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凝聚了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內核和精髓,是民族精神的依托和呈現。加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其根本點和出發點在于還原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原生性。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展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途徑的研究,其目的也是立足于現實,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大數據的無限功能,探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和措施,使我們在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能夠更加關注民族文化的根基,維護民族文化的生態環境,使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最大限度地保持民族的特色和印記。
一、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在人類文明史上,文化傳承的線索與人類經驗教訓之代際積累緊密相關,促使文化遺產保護的觀念逐漸改善,呈現了諸多領域與角度成功的文化保護與傳承實踐。然而,市場經濟的原則和文化的主旨并不合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問題繁多,因此,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呈現的各類復雜問題需要加以評估,確立保護與傳承的原則,并使之卓有成效地運用到實踐。在這個急劇變動的世界,尤其需要不失時機地探索有意義的理論與成功的社會實踐。近十余年來,盡管我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做了許多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仍然有諸多弊端,依舊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和克服。
(一)缺乏主動性傳承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來說,由于受到經歷、閱歷、利益和自身局限等因素的影響,他們沒有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文化價值,其掌握的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只在很小的圈子里傳承,并未將這一項文化遺產當作必要之事。而作為文化部門的管理者而言,也因為缺少遠見和主人公精神,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挽救和保護也不夠積極。傳承人和文化工作者的消極心態,導致了保護工作的確實和被動,阻礙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性和主動性的整合進程。
(二)缺乏開創性整合
由于缺乏長期性規劃,主動性工作不足,缺少多元化思考視角,結果導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遠遠落后于現實需要,甚至背離于社會的時代發展,因而也就無法充分的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價值。
二、大數據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途徑的探究
(一)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制度化
大數據的優勢來源于基礎數據,基礎數據的準確度和及時更新,對于發揮大數據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確保數據來源、審核、更新和使用等各項工作的有效性,同時還需要加強對于硬件設備、軟件系統、數據庫和信息網絡的保障和維護,設置數據應急管理中心,整合信息網絡專業力量,以確保大數據平臺的安全運行,因此,建立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適應的系統化和制度化的數據維護的規章制度,使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化的必然途徑。
(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能的價值化
大數據時代,數據容量越大,其蘊含的價值也就越高。而發掘數據蘊含的內在價值,往往取決于大數據利用的思想和技術能力。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中,匯集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有的數據,要實現數據的價值,必須開放大數據共享平臺,全面對于數據龐大的資源進行重組和整合,提高數據資源的利用率。在大數據共享平臺中,數據溯源已成為檢測數據真假的有效途徑,將數據整合技術應用到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系統,核心內容在于數據共享平臺。
(三)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渠道的多元化
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盡管具有大數據共享平臺,享有查詢迅速、使用便捷、儲存量大、覆蓋面廣等優勢功能,但其僅僅是一種管理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產生的,生態環境、人文習慣、宗教性楊、生活習俗等直接決定著這種文化的特色和傳承,如果脫離了當地的環境和情境來傳承,不僅會造成這種傳統文化不被眾人所接受理解,同時也會導致這種文化的流失。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活態性、流變性、獨特性、傳承性等本土特征,構成了多元形態并存的盛況。結合田橫祭海這一先進案例,祭海節的習俗僅僅被漁民所了解接受,脫離了本土的生活習慣向外地人推廣宣傳,不僅僅無法吸引外人的關注,同時也會局限于祭海節的發展區域。當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進程中,對著現代技術普及和應用、政府的重視與扶持和社會的廣泛參與,逐步意識到傳承主體、傳承途徑和傳承效果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均有重要的影響力。因此,除了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時代大數據的優勢以外,還應該進一步發揮打破自然性傳承和社會性傳承的局限,努力將單一、封閉的特性傳承和群體、開放的大眾化傳承有機地結合起來,促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途徑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進而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途徑的多元化格局。(作者單位為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為2016年度山東省“傳統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專項課題:《大數據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研究---以田橫祭海為例》結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