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同輝?馬倩
一、我鄉群眾內生動力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鄉認真貫徹落實市、縣總體部署,以黨建為抓手,大力推進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并取得明顯成效,但部分群眾思想仍需解放,內生動力亟需激發。此次調研,覆蓋全鄉13個村,共召開院壩會13場,走訪群眾268戶,其中貧困戶168戶,非貧困戶100戶。168戶貧困戶中,反映自己享受政策太少,希望政府能加大幫扶力度,增加幫扶款項的有25戶,占比14.88%;非貧困戶中,希望能吃低保、評貧困戶,享受國家政策的有23戶,占比23%,群眾“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
為確保如期脫貧摘帽,我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以人為本,從思想根源上斬斷“窮根”,為廣大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營造積極向上的精神氛圍,讓老百姓先“富腦袋”再“富口袋”。
(一)注重抓黨建促脫貧,發揮引領作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從貧困狀態到非貧困狀態是一個生活與精神狀態的轉變,需要村班子引導群眾樹立自我改變的勇氣,改變固有思想,改變懶散習慣,改變生活生產方式。我鄉一直注重村班子建設,2018年,下派2名機關中層干部任村支部書記,為群眾探索致富路。2018年整村脫貧村羅漢村成立合作社,由村班子尋找適合羅漢發展的產業,并建立了“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農戶)”模式,群眾熱情高漲。
(二)抓住黨員干部“關鍵少數”,起示范作用。我鄉在多次大走訪過程中,努力尋找出思想覺悟高、發展能力強、有一定威望的黨員干部和群眾代表,引導他們參與全村的事務當中,再由他們去做群眾的工作,事半功倍,為樹立文明新鄉風打入一劑“強心劑”。
(三)做足“幫”字,激發群眾發展主動性。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關鍵在于改變他們的思想,變“等靠要”為“闖改創”。我鄉要求干部下村走訪過程中,應多關注群眾的思想動態,注重正面宣傳引導,教育他們感恩,學會自強。扶貧不能單純物質輸送式扶貧,也要送志氣、送信心。
(四)深化干部作風建設,轉變干部關系。鄉黨委、政府在發力脫貧攻堅的同時,將解決干部作風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完善機關管理制度、加強村班子管理,并出臺了相關問責措施,確保上級政策不走樣,群眾得到實惠;開辦石崗夜間講習所,加強干部職工政策理論學習;要求干部在村便民服務微信群中全部實名制+手機號碼,確保群眾找得到人、解決了事。
二、存在的問題
(一)生產效率低致使群眾依賴傳統生產模式。我鄉為農業大鄉,多數農戶種植莊稼或出于自給自足,或自主經營,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缺乏經濟動力機制。在推進產業的過程中,由于新產業沒有任何保證能夠穩定增收,部分習慣于傳統農業模式的農戶不敢嘗試可能導致收入下降的產業,從而導致出現傳統農業路徑依賴癥,不利于產業的推進。
(二)系統能力不足制約群眾發展。系統能力于群眾就像人的各個器官的相互協調作用,只有各方面發展均衡,才能轉化為脫貧致富的優勢。勞動力素質低、受教育程度低導致群眾對新技能、新知識以及新政策接受能力有限,降低了發展生產的主觀意愿。
(三)不良風氣腐蝕群眾干勁。目前農村存在的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相互攀比等不良風氣,腐蝕了群眾的思想,干部入戶調研、走訪摸排時,貧困戶抱怨自己享受政策太少,非貧困戶埋怨政策向貧困戶傾斜,貧困戶與貧困戶之間、非貧困戶與貧困戶之間心理失衡,出現相互比誰窮,比誰更“造孽”的現象。
(四)作風遺留問題影響干群信任。干部作風,直接影響黨和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更是確保黨的政策執行是否有力,能否落地生根的關鍵。受以往干部作風不實等遺留問題影響,部分群眾對干部失了信任,干部入戶走訪、宣傳政策時,會習慣性地對干部的話打個“問號”,從而不愿主動跟著黨和政府的政策走,缺乏脫貧致富主動性。
三、關于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的建議
(一)強化“智”字,提供脫貧致富“路子”。實現脫貧致富要找對路子,但貧困戶普遍缺乏致富技能,脫貧“缺智”問題較為明顯。應采取多種措施,例如多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為群眾提供致富門道;同時,可推動參與式扶貧,發揮群眾在生產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賦予群眾參與權、監督權、評估權,甚至是適當的決策權,提升群眾的認識水平,改造其依賴思想和守舊意識,逐步提高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二)強化“志”字,補足群眾精神短板。群眾內生動力根本原因在于精神文化建設缺失,缺乏正能量的浸潤與影響,部分群眾甚至拿著低保金打牌磨時光。為解決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應大力推進實施文化惠民行動,建立健全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管理使用機制;著重加強扶貧脫貧題材文藝作品創作,開展“精神脫貧”文化下鄉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三)強化“激”字,正向激勵和反面典型共促進。充分挖掘脫貧致富先進典型,利用廣播電臺、電視網絡、文化墻、廣播村村響、村級道德講堂等陣地,加強正面主題宣傳教育工作,營造濃厚氛圍;同時,揭露和曝光一些反面典型,廣泛宣傳不良風氣的危害性,引導移風易俗。(作者單位分別為重慶市奉節縣委黨校、石崗鄉人民政府黨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