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如
現代經濟快速增長,在大環境不斷變化和影響下,結構經濟學的范式框架中提出結構經濟學的新的基礎理論——新結構經濟學誕生了,新結構經濟學又作為新的發展經濟學的潛質,新結構經濟學是林毅夫教授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對新常態經濟和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一)何為新結構經濟學
新結構經濟學是用時間、空間、層次統一的五維空間結構方法解釋經濟現象、認識經濟結構、把握經濟規律、揭示經濟本質的經濟學。在新結構經濟學看來,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結構是基本的經濟結構,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是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動力。
(二)結構主義和華盛頓共識的失敗
二戰后的發展經濟學的思潮是結構主義,結構認為發展中國家沒有發達國家的先進現代化資本密集型大產業,其本質原因是市場失靈,依靠市場的自發力量,無法將資源配置到現代化的產業,因此強調通過政府干預來克服市場失靈,后來發展差距越來越大,到了20世紀70、80年代反思結構主義政策失敗,新自由主義創造改革方案,它的改革方案后來被成為“華盛頓共識“,采取更隱蔽、低效的保護方式消除市場扭曲 ,反對政府發揮因勢利導的作用,但是最后的效果也是令人不滿的。
二、新結構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新的理論見解
(一)研究方向
新結構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大致有兩個,第一個方向是新結構經濟學體系中各種理論數理模型化,第二個方向是用數據來檢驗各個數理模型的推論。
從新結構經濟學體系中各種理論數理模型來看,有多種發展可能性,其一是引進各種摩擦、軟硬基礎設施來討論政府和各種制度安排的作用。引入信息不完全和摩擦等因素,可討論政府、產業政策、金融等在產業升級中的作用;引入家庭儲蓄、企業投資、風險和信息不對稱等,可討論金融的作用。其二是把結構引進阿羅-德布魯的一般均衡模型中,增添結構,讓AD一般均衡變為一般均衡的一個特殊例子。A D 一般均衡體系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結構,經濟發展的表現是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其根本原因則在于決定勞動生產率水平的產業技術結構和決定交易費用的基礎設施、制度安排結構的不斷變遷,而不同發展程度國家的產業、技術、基礎設施和制度安排及其演變是由要素稟賦及其結構的差異和變化所決定的,家庭生產選擇所決定的是要素稟賦結構的變化,勞動力增減及家庭消費和儲蓄所決定的資本積累相對速度所推動的。
(二)新的理論見解
新結構經濟學要把發展經濟學分析的核心引入結構,獲得的見解是與就結構經濟學和創痛新古典理論大有不同的,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理解,不同發展階段經濟體的產業、技術、市場規模、基礎設施、風險特性等都不一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巨大,量與質的差距都很大,所以可能這種理論只適用于發達國家。
最優經濟結構,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體具有不同的產業結構、企業規模、資本需求和風險結構,對應于不同的最優金融結構。
人力資本投資,與最優金融結構有很多相似之處,人力資本投資應與發展階段的產業特性和風險特性相適應。發達國家又與發展中國家有很大不同,發展中國家資本能力較差,大幅度人力資本會導致受高等教育的人沒有合適就業機會,會產生很多社會問題,人力資本投資想要看見成效必須渡過一段時間。
國際資本流動。最主要的問題是是否要開放資本賬戶,開放資本賬戶首先要考慮是哪一種資本在流動以及流向那些部門,因為普遍認為發展中國家缺少資本,沒有結構概念,所以資本流動進來就是好的。但是突然大量資本流入,會造成貨幣升值,實體經濟發展受到影響,從而導致,短期大量資本又會流出。還會出現貨幣不配套、金融危機等問題。在討論資本流動時,要把資本的結構分清楚,對資本流動方向有較明確的區分。
三、總結
新結構經濟學,是根據時間、層次、傳統三維空間相互轉化原理研究經濟發展規律、預測經濟發展趨向、進行經濟空間布局、調整產業空間結構、取得經濟規模效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是結構經濟學向發展經濟學轉化的中間環節,新結構經濟學使發展經濟學成為科學。新結構經濟學提供一種新的發展思路,國家要把擁有的、能做好的要做大做強,發揮政府的有利作用,要把轉變措施轉化為競爭優勢,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會幫助到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還需要不斷地進行理論方面的完善工作,發揮出更強大的作用。(作者單位為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