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雄飛 張晟 閆強


一、裝備制造型企業推行指標管理的現實意義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裝備制造型企業之間的核心競爭直接體現在質量、成本、生產周期、售后服務等四個方面,這直接取決于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裝備制造企業都是面向定單生產,是典型的小批量、多品種、混流生產;同時,裝備制造型企業的產品結構復雜、零部件數量多、體積大、工藝流程復雜、生產流轉周期長,對生產組織和過程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裝備制造型企業導入“精益管理”理念,建立一套完整的績效指標管理體系;引入科學合理的精益工具,完善和健全規章制度, 優化和改進生產現場管理。把企業的計劃組織、生產進度、產品質量、成本消耗、人員管理、現場建設、設備保全等基本管理任務量化為指標和數據,細化分解到各生產單元,從而實現企業管理的壓力傳遞和責任分解。
二、制造型企業績效指標體系的建立
績效指標是企業日常管理和經營戰略的具體化和定量化,反映了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經營活動的方向和所要達到的水平。建立績效指標體系需緊密圍繞企業的經營戰略和發展方向,緊密聯系、全面支撐企業的經濟指標和財務預算。
裝備制造型企業績效指標體系需要涵蓋戰略指標和運營指標兩大方面,這些指標對企業當前的經營和未來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通過統計和展示這些指標,可以向管理層展示企業在生產進度、產品質量、生產成本、綜合效益等核心指標的變化情況,通過監測這些指標,管理層能夠及時發現企業運營中存在的問題。裝備制造業“面向訂單,以生產加工為主體”的實際特點,績效指標體系涵需要蓋四大方面:1、T類-效率與周期類;2、Q類-質量類;3、C類-成本類;4、D類-戰略和發展類,具體指標可以根據企業實際酌情設定。
三、績效指標的責任分解和職能矩陣
在裝備制造企業內部,各生產分廠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的績效指標管理體系,涵蓋分廠的生產、質量、進度、成本、設備、安全、人員等七大任務。分廠對指標實行目標管理,按照內部的職責和分工指定各三級指標的責任人員,定期統計分析各項指標,在分廠的月度精益例會上進行展示和匯報,督促各班組有效的開展針對性的改善活動,促進指標的良性改善和管理的有效提升。
四、績效指標的公式定義和統計分析
績效指標設置的目的真實反映企業運營的狀況,通過分析對比指標數據的變化規律和運行趨勢,發掘企業在運營中存在的問題點,從而制定針對性的改善措施。例如:某裝備制造業機加分廠共設置7個績效指標,覆蓋生產效率管理、產品質量管理和生產成本管理三大方面,如下表3所示。
該指標體系基本涵蓋生產分廠的全部日常業務范圍,體現了生產分廠的關注重點,從分廠生產加工的效率提高和費用降低兩方面考慮,讓績效指標更好地展示和暴露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五、績效指標的考核評價和閉環管控
企業對各部門的績效指標的評價考核,一般通過月度經營管理例會的形式進行,按照各項指標的數據對各生產分廠和業務處室進行量化評分和統計排名,責任部門的領導對本部門的生產運營情況和指標異常變化進行匯報說明,接受企業最高管理層的質詢。
指標管理部門負責在月度經營管理例會前期收集各部門的指標數據,運用統計方法、圖形工具(如折線圖,直方圖,餅分圖等)對月度指標進行分析匯總,展現出指標數據的變化趨勢。月度經營管理例會結束后,指標管理部門負責完成會議紀要,落實會議決策。對每一項績效指標,都要發掘出問題點、找出具體原因、并擬定相應的改善措施,引導各責任單位根據分析結果開展改善活動。
六、結語
在裝備制造型企業建立起科學的績效指標體系,通過月度經營管理例會的形式對各部門的指標進行考核,指標管理部門對月度指標反映出的問題進行實時監控、閉環管理,指導和督促責任部門進行有針對性的課題改善,能有效促進指標的良性改善和管理的有效提升。(作者單位為山西航天清華裝備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