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橫縣沉船的出水與發掘保護
2008年5月13日,橫縣六景鎮撈砂船隊在郁江道莊河段作業時,撈上來一些木頭碎片和鐵塊,經潛水員下去打探,在水下約40米處,發現了沉船殘骸和蒸汽機鍋爐等,其中包括一個蒸汽鍋爐、兩個汽缸、傳動軸殘件及一些木構件。為裝運的方便已將其“支解散開”。船體的木質部分留存極少,其中一段木構件上有一些大小不一的孔洞。兩個木支座的最大寬度為3.335米,由兩個汽缸、連桿和曲柄帶動同一個明輪軸坐落在左右支架上。
2008年12月17日-20日,應廣西文物局邀請,武漢理工大學造船史研究中心席龍飛教授和蔡薇教授到現場進行了考察和測繪。經過考察和對殘件的測繪后確認:
(1)沉船的蒸汽鍋爐較完整
(2)沉船有左右兩部蒸汽機汽缸
(3)沉船只有一個明輪軸
(4)橫縣沉船是尾明輪船,輪蹼寬度只有2.0米。兩邊的木支座最大寬度也只有3.335米,當是小型內河輪船的格局。
二、近現代珍貴文物——世界第一代蒸汽明輪船
橫縣沉船是一艘蒸汽機明輪船,在世界輪船史上具有重要的階段性表征意義。蒸汽機明輪船發明于19世紀初的英國,是世界第一代輪船,它是靠蒸汽機產生的動力帶動兩側水車似的槳輪轉動推水而產生推力前進的,因槳輪一半露出水面而被稱為明輪。19世紀中葉,明輪被更為先進的螺旋槳蒸汽船逐漸淘汰,我國于1840年鴉片戰爭后開始使用蒸汽輪船。
在我國發掘到帶有鍋爐和蒸汽機的沉船,這還是第一次。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在湖北武漢的金口,曾在長江里打撈出中山艦,但是鍋爐和蒸汽機已不復存在。況且中山艦是1910年在日本訂貨,1913年交船的。橫縣的沉船其年代可能更久遠些。
從明輪船出現的年代、鑄造的工藝(螺釘鉚接)等多方綜合考證,該輪船為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制造的,是一件近現代珍貴文物——世界第一代蒸汽明輪船,對世界船舶制造史、中國航運史、郁江交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三、反映近代中國造船技術實態的國家重要文物
橫縣沉船是目前我國出水發掘尚存的唯一近代蒸汽機尾部明輪船,而且很可能是中國自己建造的,在中國近代船舶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考古發掘是研究科技史最強有力的佐證。我國目前已經出土了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8000年前的獨木舟、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隨葬船、長沙、廣州、湖北江陵漢代船舶模型、江蘇如皋唐船、揚州施橋古船、“南海一號”宋代古船、天津靜海宋船、福建泉州灣宋代海船、山東菏澤元代古船、山東梁山明代河船、山東蓬萊古戰船、浙江象山明代海船等一批古代船舶,印證了中國古代高超精湛的造船技藝,對中國古代造船史和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研究發揮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而關于中國近代船舶,多半是文獻記錄中的圖樣和描述,文物實證較少。目前已知的有頤和園昆明湖出水的日本人獻給慈禧太后的“永和”號,以及湖北武漢出水的由日本建造的螺旋槳兵船。因此,橫縣蒸汽機尾明輪船作為目前唯一出水的蒸汽機動力的尾部明輪船,而且可能是近代中國自己建造的內河民用蒸汽機明輪船,當是國家的重要文物,對中國造船史和兩廣內河航運史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具有極高的保存和研究價值。
四、反映近代中國內河航運實態的重要國家文物
此外,關于橫縣六景蒸汽機明輪船還有很多尚待研究和發掘之處。橫縣六景蒸汽機明輪船是因何沉沒?根據航運史相關的文獻記載,由于郁江航道淺灘礁石多,常有船舶觸礁沉沒,此為可能之一;又說廣西近代匪患猖獗,常有劫船搶貨之事,此為可能之二;文獻也載清末廣西有水患之災,且橫縣六景大風也在民間流傳頗多,遇水患、大風導致翻沉此為可能之三;還有農民起義攻擊至沉之說……橫縣六景蒸汽機明輪船背后的故事仍然亟待繼續考證和研究。蒸汽機輪船作為一種先進的運輸方式出現在廣西內河,必然與廣西的政治經濟環境有著不可拆解的關聯。
鑒于橫縣沉船重要的技術與文化價值,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發掘,為廣西的文化建設做貢獻。(作者單位為廣西南寧市橫縣博物館)
作者簡介:韋桂平,女,(1976.02.),壯族,系廣西南寧市橫縣人,畢業于廣西廣播電視大學中文系,中共黨員。現任職廣西南寧市橫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橫縣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