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平
本文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角度切入,通過研究惠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由此發現其仍處于取得初級成果階段。接著在分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不足中發現其巨大的發展空間,要發揮“雙創”的重要引擎作用,并在此發展新契機下探索惠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雙創”新對策。本文得出的結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惠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更上一層樓提供有效的借鑒。
一、引言
2014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后寫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即“雙創”。“雙創”也是全球發展的契機,受到重視,2017年4月2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設立“世界創意和創新日”。
在“雙創”的強大浪潮的推動下,全國各地方政府開始制定更為完善的創業創新扶持政策,對地方的產業推動作用明顯。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東岸的惠州市,作為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雙創”大軍中力爭上游的一員。在國家利好的“雙創”大環境之下,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先鋒產業,近年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可以說,“雙創”已然成為惠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的巨大引擎。
二、惠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客觀要求,科技進步已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助推器,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非常關鍵。早在2006年,科技進步對惠州市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已達到53%,高新技術產品產值909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7.8%。
(一)惠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眾創空間—仲愷高新區
惠州市高新科技產業,最主要的就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仲愷高新區”)。仲愷高新區是全國88個國家級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位于深莞惠區域核心,南靠深圳,西接東莞,毗鄰廣州、香港,地理位置相當優越,內有“一區四園五鎮(街道)”,是惠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的集中地。它的發展史基本就是惠州市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史。
經過多年發展,仲愷高新區吸引了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近2000家中外企業在區內投資設廠,形成了以LED、移動互聯網、平板顯示、新能源、云計算為主導的“4+1”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國內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2011年,“4+1”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1447.5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0.5%。 2013年仲愷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30.9億元,同比增長21.5%,經濟總量占全市19.9%,增幅較全市平均水平高7.9個百分點,總量及增幅均居惠州市各縣(區)第一位。
尤其是在仲愷高新區先后獲得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數碼視聽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激光頭特色產業基地、國家通信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多個國字號招牌,還獲得廣東省火炬計劃高能環保電池特色產業基地、廣東省火炬計劃汽車電子特色產業基地、省部產學研結合產業化基地、廣東省光電顯示產業基地、廣東省物聯網產業基地和廣東省LED產業(惠州)基地等多個省級“名片”。
(二)惠州在“雙創”契機下的應對舉措與成果
2015年6月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立“雙創”的一些具體有效措施,包括鼓勵地方設立創業基金,對眾創空間等辦公用房、網絡等給予優惠;對小微企業、孵化機構等給予稅收支持;創新投貸聯動、股權眾籌等融資方式;取消妨礙人才自由流動、自由組合的戶籍、學歷等限制,為創業創新創造條件;大力發展營銷、財務等第三方服務,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打造信息、技術等共享平臺。響應國家政策,抓住新契機,惠州市也制定了符合本市發展的“雙創”應對舉措,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
