”與高中思政學習有效融合之我見[J].高考,201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