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購物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快遞行業也隨之迅速興起。目前,我國快遞業迅速發展壯大,本文旨在通過對快遞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希望給相關的理論研究提供一定的助益。
一、快遞業宏觀環境PEST分析
(一)政治環境因素
可以說,一個企業是否能夠長足發展并取得良好的業績,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依賴政治力量的支撐。縱觀我國郵政方面的政策等,從2006年郵政部門政企分離不再具有壟斷地位,到2009年出臺新《郵政法》鼓勵市場公平競爭,2010年國家大力推廣快遞服務等舉措,足以證明在我國相關政策的支撐下,快遞業的發展越來越快速平穩。此外,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快遞業及時抓住發展機會,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和能力,力求在各行各業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二)經濟環境因素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我國經濟的不斷提升,國民生產總值呈現出十分樂觀的發展態勢,這對企業的發展十分有利,在整體環境上推動著企業的發展進程。另一方面,區域的產業結構也不斷得到調整,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都得到了不小的提升,間接程度上對當地快遞業的發展也起到不小的推動作用。
(三)社會文化環境因素
社會文化環境因素都很有可能對快遞業的發展起著或推動或制約的作用。首先,隨著電子商務和網絡消費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網購,甚至成為一種時尚,可以說,人們的購物訂單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快遞業的發展;其次,消費者的需求逐漸多樣化,不僅對于產品的質量有要求,而且在服務方面也考察著企業,因此,消費者的選擇加大了企業之間的競爭力度。
(四)技術環境因素
技術環境也是影響著快遞業發展現狀的因素之一。技術包括整體的革命性技術,也包括與產業生產相關的創新技術等。革命性的技術主要是指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以及由它帶動起來的技術革新;產業相關的技術包括內部或企業間信息系統的開發、各種物流體系的建立、運輸技術的更新等。電子技術的進程極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帶動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尤其是服務行業的質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快遞業的服務也是如此,不斷完善自己,以便迎接各種挑戰。另外,企業間信息交流的平臺的建立也為企業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可能,大大提高了競爭力度和勞動生產率,為人們建立更優良的運作系統。
二、快遞業市場規模分析
(一)快遞業市場規模與增速
我國的快遞業不斷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其增長速度也在不斷上升,尤其是近幾年來,快遞發展規模的速度遠遠高于GDP的增長速度,甚至達到6倍以上。發展規模的擴大和發展速度的上升是一件有利的事情,而印證快遞業市場規模的數據也是反應行業發展全貌的綜合指數,它能夠對行業的發展狀況進行科學系統地評估,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并且指引快遞業的發展趨勢等。這些數據都表明我國的快遞業保持著快速穩定的發展腳步,整體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都在穩步提高,在空間上的覆蓋率也越來越大,社會影響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快遞業市場飽和度
縱觀我國快遞業的現狀,不難發現,我國的快遞行業呈現出越來越快的發展趨勢。尤其是近幾年來,快遞業更是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很多快遞公司應運而生。快遞業的發展不僅在國內得到了消費者的支持,在國外同樣被很多人需求。隨著我國的經濟逐漸發展起來,國內各行各業競爭的加劇和國際上貿易往來的頻繁,市場經濟中的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及消費層次不斷提高,快遞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物流運輸,而是進軍到服務行業。這使得快遞業的競爭方面越來越廣,快遞業在市場的占有率越來越高,發展至今,已經形成飽和的狀態,在這種環境下,快遞業無論是在內部管理上,還是外部競爭中,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三)國內外經濟形勢對快遞業市場規模的影響
快遞業屬于市場經濟中發展較為迅速的行業之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快遞行業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目前,快遞業不僅在國內有自身的品牌支撐,在國際上也受到很大關注,反過來,國內外的經濟形勢對快遞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經濟發展得到了長足穩定的發展,人們的生產方式發生改變,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消費方式和消費層次也大幅度提高。快遞業的情況也隨之發生改變,其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服務范圍也越來越廣。國際上的經濟發展帶動的是各行各業競爭的加劇,快遞業身處其中亦是如此,其市場規模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進行調整和創新,可以說,國內外的經濟發展都對快遞業的市場規模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四)快遞市場結構分析
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后,我國的快遞市場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形成了三大市場板塊和三大市場主體。三大市場板塊是根據空間來劃分的,有國際快遞、國內(異地)快遞和同城快遞;三大市場主體是指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另外,將快遞市場分為高中低三個市場。我國目前的大部分快遞公司都屬于低端市場,主要服務以快遞為主,而中高端市場的門檻很高,相應地利潤也不小,主要完成高級產品的運輸和處理等。(作者單位為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