1、強化創新創業扶持。成立政府創新創業引導基金,重點幫扶處于種子期、初創期的中小型創新企業,幫助創新創業人才解決資金難題。目前在惠州仲愷高新區已有天使基金、風投基金11家,總資金規模達10億元。
2、實施“雙創平臺工程”,打造100萬平方米“眾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孵化鏈條。在孵化機構這一塊,惠州市先后出臺《惠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和扶持辦法》《惠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項目建設和產權分割管理暫行辦法》和《惠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倍增計劃實施方案(2016~2020年)》。截至2016年底,惠州市已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15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3家,省級孵化器4家,在孵企業共605家,累計畢業企業236家;建成眾創空間20家,其中國家級眾創空間11家,省級眾創空間2家,累計引進374個孵化團隊和項目。
3、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形成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常態機制。把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加強宣傳輔導,貫徹落實優惠政策。據統計,惠州市近年組織了3批288家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2016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到464家,是5年前的4倍。相比2015年增加209家,增幅達82%。此外,還組織了3批330家企業申報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入庫,全市省高企培育庫入庫企業總量達463家,增幅達184%。
4、為惠州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近年來,惠州先后出臺多個人才規劃和人才優惠政策,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每年財政投入10億元用于人才引進、培養、服務、載體建設,計劃到2020年,引進10名以上院士,全市博士累計達到1000名以上、高級職稱人才總量1萬名以上。
(三)惠州市高新科技產業仍有巨大提升發展空間
綜上分析,在國家 “雙創”政策引導下,惠州市的高新科技產業確確實實取得了成果,但這僅僅是初步的,許多環節仍處于規劃階段,創新項目尚未成型,政策仍存在許多留白,需要加以補充完善,從中也說明惠州市高新科技產業仍有巨大發展空間。
根據《中國制造2025》指示,要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要培育壯大一批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實施機器人示范應用計劃。這些都反映出在“雙創”環境下,高新科技產業已然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在“雙創”過程中,要保留自身高新技術產業的特色優勢,就不能盲目跟風進行創新,一定要結合自身產業實情,才真正符合“雙創”提倡的本質。
從宏觀分析看,惠州市處于產業轉型升級階段,在補短板、降成本、去產能、去庫存等方面經驗不夠豐富,尤其是對于供給側改革處于探索階段。惠州的產業版圖,總體看產業實力較為雄厚,特別是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產業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可圈可點。但也正因過于依賴這兩大支柱,惠州的產業結構中非常關鍵的高新技術產業就成為了短板,抗風險能力偏弱,容易落后。
從微觀層面看,惠州本土高新科技企業發展良莠不齊,雖然近年申報數量規模龐大,但是多為小微型的初創企業,需要政府進一步大力的支持。另因惠州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不少外地先進的高新技術企業看好惠州龐大的市場需求,陸續把一些項目落戶惠州,但惠州原先沒有配套政策和激勵機制,落實的項目規模也較小,所以尚未形成蝴蝶效應之風。另一方面惠州孵化器對科技型小企業的孵化效果明顯,但仍存在缺乏專業化運營團隊的短板。
三、發揮“雙創”引擎作用,推動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對于企業來說,要把“雙創”作為高新科技產業的巨大引擎,才能快速推動惠州市高新科技產業這臺大機器轟鳴前進。那么發揮好這一引擎作用,必須有政府和企業的合力。
(一)政府注重“真金白銀”鼓勵創新創業,企業高效利用資本
政府制定創新創業政策要更加系列化,實行一攬子創新驅動發展政策,為創新創業保駕護航,讓大眾敢于創業、樂于創新。從宏觀為創新驅動發展繪出“路線圖”,從創新鏈、產業鏈、業務鏈方面制定更為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和系列配套文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在資金底氣方面,要排除企業的后顧之憂確實做到惠企,助推企業創新發展,為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高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提供“雙創”基金的保障。
企業在擁有“真金白銀”之后,必須要有創新的規劃發展,項目實行專款專用,專項細則具體可行,化資本為科技生產力,化科技生產力為科技成果,層層創新推進。
(二)規劃孵化全鏈條的規劃發展
