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婷 楊莉
國家助學貸款作為一種政府主導,國家財政予以貼息的政策,對建設和諧校園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風險。本文基于風險管理的視角,對如何提高國家助學貸款的績效進行了探討。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國家助學貸款利用金融手段與高校共同實施的資助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舉措,在推進教育公平的道路上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在這一項惠民政策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因違約不還款比率較高使得貸款發放銀行承受著較大的風險,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助學貸款的績效,不利于政策目標的實現和長久發展。
一、國家助學貸款績效的相關研究現狀
美國學者墨菲(Murphy,1990)曾對 “績效”的含義進行界定,認為“績效是人們為實現一定的組織目標而進行的可觀察到的行為。” 也是組織為實現某一目標而展現出的不同層面上的有效輸出。具體到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績效評價的相關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87年Maureen Woodhall教授關于學生貸款問題的研究,并為發展中國家學生貸款體系的完善打下了理論基礎。結合國家助學貸款的社會效益,學者們的觀點多數集中在通過各相關主體基于相關政策開展助學貸款工作取得成績與效果的優劣程度來界定和評價國家助學貸款的績效。對于績效的測評方法主要為因子分析,模糊評價以及平衡計分卡等方法,基于3E理論和SERVPERF方法展開構建具體的績效評價體系。
二、國家助學貸款風險現狀
自1999年我國政府開始在試點城市推行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以來,已資助學生2000萬人次,主要采用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方式,由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經濟困難困難大學新生和在校大學生貸出大學期間所需學費與住宿費,在校期間的貸款利息由國家財政補貼,學生畢業后按照合同約定還本付息。這種貸款模式為無抵押信用貸款,還款保證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貸款人(學生)的信用意識。事實上,每年都存在一定比例學生未能及時還款,甚至惡意欠款,嚴重影響助學貸款政策的可持續發展。在許多發達國家,早已經將風險管理的納入到助學貸款政策的管理中來,進一步保證了國家助學貸款的有效實施和推進。
因此,在對于我國國家助學貸款的績效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除了秉持“公益為重”與“多維全面”的原則,注重投入- 產出效益之外,也應該將風險觀念納入到國家助學貸款績效管理中來,以推動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風險管理理念下提升國家助學貸款績效的建議
(一)貸款信息化管理水平納入評價體系
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可以實時完成信息共享,并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分析評估。從審核階段開始,基于學生及其家庭成員相關信息的了解,對學生以及共同擔保人的情況作出正確的風險評估,保證每一筆貸款發放的準確性;在發放貸款的過程中,實時對貸款的發放進程和數額予以監督,可以確保貸款資金的準確有效投放。學生在畢業工作后進入還貸期,通過與還貸學生相關個人收入,納稅,其他貸款行為等信息進行匹配與共享,并合理設定預警機制等,一定程度上及時反饋還貸信息,與社會個人征信系統綁定,給予還貸者約束,降低惡意拖欠的發生概率。同時對于無力還貸,或偶發性的忘記還貸行為在信息上予以正確披露,商業銀行也可以通過該類分析信息給予適當的處理方式,如適當延期,輕微的罰息等,保證了還款過程中的公平性也不失人性化。因此,信息化管理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助學貸款發放至回收環節的有效性。
(二)多樣化還款方法
在眾多違約欠貸的學生中,無力還款成為了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從服務學生的角度出發,切實發揮國家助學貸款的最大價值成為提高國家助學貸款績效的主要問題。針對該問題可以參考英美加等國家的做法,即提供多種還貸方式,如標準還款法、遞增還款法、延長期還款方式和按收入情況還款以供學生選擇。使得還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在保證國家助學貸款得以償還,降低商業銀行風險的前提下,減輕學生畢業后所面臨的現實壓力,有效降低學生違約率。
(三)高校充分發揮作用
高校在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實施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申請高校助學貸款的學生,由各高校具體的學工教師進行實際情況了解,在公平性的原則下保證貸款的準確發放。在校期間,高校需要充分發揮教育作用,強化學生的誠信意識,結合學生的專業課程,對于學生進行積極的正向引導。同時,高校就業部門可以針對貸款在校學生,專門組織和安排假期實習項目,對于即將畢業的貸款學生,可以開設專業的就業課程進行就業前的培訓和指導,并積極聯系就業單位,優先貸款學生,為該群體創造就業機會,切實可行的保證貸款學生畢業后能夠獲得有保障的就業平臺和一定的收入。(作者單位為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經濟管理學院)
作者簡介:孫文婷,女,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專項課題“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績效評價研究---以江蘇省為例”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文號:X-a/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