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漪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互聯網金融也迎來了迅速發展階段,但是互聯網金融也存在很多問題,自2016年4月開始整頓的校園貸市場就是典型的例子。本文調研了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學生校園貸使用情況的數據,介紹校園貸市場現狀,闡述了校園貸平臺的業務變化。并對調研中的一個現象進行分析描述——大學生的學校是否會影響大學生的貸款數額頻率以及受騙情況,討論當前校園貸“一刀切”政策的正確性。
一、引言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在普惠金融和服務小微企業的背景下,由于國家政策導向的支持,擴大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以及技術的支持,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的迅速發展;另外,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大,都使得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這也使得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趕超實體經濟。在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危機。
校園貸作為2016年度熱點之一,由于其高額的利潤和極低的行業進入壁壘,吸引了不少投資者。而又因為其吸引人的營銷方式,如:低利率、秒到賬,使得不少大學生深陷其中。我認為研究校園貸的理論意義在于,校園貸是一種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形式,從學術角度而言,其產生是有原因的——有需求才會有市場。研究校園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種新型產業的運營方式以及其盈利來源。而研究其的現實意義在于,我們需要了解如何避免互聯網金融對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應該如何應對可能出現或者已經出現的危機,如何規避風險。如此多的案例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大學生陷入了校園貸危機。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思考,大學生校園貸是否真的沒有存在的必要,從大學生以及政府的角度而言,大學生校園貸是否真的應該全面關閉。
校園貸早已成為大學生的一個熱議話題,從2013年的首次出現到2015年的蓬勃發展,最終在2017年徹底關閉,校園貸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發展過程。本文從大學生的角度出發,探究校園貸發展現狀,以及校園貸危機的成因,并討論當前校園貸政策是否應該對校園貸實施“一刀切”。
二、校園貸現狀
(一)背景:互聯網金融發展
互聯網金融——一種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記住和通信技術實現的資金融通、支付投資、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服務模式。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趨勢下,得以迅速傳播、發展。互聯網金融對小微企業的發展壯大有著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小微企業中,校園貸企業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迅速成長起來。
(二)校園貸相關研究
1.概念
校園貸,又稱校園網貸,是指一些網絡貸款平臺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的貸款業務。其營銷方式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以向大學生提供分期購物的方式來收取手續費,以及獲得銷售利潤或者分成;第二種是最常見的借款平臺,貸款給大學生并收取利息、手續費等以此獲利。本文重點討論的是第二種。
2.存在問題
校園貸自創建之日起就受到了極大地關注。鄭州牧業大學大學生負債近60萬元,無力償還,跳樓自殺;巢湖大學生借款2000元兩月滾成19萬,被逼精神失常;合肥女大學生貸款30萬需還50萬,無力還債后裸照被曝光;貴州貴陽上百名在校大學生做校園代理,身陷債務困境,沒拿到報酬,反在校園網貸平臺上欠下債務。負面消息的層出不窮,引發了社會、政府對校園貸的極大關注。
3.已有研究
