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黎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生態文明建設內涵十分豐富:其一,生態文明就是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這樣的基礎上實現人類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而不是物質財富增加自然受傷害的文明。其二,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這是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針。其三,進一步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其四,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及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及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其五,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著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重大貢獻。其六,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高級狀態,不只是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和全過程,進一步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二、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意義
(一)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黨中央關于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方面提出“三個空間”、“三個格局”、“三個給”等。這是解決中國國土空間開發現存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非常重大的戰略舉措,也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只是資源環境方面的問題,更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層面的問題,也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領域全面轉變、深刻變革的問題,它是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
(三)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問題,突出表現是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和生態系統退化。要想從源頭上、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且還必須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四)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與此同時,人民對物質產品的需求在相對減弱,而對良好生態環境、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卻越來越迫切。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否則就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就違背了發展的目的。
(五)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能夠保證人類有適宜的生活環境與較高的生活質量,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且能夠保證人類一代一代地永續發展,實現代際公平與代際和諧。
(六)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選擇
工業文明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同時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是,工業文明也給人類帶來了更大的煩惱,甚至是巨大的災難。比如:震驚全球的“六大污染”、“八大公害”和“十大事件”等。這些事件引起了人類的高度重視,因此人類進行自我反思,于是生態文明觀念應運而生,隨著人類生存危機的出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直在不斷進行中。尤其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選擇。
(七)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中國的經濟增長長期以來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上,所以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如果中國還不及時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不進一步加大保護環境的力度,不徹底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那么,生產、生活環境將會越來越惡化,這不僅直接影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而且關系到中華民族生存及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所以,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一)進一步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動員和參與機制
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全面客觀地介紹資源、環境、生態等國情以及資源環境生態破壞的嚴重后果,注重生態文明理念教育,提高人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度、認同感和參與度。創新人民參與的方式和渠道,使人民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領域、各方面和各環節。要高度重視并發揮非政府組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二)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科學規劃為指導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研究編制生態文明建設的長遠規劃。要從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性、長期性、戰略性、系統性的特點和要求出發,研究編制生態文明建設的長遠規劃,以規劃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必須科學地分析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條件、優勢和劣勢、前景和風險;必須科學地確認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目標、路徑和模式;必須科學地界定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必須科學地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和重點措施。
(三)必須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總體要求是,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其利用效率和效益。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合理進行功能區劃分,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四)必須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這就要求我們轉變傳統的發展理念,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的理念;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理念;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的理念。
(五)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
要努力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形成能源資源節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必須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更加科學地利用自然為人類的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堅決禁止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堅決杜絕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做法。
(六)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制度創新為保障
以資源節約為核心目標進一步推進自然資源制度創新;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目標進一步推進環保制度創新;以增強生態服務功能為核心目標進一步推進生態制度創新;以規范優化國土空間為核心目標進一步推進國土規制創新。這是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
(七)修改、完善和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法律法規。加快資源、環境、生態法律法規的修改進程,重點注重土地管理法、水法等相關法律的修改和完善。積極推進自然資源綜合立法進程。
總之,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面對的問題和挑戰、需求和壓力、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等都是多方面的。所以,生態文明建設,決不能好高騖遠、輕舉盲動,也不能縮手縮腳、遲滯不前,須堅定信心,科學、規范、扎實、有序地進一步推進。(作者單位為中共駐馬店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