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紅
志愿服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春時尚,廣大年輕干部職工也是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職工志愿服務體系已逐漸豐富,志愿者在服務社會、弘揚青春正能量、參與社會綜合治理的能動力方面帶有明顯的時代及地域特征。職工志愿服務具有的團結、奉獻、互助等正能量屬性,也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職工志愿服務領域的衍生和拓展,各級工會致力于將職工志愿服務作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立足工會和職工特色,推動各行業職工積極、廣泛、持久參與職工志愿服務活動,在億萬職工中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
如何開展職工職工志愿服務,使之成為工會多元化服務的特色,應該從下幾點著手。
一、志愿服務要實現制度化
近年來,各地高度重視職工志愿服務工作,把它作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重要內容和一項基礎性工作,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常態化運行機制,志愿隊伍逐年壯大、志愿活動豐富多彩、志愿品牌越來越多。如何進一步把職工志愿服務切實搞好,應該要用制度來規范。加強組織領導,讓職工志愿服務“動”起來,以上率下,層層組建職工志愿服務組織,規范運作,健全完善職工志愿服務制度。圍繞職工志愿服務需求,制定一整套職工志愿服務工作制度并上墻。如注冊登記制度,以“單位牽頭組織,屬地管理”為原則,廣泛開展志愿者注冊登記、招募等工作,活動記錄制度,印發《職工志愿服務活動記錄簿》,對參加活動人員、時長、對象、內容等實行規范化記錄。服務時長確認制度,各職工志愿服務活動負責人記錄時長,服務對象簽字確認,定期統計上報,并據此對志愿者進行星級認定。制定志愿者激勵制度,讓優秀志愿者在工作評先評優中作為考察依據,“讓好人有好報”。
二、志愿服務要實現常態化
要讓職工志愿服務“活”起來,經常性的開展有特色的職工志愿服務,時間上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習雷鋒活動月開展系列活動,形式上不能僅僅停留在打掃衛生、慰問老人、關愛留守兒童上,職工志愿服務更要集中到基層群眾精準扶貧上,老百姓切實需要上,建立職工志愿服務常態化。推動形成職工志愿服務工作長效機制。大力開展職工志愿服務活動的同時,切實把實踐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進行歸納提升。
職工志愿服務,是慈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美德的一種基本體現。在中華民族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中,鄰里互助、樂于助人、扶危濟困等,均帶有一定的現代職工志愿服務內涵。而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的世界性志愿服務大潮中,中國所開展的學雷鋒運動客觀上也屬于職工志愿服務的一種類型。可以說,職工志愿服務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基因之一。但在總體上,我國職工志愿服務建設滯后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觀,現代職工志愿服務文化的培育面臨較大挑戰。職工志愿服務文化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必備基礎,也是慈善文化的基本內容之一。當前急需的,是要轉變社會理念,充分認識職工志愿服務的經濟與社會價值,在社區服務與社會服務的體制中大量引入職工志愿服務,真正將職工志愿服務納入國家社會服務體系,從而促其融入國家的現代治理體系建設之中。以解決醫患矛盾為例,如果引進一定的職工志愿服務機制,將有關人員加以專業化培訓,同時與醫院形成合作關系,相信會有更好的正向社會效果。
三、志愿服務要實現制度化
雖說志愿者傾心奉獻“施恩不圖報”,但關愛志愿者,讓志愿者得到不同的鼓勵,也是志愿活動持續下去的強大動力。志愿者和義工已經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一股重要力量,他們遍布在全國各地、各個領域,用自己的愛心行動,幫助著別人,溫暖著社會,也讓愛灑遍在每個角落。但是,職工志愿服務像所有社會性活動一樣,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風險因素,尤其作為志愿者個人,更是各種風險的直接承擔者,不僅侵害著他們的身心,一些突發狀況也會令他們的性命堪憂。 為此,各地探索創新職工志愿服務回饋制度,為廣大優秀志愿者提供多重禮遇嘉許政策,實現志愿者的價值回饋,營造“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職工志愿服務氛圍,形成愛的雙向流動和循環往復,促進職工志愿服務活動良性發展。(作者單位為湖南岳陽市人民防空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