汪榮暉、李鐵峰在《淺談高職校園里“校園貸”的問題現狀及對策》一文中指出高職校園惡性事件的不斷發生原因有:高職學生的娛樂消費需求、高職院校“校園貸”門檻低及風險高的問題、“校園貸”部分平臺審查不嚴。此文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大學生在校園貸受騙事件中的受騙概率與學校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系。是否高職學校學生更容易受騙,而高校學生更不易受騙。在其他文獻的研究中,我們并未發現其他有關學校差別對學生貸款受騙的影響,所以我們研究的意義,除了對大學生校園貸亂象的解決以外,還有不同學校在學生消費觀教育上的差別的研究。在《“校園貸”大學生權益保護研究——以金融消費者保護為視角》一文中,作者認為大學生作為借款人與校園貸平臺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片面的指出了在金融知識和金融信息的掌握,以及經濟上大學生處于弱勢地位。但從經濟學的研究當中而言,校園貸平臺對于大學生信用的信息掌握也處于劣勢。與現存的大部分研究相似,只提出了對大學生權益的保護,不重視大學生信用教育以及樹立消費觀、價值觀。這也使得許多學校對校園貸采取了嚴禁貸款的措施,以及國家采取了完全禁止的措施。而在我們的調查研究中,我們發現,不少大學生對于校園貸的態度并非完全排斥,甚至有部分大學生表示,他們在進行貸款的過程中,并未受到欺騙,甚至感覺很方便,利息很低,可以解決“燃眉之急”。《“校園貸”現狀調查及金融法制監管建議——以河南四所高校和兩所高中為例》中,作者指出了“校園貸”主流是健康的,但過高的惡性事件感受率也說明,大學生個人信息安全、高倍利息、平臺資質等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國家、社會、學校對于校園貸平臺的惡性事件的曝光提高了大學生的安全意識,也使得不少不良商家倒閉關閉,但同時,也使得一些信譽良好、合法合規的企業受到牽連,隨之關閉。《從國外學生貸款運行機制看我國校園貸發展》一文中給出了許多國外校園貸款平臺以及銀行學生貸款的運行方式,可供國內進行借鑒。
(三)校園貸平臺發展變化
校園貸平臺受到國家政策影響,從最初的大學生校園貸款業務,開始轉而向白領等群體延伸,或與銀行建立合作關系,回歸金融本質,提供信息服務,如:愛又米與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建立合作關系;趣店集團出資成立“趣助學”基金,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向非信用卡人群的消費金融業務,提供商品分期與現金分期;分期樂與工商銀行聯合發放校園信用卡并在高校試點。名校貸轉向創業扶持、助學。信通袋與學信網合作,對教育程度、學歷學籍認證、入學畢業時間進行驗證,判定是否批款。但也有校園貸平臺依舊沒有停止大學生校園貸業務,或者“打擦邊球”、轉入“地下”等,如給你花申請人條件為“年滿18周歲的年輕人,均可進行辦理”,顯然并沒有根據國家規定停止業務。
三、銀行的介入
由于國家全面開始禁止校園貸平臺、企業開展大學生校園貸業務,而大學生校園貸又存在需求過剩的情況。面對如此巨大的大學生校園貸市場,國家開始讓銀行接下重任,開展校園貸業務。自2004年,廣發銀行發行大學生信用卡后所引起的同業跟進,以及信用卡的“三高”(高注銷率、高睡眠率、高壞賬率)亂象后(楊立,《輪回的學生貸江湖,你可懂?》),大學生銀行貸款銷聲匿跡,直到2013年,校園貸首次進入校園,開始了為其四年的快速增長,校園貸平臺數最高達到108家。期間,國家也相繼出臺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等相關辦法規定,加大不良網絡借貸監管力度。在2017年4月,國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責令網貸機構一律退出校園貸業務。此后,銀行開始接手大學生校園貸。不少銀行試圖與校園建立聯系,開發了大學生銀行貸app。中國銀行的中銀E校園、中國工商銀行的工銀e校園、中國建設銀行的金蜜蜂校園快貸、興業銀行旗下興業消費金融股份公司的助學寶、中國招商銀行的閃電貸等。也有銀行推出了自己的大學生信用卡業務。中國建設銀行的龍卡名校卡、莘莘學子信用卡,中國農業銀行聯合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淘寶網、支付寶的優卡。中國工商銀行的工銀分期樂聯名卡,中國招商銀行的招商銀行信用卡、Young信用卡(校園版)。廣發銀行的擺范兒卡、浦發銀行的青春卡等。也有不少學校不敢貿然與銀行合作,考慮到成本以及學生貸款信用不易得知等狀況。目前大部分校園銀行卡都在試點當中。
銀行校園貸產品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首先,避免大學生陷入高利貸、裸貸危機。其次,貸款由大學與銀行機構共同審查,幫助理性消費,避免追求高消費。銀行校園貸產品,以國家信用為擔保,審批管理規范,保護學生信息。銀行也可通過委托網貸機構的方式,開發高校助學金融產品;網貸機構可將原有線上的客戶引流到銀行,回歸信息中介本質。
國有銀行防范金融風險,必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銀行應嚴格大學生借貸審核;完善大學生網絡信息建設;完善風控機制,預防校園貸風險。政府、大學和銀行應加強學生教育力度,拒絕過度消費,樹立正確消費理念;監管部門加大對校園貸的監管力度,嚴禁開展違規業務,建立完善法律體系。
