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曦
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通過改革的方式,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減少或杜絕低端無效的產能供給,提高和擴大中高端產能供給,促進供給結構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性、靈活性以及要素生產率的全面提高,從而有效促進供給體系更好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
一、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概述
(一)經濟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濟新常態主要是指經濟結構對稱狀態下的經濟可持續性穩定發展,其主要側重的是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而非經濟總量的增長,因此說,經濟新常態就是由增長促進發展,由發展推動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通過改革創新的手段,對我國經濟供需結構進行的全面調整和優化,從而進一步提升社會產能供給的質量水平,更好地滿足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并逐漸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二)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分析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我國的經濟發展現狀已經明顯進入了新常態,從而導致供需關系結構性失衡等諸多的經濟發展問題相繼被暴露出來,這些經濟發展問題既不是傳統的滯脹,也不是標準的通縮,經濟結構分化情況愈加明顯,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案,便是為了適應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變化,在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改善供給側結構性機制與環境、激發微觀經濟發展的主體活力的目標推動下,為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所注入的嶄新的發展動力。
二、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矛盾分析
(一)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實施和發展,使得我國社會經濟的增長速度進一步放緩,從而導致我國部分企業產能過剩、產能落后等問題隨之逐步凸顯了出來,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突出,并為我國各行業企業的改革創新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和壓力,同時,隨著我國經濟新常態發展階段的不斷持續,我國各行業企業在不斷發展和改革的過程中,將會面臨著更多、更加艱巨的任務和難關。
(二)結構性問題積聚的新挑戰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不斷向前推進,使得供給側結構性的相關問題不斷積累深化,傳統的供給需求關系已經明顯不能滿足當今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要求,最終導致我國GDP的增長率明顯呈現出持續下滑的趨勢,并進一步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本矛盾在于,針對現階段我國存在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盲目的需求擴大與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過度使用本就是治標不治本,不僅不能有效的解決影響我國社會經濟持續向前發展的巨大阻礙,同時還會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副作用,從而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創新帶來了更大的困難和挑戰。
三、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建議
(一)經濟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以經濟轉型升級為發展導向
在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現狀的極端性基礎上,其接下來的發展目標主要是:其一,維持現有經濟的穩定增長,阻止和避免GDP增長率下滑現象的產生;其二,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平衡區域經濟,進一步挖掘經濟發展空間,為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狀況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經濟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有效處理是促進我國經濟體制全面改革升級,提升勝負綜合市場調控能力的重點與核心所在。其中,政府與市場兩者之間關系的不斷平衡發展,不僅有利于政府在現有市場環境下,充分發揮出其優越的引導作用,進一步促進相關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與核心市場競爭能力的全面提高,同時在相應政策支持的條件下,企業才能更好地克服一切發展阻礙,積極展開科技創新與發展模式轉換,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生長。
在政府與市場之間關系的處理過程當中,首先,理應正式適當的政府宏觀調控對于市場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避免因噎廢食;其次,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政府調控理應有效避免機遇求成,進一步為市場機制調控作用的有效發揮,提供一定的空間和余地,從而有效促進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能夠得到合理有效的解決,以便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取得最佳的發展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是社會經濟發展創新的必然途徑,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新時期的重大壯舉,對于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持續穩定增長,具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對于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研究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性意義。(作者單位為中共盤山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