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君
教育的本質是教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中國教育也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責任意識,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隨著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尤其是彈性學分制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在一流學校的建設中更加重要。本文將先討論彈性學分制的內涵及特點,并提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針對性策略和管理制度。
一、彈性學分制的內涵和特點
彈性學分制是指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推進,大學生的學業完成時間可伸縮,學習方式靈活自由、學習內容可選擇、學習課程學分制、學分績點可衡量的現代教育管理制度。彈性學分制的關鍵在于改變傳統教育固化導致的滯后性,基于創新的差異性培養現代化的人才,主張走出象牙塔,注重實踐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讓人成為人。彈性學分制的關鍵在于彈性化、學分化、制度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制度改革,相對于傳統的教育方式,彈性學分制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優點:第一,學習內容的選擇空間大,不再拘泥于模式化的固定教學材料,可及時更新,因人而異;第二,學習方式靈活自由,線上線下的教學雙向互動,學校之間人才交叉培養,學科與學科之間跨學科學習;第三,學習時間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伸縮,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時間段,而是具有較大的伸縮空間;第四,學習過程突破象牙塔,具有現實性,理論與實踐相互聯系,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第五,整合協調教學的時間、空間、人才資源,使得現代教學具有高質量。國家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創新放在首位,后來國家又相繼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因此探討如何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就重要意義。
二、彈性學分制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多個維度育人理念的落實: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樹立創新創業的意識,施行國家創新戰略。回溯既往與探索當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要求培養一個開化的人,使人得以從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社會人,成為個性化的人才。正如著名教育家張伯岑所說,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教會學生鍛煉身體,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因此,必須以人為本,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讓創新創業成為一種文化氛圍,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是國家核心競爭力所在,因此要施行國家創新戰略。隨著市場化、社會化的推進,人才成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競爭要素。人力資本、知識資本成為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因素。
(二)整合協調教學資源,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彈性學分制下必須整合教學資源,如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整合,教師與師生的導師配置,線上線下資源的充分利用,協調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資源,協調學院與學院之間的資源,進一步做到協調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資源。充分利用彈性學分制,整合資源,協調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的配置效率,減少資源浪費。
(三)設置彈性的創新創業學分,完善學生管理制度, 以激勵機制進行精細化考核。以學生為主體,以需求為導向,設置多樣化、個性化、差異性的創新創業學分,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校設置具有實踐性的創新創業學分,而非形式化的學分設計。同時要完善學生管理的制度,實現制度創新,降低行政成本和管理成本。具體包括學生班級層面的管理制度,學院層面的管理制度,學校層面的管理制度,此外還要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便利,包括文件審批的便利、學分申請的便利。“所謂精細化管理, 就是運用程序化、標準化、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手段, 使各級組織和單元精確、高效、協同、持續運行的一種管理方式;簡單地說, 就是要使復雜的事情簡單化, 簡單的事情規范化, 規范化的事情程序化,程序化的事情標準化。”精細化的考核有利于落實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主要包括完善精細化管理的運行機制,關鍵是正向激勵機制和負向激勵機制,其中正向激勵機制包括獎勵機制和鼓勵機制。
三、結語
通過對彈性學分制的內涵和特點進行分析后,本文認為需從多維度落實育人理念,完善全景式的教學體系,進行精細化的學分管理和考核。(作者單位為陜西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