四、內蒙古校園貸的調查和分析
(一)調查地點和調查方式
預調研地點及人數:內蒙古大學12人,內蒙古農業大學17人,內蒙古工業大學15人,內蒙古財經大學15人,內蒙古師范大學15人,內蒙古機電職業學校、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共30人。
內蒙古農業大學由于全面禁止有關校園貸方面在調查,通過學院老師了解到個別學生貸款后由于無法還清貸款而輟學在案例。
本文研究調查地點范圍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高校本文在預調研中采取隨機抽樣方式,讓每一個受訪者填寫問卷。由于無法快速高效收集到調查數據,在正式調研中,我們采取了兩階段抽樣調查法。首先詢問受訪者是否貸款過校園貸,然后詢問受訪者年級專業,如果受訪者有貸款過,再對其發放問卷,調查詳細數據,并對數據加以整合分析。
在2017年五一期間的預調研中,我們對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高校進行調查,采取了完全線下問卷發放的調研方法。其中發放問卷104份,有效份數104份,貸款人數17人,占16.34%。
在2017年9月的正式調研中,對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高校進行調查,加大了學校覆蓋范圍和調查樣本人數,采取了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的方法,并改進了調查方法,先對大學生是否貸款進行詢問,若有貸款再發放問卷進行填寫。線上填寫問卷也采取如果是否貸款一項選擇是,才會彈出后續問題。大量節省人力物力,并且避免了沒貸款同學填寫問卷存在不良情緒,數據不真實的情況。我們共詢問調查了1672名大學生,其中填寫問卷93人,有效問卷91份。借款人數為93人占總人數的5.44%。
(二)調研結果分析
我們在調查中在問卷中涉及的以下幾項性別、年級、專業、了解校園貸方式、借貸年份頻率總額、單次借貸金額、月生活費、是否受到欺騙、還款方式、是否收取其他費用、對校園貸負面新聞了解程度、面對校園貸風險的處理方式、家人是否知曉其貸款情況、是否會繼續貸款以及對大學生銀行貸的了解程度、是否會選擇去銀行貸款。
我們對調研結果進行stata數據處理分析,發現學校與貸款受騙之間存在顯著聯系。查閱文獻,發現針對職業高校的大學生的校園貸研究中,高職學校大學生校園貸款問題層出不窮。其中,《淺談高職校園里“校園貸”的問題現狀及對策》一文中,作者指出了高職學生有很強的娛樂消費需求,而在高職校園里中市場份額很大,所以這塊消費市場被許多借貸機構盯上了。正是由于貸款者不需要擔保、抵押,只需填寫一下表格就可收到貸款。如此,一步步催生了高職學生的虛榮心,不必辛苦勞動,就可有物質享受,導致學生被誘導過度消費,陷入債務危機。
這是否說明了高職學生相比其他高校學生更容易陷入校園貸危機、更容易受騙呢?
(三)計量經濟學分析調研數據
我們對內蒙古高校校園貸數據進行了整合分析,運用stata14進行卡方檢驗。其中學校與是否受騙之間的的卡方檢驗結果如下:
在90%的置信水平下,該檢驗結果是顯著的。也就是說明,學校對大學生貸款過程中是否受騙存在影響。而對學校與是否會再次貸款以及是否會去銀行貸款進行回歸,結果是不顯著的。從文獻研究和實地調查中可以得知,高職學校學生的大學教育相比普通高校更為薄弱。學校對校園貸款的教育大多在本校學生出現問題后,才開始采取強制措施。如調查中某職業高校一大學生無力還款跳樓自殺后,學校對大學生校園貸情況進行調查,然后全面禁止大學生貸款。從而使得我們在調查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我們發現高職學生更不愿意告訴別人自己的貸款情況。在實地調查過程中,曾存在多次詢問大學生是否貸過校園貸,高職學生猶豫不決最后告訴我們沒貸款過,我們也記錄了這種情況的數字,大約在19人。很明顯,不少高職學生在試圖隱瞞自己的校園貸情況。可能與學校的禁止有關,也可能是自己的自尊心作祟。而在其他高校的調查過程中,學生相對較為配合調查,并向我們提供了一些信息。我們也詢問了一些學生校園貸代理,了解到了一些具體的推廣流程。發現校園貸平臺的收入來源并不是貸款利息為主,而是更多以大學生代理費用,以及qq群里收集管理費等方法獲取利潤。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利潤來源是高昂的違約費用。
學生對于銀行貸的了解程度極低,但其了解情況與學校的宣傳有顯著關系。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大學生都不知道銀行推出了校園貸業務,只要部分學校的經濟專業類學科的同學對銀行貸有一些了解。
五、結論
(一)國家、高校監管方式
在大學生的消費教育中,不少職業高校選擇“堵”的方式,并沒有對學生的消費需求進行疏導,而是采取強硬的不準借款的手段。對于學校而言,從經濟學角度,這可能是成本最低的管理方式。但對社會經濟以及大學生本身而言,可能有的大學生家庭困難,就確實需要一筆錢去添置一些學習用品或者單純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而在國家監管的過程中,也是采取了最低管理成本的方式,直接強行關閉所有平臺,轉而由銀行進行接管。對于銀行,是否愿意接下這個工作呢?
