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恩杰
縣域經濟是河南省經濟發展的基礎層次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河南省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推進力量。本文結合河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分析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
一、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概況
河南省共有縣(市)108個,其中縣88個,縣級市20個。縣域面積總面積為15.11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90.5%。經過農業持續增長的、工業化啟動階段和鄉鎮企業快速發展,河南省縣域經濟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綜合的經濟實力開始有了顯著地增強。在2014年縣域經濟總量為24454.29億元,占全省GDP總量的70%左右,帶動近七成的就業人口,縣域經濟為地方財政收入提供35%的資金來源。在緩解城鄉二元經濟矛盾、拓展河南經濟活動的領域和市場空間、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推進河南省的城市化建設等方面日益凸顯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隨著現代化產業飛速發展,傳統的產業發展速度放緩和縣域之間差距拉大的問題日益凸顯,嚴重阻礙著縣域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的發展。
二、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一)產業進程滯后
作為農業大省,農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農產品盡管種類繁多、產量大,但其經濟效率低、效益差、特色不突出,競爭優勢不明顯,農業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市場優勢。為了更好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與產業鏈條整合不容遲疑。大量的勞動力,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勞工,工業企業大量涌現。但隨著各方面成本提升,傳統的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的產業將會逐漸被市場淘汰。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市場主體意識薄弱,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產業同質化嚴重,縱使特色產業也沒有產生集聚效應。
(二)縣域之間發展不平衡
根據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規劃綱要》的發展布局可知,中原城市群縣域經濟發展最好,其次是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區,黃淮地區發展則是最慢的,截止到2014年,河南省還有53個縣尚未摘掉貧困縣的帽子,其中國家級的有38個,省級的有15個,涉及到8103個村和576萬人。河南省各縣(市)中年產總值在400億以上的有11個,基本上都在中原城市群縣域內,大部分都在100億到300億之間,還有4個縣年產總值不到100億。其中處于黃淮海平原地區的信陽、駐馬店和周口等所轄縣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多數屬于平原農業縣和資源匱乏縣,共有71個縣(市),擁有全省縣域人口的72%,不論是人均GDP還是人均財政收入均低于其他區域。黃淮地區的農業在三次產業中所占比重大,工業經濟基礎比較薄弱。
(三)多數縣財政狀況不佳,資金短缺
由于各縣所處的地理位置、資源及經濟實力不同,各縣的財政實力也有差異。在河南省108縣(市)中,大部分縣級財政收入不足以維持本級政府部門正常運轉,需要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稅收是其主要財政收入,不僅要用于縣域經濟的發展,也承擔著向上級政府繳納的責任??h級財政已經出現超支現象,而且日益嚴重。上級財政轉移支付的傾斜度也有所偏向,致使部分縣(市)所享受到的財政轉移支付有限。由于縣域經濟發展多依靠農業項目和農產品加工項目,企業多是中小企業。當前的金融體系機制并未有形成對中小企業較為完整的服務體系,中小企業面臨著貸款難、融資難的困境。經濟發展需要資金,倘若沒有資金的支持,何談經濟的發展。
(四)體制對經濟發展的制約
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相輔相成的關系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壯大,特別是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更為明顯。由于長期受到自然經濟觀念的影響,河南省多數縣級政府在思想觀念和管理公共事務上都比較落后,缺乏對市場經濟運行的把握。公共事務的管理缺乏豐富的經驗,靈活性不夠。縣級政府的管理權限過小,部分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在省里或省轄市里掌握,使得縣級政府對經濟和社會事務缺乏有效的調控手段,不利于充分發揮其積極性。
三、縣域經濟發展的措施
(一)培育特色產業和農業產業化
基于縣域特點,依托本地的特色資源和特色產品,大力發展特色項目,培育產業鏈條長、輻射作用大、市場占有率高和發展前景廣闊的特色產業。努力構建“一縣一支柱”的產業發展格局,形成自有知名品牌和主導產業。圍繞主導產業,采取整體聯動措施,構建特色產業發展區、優勢產業發展帶和若干中心鎮的產業發展新平臺。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建立健全的農業現代化服務體系,支持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搞好農產品的流通,提高農業組織化的專業程度。引入農業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和農產品安全監測、質量認證體系,開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的生產與認證,培育優質名牌產品。
(二)積極促進縣城中心鎮的形成與發展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區位優勢明顯的地區往往先發展起來,形成一個增長極,從而帶動更大范圍內的經濟增長。中心城鎮是縣域經濟發展中心,經濟功能輻射強,擁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便利的交通設施,是連接城鄉的重要中樞。中心城鎮建設要規范合理,發揮促進生產要素和鄉鎮企業集聚的作用。城鎮發展離不開人口,放寬戶籍限制,對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均可根據本人的意愿辦理城鎮常住戶口。規范土地使用,在保證農業用地充足的前提下,優先保證中心鎮的建設用地,建立相應的土地交易中心,通過市場機制來確保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三)多樣化籌集建設資金
對于建設資金的籌集,傳統的做法是向上級政府申請財政支持,但無法徹底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應該充分利用各方面資金來發展縣域的經濟。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引進外資和利用民間資金。不僅能解決資金的短缺,同時還能引入較為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給予外來企業在稅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一定優惠,在達到期限后取消優惠措施。呼吁在外能人回鄉創業,簡化企業審批制度,給予稅收優惠,既發展當地經濟又讓人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作者單位為天津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