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雨霏 崔明 張琳琳
通過建立雄安新區,不僅能夠有效對北京、天津以及河北三大城市的整體布局與城市空間結構起到優化作用,同時也能夠增大創新驅動發展引擎力度,起到疏散密集人口的效果,對我國的未來發展具有遠大意義。而在新區建立時,不僅為城市帶來新的機遇與環境,同時也對當地的農民與學生的就業形勢產生影響。
一、雄安新區內農民就業難點
(一)農民整體文化程度較低。首先,在對雄安新區所有農民進行調查走訪的結果中發現,該區內的農民整體文化水平不高。整個雄安新區內,只有15%左右的居民接受國高中以上的文化教育,而對于雄安新區來講,只有通過高水平、高文化程度的人才才能進一步提升新區內的城市建設水平與程度,而農民則因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對日后的就業與生活產生懷疑,同時農民之間的競爭力也逐漸增大。部分農民雖然想要通過培訓來提升自身能力,但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最終無法達到該目的。
(二)思想相對保守。失地農民的思想觀念保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就業創業觀念不強。大部分村民認為土地是被政府征走了,對政府便產生了依賴思想,認為就業等方面政府應該一并解決;其二,畏難情緒比較突出,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其三,農民之間相互效仿,制約了職業轉換的創新性。
(三)區內農民的年齡普遍偏大。由于在雄安新區內的多數人均為年齡在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這些人的年紀已經超過部分單位就業的最低標準,因此,即便對這些中老年人進行培訓,由于其自身生理水平已經無法與年輕人相比,而這些中老年人即便參加培訓,也很難達到培訓效果。
二、大學生就業觀點
首先,由于現如今耕地等農業活動現如今仍舊是區內的主要經濟發展形式,而現如今并沒有其他有關雄安新區發展方面的新政策出臺,因此從目前來看,雄安新區的建設過程仍舊十分漫長。但部分大學生由于自身對家鄉的印象與期望仍停留在從前的經驗中,且在大城市的學習過程中更喜歡大城市的繁華與發展前景,因此并不愿意回到家鄉發展,而雖然有一部分大學生有回到家鄉加入建設行列的意愿,但由于部分家長及長輩的觀念仍停留在舊觀念中,并不同意大學生回鄉建設的觀點,導致部分大學生陷入兩難抉擇。
其次,在對雄安新區走出上學的大學生進行采訪與調查時,發現大部分大學生在知曉家鄉發生改變并成為二類城市時,紛紛表示十分激動,并愿意回到家鄉投入到新區建設中,為家鄉的發展做出貢獻。但雖然雄安新區正在加快建設腳步,但由于雄安新區內交通較為不便,同時區內建筑水平較為落后,住房仍舊存在高層與平房共存的形式,而區內人數較少,大部分多為中年和老年人,客流量較少,火車站的規模也不夠大,許多地區缺少規劃,因而即便這些大學生立即回到家鄉,仍舊缺少建設規劃設計,就業形式依舊較為嚴峻。
三、拓寬農民與大學生在雄安新區內就業渠道的具體措施
(一)提升區內教育活動水平,提供就業保障。首先,應針對區內不同年齡階段的農民進行歸類與劃分,并通過對劃分類型的數量與農民人數建立不同的教育培訓課程,并加強對適齡兒童的教育。例如,在新區為從根本上提升人才的培養水平,則需要從北京、天津等各大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優秀教育人才,并建立各類分區學校等,加強并提升對學生的教育力度,從小陪養人才,并在其大學畢業后確保其能夠留在新區內加入建設隊伍;而根據不同適齡農民的年齡階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通過對這些農民的培訓與輔導,使其能夠充分認識到自身對新區建設的重要性,并積極投入到教育活動中,為其日后就業提供保障。
(二)加強職業培訓,拓寬就業渠道。雄安新區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區內具體規劃、形式發展以及國家相關政策方針等建立不同的服務機構與企業機構,確保能夠快速將雄安新區打造成具有先進水平的二類城市。例如,區內需要建設醫療社會服務機構、社區服務機構、家長服務等,而農民在就業選擇上,可以根據自身特長以及培訓內容等選擇適合自己年齡和工作的機構,并通過參加職業培訓、考取上崗證書等方式正式加入到服務機構,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同時也有效促進新區快速發展。
(三)加大大學生回鄉建設的力度,提升區內綠化。首先,新區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有大學生回鄉的支持,需要大學生在回鄉后將自身所學專業全部投入到新區發展過程中,并利用自身專業能力不斷加強對新區內政府、科技、商業以及其他領域發展的支持,因此新區為了能夠促使更多的大學生回到家鄉發展,則需要通過加大宣傳等方式對大學生發出邀請,確保新區的科技化水平迅速達到國家標準;其次,由于在新區建設中除了對城市建筑的建設外還需要提升綠化環境等,因此在進行綠植作業時,可讓部分無法參與到其他行業中的農民加入到綠植工作中,以自身專業為基礎,提升新區內綠化面積,為新區建設做出貢獻的同時,解決其就業問題。
四、結語
由于新區在建設過程中仍需要解決的問題較多,而作為其中的重要部分,就業問題現如今成為新區內居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而在拓寬區內就業形式時,不僅需要加強對大學生回鄉發展的支持力度,同時也需要協調新區用工企事業單位根據勞動能力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使用本轄區內勞動力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從農民到市民的角色轉換和身份適應。(第一作者單位為河北傳媒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第二單位為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第三作者單位為北傳媒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