(二)從效率角度探討校園貸應由誰負責
對于大學生消費群體,存在信用不公開,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情況,高風險也就意味著高收益,所以單從定價方式的角度來看,校園貸應該制定較高利率。但大學生經濟能力有限,過高利率無法吸引消費群體,這就產生了平臺隱藏信息,欺騙大學生,利率低的背后隱藏高額附加費用、高額違約費用。校園貸平臺的資金來源大多取自過創辦者期初投資、運營過程中盈利、融資邀約、平臺工作人員在銀行辦理信用卡的貸款資金。而銀行在接盤校園貸后,利率相比平臺較高的原因在于其資金的運營成本,以及籌集成本。國家目前鼓勵校園貸平臺歸回信息渠道的本質,為銀行提供信息,不插手借貸款的具體過程。從社會效益角度而言,校園貸平臺運營成本低,效率高,讓成本較低的部門來生產,才可能達到資源最優化配置。校園貸平臺中,也不乏有信譽良好,操作合法合規的平臺,都在這次整頓浪潮中銷聲匿跡了。
(三)高職學校校園貸情況
對于高職學校目前面臨更為高的受騙率,學校和國家應當加以重視。除了加強對高職學生貸款安全意識的教育,以及對學生消費觀的正確樹立,更應當對學生的貸款需求加以疏導。可以嘗試與銀行建立合作,建議大學生去正規銀行貸款機構進行貸款,或者加大獎學金、助學金的發放,避免對學生貸款需求強行截斷,而致使學生不得不轉向一些“地下”不正規的校園貸平臺進行貸款,從而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發生。
六、討論
校園貸以其利率低、方便、快捷的優勢在互聯網金融領域脫穎而出。即使有銀行的正規校園貸,大學生仍然需求非正規的銀行校園貸。由于大學生群體存在信譽信息不易取得等信息不對稱問題,校園貸平臺以及商家本身就面臨著高風險,而高風險就對應著高收益,這也是符合經濟學原理,也是不可避免的。而校園貸大多以其低利率甚至零利率來吸引學生,而其收入來源自然而然的就轉向了額外費用。許多大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繳納高額管理費以及手續費,而在此之前商家并未告知學生需繳納這些費用,目的是為了吸引顧客增加營業額,這也成為大學生口中的欺詐行為。大學生校園貸案件的罪魁禍首——滾雪球式的違約費用。商家平臺對違約費用在學生借款前描述甚少,學生對違約金計算不清楚以及自身信用意識薄弱使得其陷入校園貸危機。而銀行貸由國家監管相比校園貸更為安全。
校園貸平臺由于國家的介入實行“一刀切”的禁止政策,把信譽良好的平臺和惡劣暴力的平臺一同抹殺,我認為并非完全正確。由于國家銀行學生貸相比于校園貸存在許多缺陷,如:手續繁雜、需要柜臺辦理、利率過高等,這也是許多大學生不愿意選擇銀行貸款的原因。并且絕大多數借校園貸的學生是不希望家人以及同學知道的,由于面子以及其他種種原因,會選擇較為隱蔽的校園貸。我認為國家可以適當保留一些信譽良好的校園貸平臺,加強對其的監管,要求校園貸平臺在銀行登記備案,以便銀行的后續檢查工作。提高校園貸平臺門檻,以便篩選商家。
銀行貸也可借鑒校園貸優點加以改良,主要是從借貸利率上加以降低。可以提供短期小額低息貸款,解決學生燃眉之急,也可減少壞賬現象。可延長大學生還款期限,減少大學生還款壓力,也可選擇開發多種新類型服務,以滿足大學生需求,如:分期購物、小額借貸等。除了銀行傳統意義上的服務以外,可以嘗試校園貸平臺曾經提供過的分期購物服務,提供新型金融產品,與信譽良好的商家、平臺進行聯系,并加強規范管理。由于銀行可以實行大范圍批量管理,所以對于跟蹤大學生信用情況等,相比校園貸平臺會更省時省力。依銀行風險控制體系,完善風險控制機制,建立信用模型、風險預警啟動模型,對大學生進行跟蹤評估,預防校園貸風險。(作者單位為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