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共享案例的成功,共享經濟已經成為當今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共享經濟在當前發展現狀的客觀事實下,速度十分驚人。但快速發展背后的一些亂象也凸顯出來,比如法律問題、盈利模式、管理問題等,這些問題都值得揭開共享熱的外衣,進行深入的思考。
一、什么是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一個看似遙遠而高深的詞匯正悄然間走進我們每時每刻的日常生活中。到底它共享什么?當你忙碌了一個上午的工作之后終于可以坐下來享受美團或餓了么這些外面平臺送來的可口飯菜時,當你外出游玩旅行享受方便快捷的網約車時,你已經在不知不覺收獲了便捷,體驗了“分享”的樂趣。共享經濟又稱“合作消費”簡單地說就是閑置物品所有者和勞動者,以獲取報酬為目的提供物品的使用權或者服務。
二、共享經濟產生的原因分析
催生“共享經濟”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是在眾多的產生原因中也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的,通過總結可以發現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許多類別的產品“產能”過剩。共享經濟產生的根源就是供給方出現閑置資源獲利的欲望,需求方產生有限次獲得產品使用權的的訴求。既增加了擁有者的利益,又為那些消費不起或者不方便消費的顧客提供了機會。
(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在線平臺顯著降低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大數據成為有力的工具,讓供需散點信息交換,資源實現了有效的配對。
(三)人口與文化的趨勢方面,人口密度的增加使得消費能力提升,為共享經濟提供了大量的潛在顧客群。人類社會的早期就已經出現了分工、分享、合作的概念。人與人之間通過物品、知識、能力的分享交流,實現了自我內心的滿足。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改變,滿足需求的模式增加,這種可持續發展的雙贏理念,為共享經濟創造了發展空間。
(四)資本市場的繁榮。新業態、新模式的進入往往是充滿挑戰的,傳統業務和人們的消費習慣具有路徑依賴性,沒有大量的資金支持這些創新型企業,是難以在既定市場下生存的。資本市場的投資記錄在過去十年中屢創新高,甚至有人稱每一次新模式的出現都是一次“燒錢”行為。
第三,經濟危機的出現。經濟危機導致普通百姓可支配收入減少,而共享經濟形成一種使用權從所有權中分離的商業模式,在這種交易模式下資源所有者仍擁有其他三權,只是將使用權轉移給消費者,消費者只需對資源使用權付費即可,因此可獲得更廉價的服務。
三、“共享經濟”的現狀
目前中國共享經濟圖涉及交通、餐飲、住宿、物流、知識技能、金融、生活服務共享7大領域,相關手機應用超過了100個。用來共享的物件通常被視為高頻、剛需,比如共享單車,與共享經濟的初衷十分吻合,因而能夠通過互聯網提高物品的利用效率,也確實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在促進經濟繁榮的同時,也促進了社會就業。汽車共享、住宿共享等,新增了很多就業機會,吸引了大量勞動力轉崗就業,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發展。同時共享經濟的火熱,帶動了資本的注入。很多人把這種模式當成了變現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因此,各種共享紛紛出現。除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之后,還推出了共享健身房、共享廚房等,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對性,共享經濟也是如此,雖然帶來了很多正面積極影響,但也存在著問題尚未解決。
第一·缺乏社會信用體系。顯而易見,共享經濟是建立在資源所有者與使用者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缺乏信用是其最重要的問題。北京市民曾在共享單車“摩拜單車”上發現假冒的二維碼,若消費者掃此二維碼進行款騎車,那么錢就會自動進入騙子的賬戶。這不是摩拜單車第一次遇到問題,按照摩拜廣州給出的損毀率數據,每一萬輛摩拜單車即有1000輛遭到人為破壞,其中包括涂鴉二維碼,破壞鎖芯以及直接偷車。為了防止這類信任危機事件,只靠摩拜的積分體系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將其納入社會信用體系,用社會道德力量進行約束。
第二·管理問題。共享經濟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隨地擺放的共享單車也對城市的市容市貌和交通管理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一些破壞和損毀共享單車的現象又給城管執法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并且,在一些共享企業中,還存在著租車押金退回難、使用者維權難等問題,這又對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帶來了很大的破壞。
四、共享經濟的思考
首先,需構建完善的信用體系,信任是共享經濟重要支撐。不管是共享單車也好,共享短租也罷,其實“共享”更需要的是良好的誠信環境。所以,在我們享受著共享經濟給我們的衣食住行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遵守市場規則,規范自己的行為,方便自己,也利于他人。
其次,為了確保公眾利益,政府必須對其進行監督管理。網絡平臺公司對于供需雙方的監管可確保市場秩序,政府必須建立相應的監管制度防止共享平臺公司濫用監管權,防范其負面效應。加強對共享經濟平臺監管,共享經濟平臺是供給方和需求方的“新中介”,從行業自律、明確監管主體、納入監測體系、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主動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加強對共享經濟平臺監管。(作者單位為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王燕(1982年2月),女,安徽省蚌埠市,漢族,本科,助教,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安徽省蚌埠市,233000),研究方向管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