政府應持續做好惠州市高新科技產業孵化鏈條的規劃性發展,在原有基礎上去完善孵化器的發展政策。具體而言就是,重點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倍增計劃,通過探索孵化器建設模式、強化科技金融服務等聚合要素共同驅動,集中優質資源,促進孵化器迅速增量提質。
在孵化器全鏈條的發展中,有一個關鍵點就是企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這是政府和企業需要共同配合努力的主要目標之一,企業崗位要求與政府引進的人才要能無縫對接,需要著重規劃。今后,政企配合一方面繼續建設新的孵化器,另一方面著重引進和培育專業人才,引入更多科技服務資源,以此推動孵化器的專業化運營,促進更多科技企業成長。
(三)“雙創”企業隊伍的精魂打造
創新企業不在于數量多,而在于精。企業要發揮“雙創”的利好政策,集中優質資源,才能發動“雙創”這一巨大的引擎來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這部大機器快速前行。惠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必須抓住契機,依托產業園區的空間、技術和產業基礎,完善全孵化鏈條,發展創新型企業隊伍,讓“雙創”企業隊伍成為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的精魂。
本土企業如德賽、華陽等大企業,可以利用各自在車載電子、LED等產業領域積累的優勢,圍繞自身產業發展需要,結合對新型智能化裝備的需求,已開始延長產業鏈,進軍智能裝備制造領域,以長補短,做大做強先進裝備制造業。
引進來的企業則要做好高新科技項目評估,集中優質資源進行發展,企業內部要重新做好自身明確的規劃。
(四)人才隊伍的引進與扶育
惠州市是發展中等水平的城市,雖然在發達程度不能與發達城市相比,但是也有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惠州市應該利用自身先天優勢,輔以人才福利政策來吸引人才,同時注重培育本市內部的人才,增強自身的人才競爭優勢。
吸引人才不能泛泛而談,必須在人才的引進、激勵、服務和提升四個環節都要有對應的具體政策。一是強化人才引進。產業的帶動,必須要有頂尖的管理和技術人才,也就是帶頭人。加強財政支持,提高專項經費來吸引具有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省內領先水平的國內外科技創新團隊到惠州創業。目前惠州制定的專項經費資助是分別給予1000萬元、500萬元、200萬元,但是與深圳、東莞等地相比,還需提升。二是強化人才激勵。在原有不定期開展評選的“惠州雙創突出貢獻獎”,重獎在創新創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代表人物之外,還需對整個團隊和骨干制定一定的獎勵機制,牢牢穩住人才隊伍。三是強化人才服務。 “人才服務直通車”高層次人才的標準在細化后應該不斷完善和擴充。創新型人才不是全面人才,所以在評價標準上必須因人因果,決不能一刀切,以免造成人才流失。四是人才的不斷扶育。吸引人才到市后,企業要制定政策加以培訓提升,既有利于本市高新科技產業的可持續性創新,也有利于人才自身發展規劃得以實現。這一環節是留住人才的關鍵點。
(五)“雙創”之器,應心無旁騖
高新技術產業是競爭相當激烈的產業,日升月異,稍不留神,就跟不上經濟快速發展的腳步。惠州市整個經濟發展狀態仍處于較為傳統的模式,高新科技產業處于這種環境下,難免會受影響。
政府要出臺針對性的政策,堅決摒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多為高新科技產業創造真正的“眾創空間”,給予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真正飛躍的平臺。而企業自身要加強競爭意識,做好企業內部的人才培訓,取消不必要的繁瑣流程,提升核心科技的競爭力,擺脫以往模仿的老思維老經驗。
(六)加投資金融之油,發揮“雙創”引擎之力
如果“雙創”是高新科技產業的引擎,那么投資金融就是高新科技產業持續發展的“石油”。拓寬直接融資渠道,豐富融資途徑,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才能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能推動小微企業的發展,壯大惠州市的高新科技產業中的企業群。同時加強銀行、投資基金等金融機構與仲愷高新區合作,成立擔保資金池,開展科技企業“政銀保”、“基金保”業務,這樣強大的資金支持,會成為仲愷高新區科技創新小微企業快速發展的強大資金保障。企業自身也可以通過資本融合、企業聯合重組等金融手段來做大做強。科技就是生產力,高新技術生產拓展的趨勢在惠州越來越明顯。高新科技產業中的企業群要“就地轉型”,懂得舍棄弱項,聯合他人的強項,結合自身對新型科技的需求,進軍智能金融領域,從原來只進行單一的科技創新生產,結合金融投資循環作用,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加投資金融之油,發揮“雙創”引擎之力,可以成為惠州市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的新思路。
四、結語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2018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過去五年,我國科技創新由跟跑為主轉向更多領域并跑、領跑新動能重塑經濟增長格局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惠州市處于新興發展關鍵起跑階段,擁有自己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同樣渴望并努力跟隨國家的科技創新腳步去發展去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由跟跑到并跑到領跑,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矚目的創新創業之星,為國家經濟的強大做出貢獻。(作者單位為惠州工程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