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雪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企業的戰略管理理論也得到了發展,已成為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無論是在企業管理理論還是管理實踐,戰略管理理論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對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演進及其發展進行了分析。
一、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演進
(一)二十世紀六十、七十年代的戰略理論
1938年,巴納德首先提到戰略管理,進而對其研究得以開始,并且形成了兩個學派,一個是設計學派,一個是計劃學派,前者把戰略分為制定和實施兩個階段,把戰略分成企業實力、市場機會、個人渴望以及社會責任等四個要素,其表明企業應該優化配置自身的資源,進而形成特色能力,得到更多的競爭優勢。后者把戰略分成競爭優勢、協同效應、市場范圍以及向量增長等四個要素,企業應該組織怎樣實現企業的使命與目標,戰略主要是企業管理層人員負責的具備控制性與意識形態的計劃過程。
(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戰略理論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邁克爾·波特提出競爭定位的相關理論,其理論變成了戰略管理理論研究與分析的重點。其表明企業戰略的重點主要是得到競爭優勢,其選擇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分別是競爭地位與產業選擇,競爭戰略主要是在高吸引力的與高利潤的產業上進行選擇,在已經選定的產業中明確自身的競爭優勢,把企業的戰略性分析從企業轉到行業中,重視企業的外部環境,為企業戰略提供分析的工具。他在此基礎上提出贏得競爭優勢的三種通用戰略:目標集聚戰略、標新立異戰略、總成本領先戰略。波特通過分析各個具體產業的環境,把這三種戰略具體化,如新興產業、零散型產業、夕陽產業、過渡產業等。
定位學派主要是把競爭優勢當做是重心,把制定戰略與實施戰略之間進行有效融合,而在計劃與設計學派中把制定戰略與實施戰略進行分離,其是分開的過程,即使定位學派為戰略管理理論提供了新型工具,但是卻沒有重視企業的內部分析。
(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戰略理論
1990年,哈默與普利哈拉德展開了核心能力方面的研究,他們表明,長時間產生決定性作用的便是企業的核心實力,而這樣的核心實力主要在企業管理過程中不斷進行積累所學習到的,尤其是各種學派之間的有效結合,核心實力其企業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具備一定的外輻射性,對新能力的出現產生著推動性作用。
(四)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的戰略理論
1996年,穆爾在《競爭的衰亡》中提出了相應的“商業生態系統理論”這一全新概念,其在生物學層面上對市場的企業活動進行描述,把商業活動分成開拓、拓寬、領導以及更新等四個階段。打破了傳統的以行業劃分為前提的戰略理論的限制,力求“共同進化”。其表明商業系統主要包括提供者、競爭者以及生產者等,這樣的企業之間相互進行作用,推動商業活動的進化,其表明應該在財務創新與微觀經濟的角度上進行戰略的制定。
1998年,艾森哈特和布朗在《邊緣競爭》中表明,未來企業的經營環境具備不可預測性以及不斷變化性,戰略主要是管理變革,其包含三方面,預測變革、變革反應以及領導變革。企業需要不斷進行變革管理增強競爭優勢,進而得到好的競爭發展,在逐步改變的市場環境中,即使邊緣戰略是不可確定與不可控制的,但確實較為有效地戰略。
二、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趨勢
(一)企業戰略管理的動態化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國進入了互聯網時代,這使得信息傳播速度不斷加快,顧客需求的多樣化及產品設計周期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使其市場中出現了多種不確定的因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企業要想在越演越烈的市場競爭中穩步前進,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就應該對戰略管理理論在企業人事、組織以及治理等多個環節的動態化趨勢進行研究。
(二)企業戰略制定需要全部人員的參與
在企業的傳統戰略管理理論中,主要是企業的管理層人員進行戰略制定,對企業的整體戰略、業務查略等進行明確,之后進行戰略實施。但是在不斷改變的市場環境中,傳統戰略便會失去效用,由于其面對著較為復雜的市場環境,企業的管理層人員會被信息與認知等所制約,進而制定出來的戰略方案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企業戰略的制定應該是全員進行參與的,尤其是一線的工作人員。所以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應該對業務流程進行重新設計,讓全體員工都能夠參與到企業戰略制定的過程中。
(三)多種研究辦法的融合
企業應該借鑒戰略管理理論的研究辦法,形成具備自身特色的機制,例如,經濟學辦法、系統論辦法等。針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應該不斷適應環境的變化,提出應對的各種策略。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企業戰略管理理論不管是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出現比較晚,現階段,其已經變成了企業管理的重要發展方向,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強對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研究與分析,能夠讓企業在越演越烈的市場競爭中穩步前進,推動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為山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