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作為農業大省,“三農”問題關系到省內經濟的平穩增長以及社會和諧。農民收入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而農村金融作為農村經濟的核心,為增加農民收入帶來了契機。本文基于安徽省農村金融與農民收入相關數據,借助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農民收入與農村金融規模呈正相關關系,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與農民收人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性。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引言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強調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一部分,農村金融肩負著面向“三農”,為 “三農”服務的重大任務。農村金融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資金融通、金融服務等,對農民收入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
安徽省作為農業大省,“三農”問題關系到省內經濟的平穩增長以及社會和諧。隨著全國農村金融改革進程的推進,安徽省不斷完善金融支農助農體系,為推進“三農”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提供了助力。2016年安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720元,相比2012年增長49.8%,年均增長10.6%,但與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156元相比,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以此為背景,本文重點研究安徽省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以期為安徽省的農村金融改革提供途徑,為安徽省農民收入有效增長提供方法。此外,安徽省作為全國糧食主產省,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省內農民收入的增加可以直接推動全國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安徽省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影響在現階段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模型構建
(一)數據來源及說明
本研究中相關數據來自于《中國金融年鑒》 、《安徽統計年鑒》以及EPS數據平臺,選擇樣本區間為2007-2016年的相關數據。
(二)模型指標選取
本研究是對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關系進行分析,采用如下兩組指標:
1.農民收人指標
本文選取安徽省2007-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衡量農民真實收入水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是指在農民獲得收入后進行合理的分配支出所留有的人均可自由支配的部分,它能直接反映農民的實際收人水平和生活水平。記為Y。
2.農村金融發展指標
(1)農村金融發展規模指標
對于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在實際應用中,一般用農村存貸款余額與農村GDP的比值來表示。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以及統計口徑的變化,選擇用農戶儲蓄存款余額替代農村存款余額, 用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的貸款余額替代農村貸款余額,用第一產業總產值替代農村GDP。記為 。
(2)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指標
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是指農村相關金融機構將吸收來的儲蓄存款轉化為貸款的能力,體現的是相關金融機構的配置能力。本研究用農村貸款余額與農村存款余額的比值來衡量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記為 。
(三)模型設定
為了探究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本文使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其優點
在于可以準確地計量各個因素之間的相關程度以及回歸擬合程度的高低,增強預測方程式的效果,適用于解決實際經濟問題,而且簡單方便,便于操作。
回歸模型:Y=+++e
模型中各變量的含義見表1。
在表2模型匯總表中,R用來衡量估計的模型對觀測值的擬合程度。它的值越接近1說明估計的模型越好,且調整R方比R方更準確一些。表2中,調整R方為0.894,表示自變量一共可以解釋因變量89.4%的變化,可見該模型對真實數據的反應程度比較好。Durbin-Watson用于檢驗數據之間是否存在自相關,一旦產生自相關,可能會產生偽回歸,從而無法判斷結果。從表2可知,D-W統計量為1.849,接近2,表明數據之間不存在自相關,基本可以排除偽回歸。
表3表示方差分析結果,主要看F和sig值。F值為方差分析的結果,是一個對整個回歸方程的總體檢驗,指的是整個回歸方程是否有使用價值,其F值對應的Sig值小于0.05就可以認為該回歸方程是有用的。另外,從F值的角度來講:F的值是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表示的是模型中因變量與所有自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在總體上是否顯著做出推斷。從表3可知,模型的設定檢驗F統計量值為38.824,對應的Sig值為零,小于0.05。表明該模型中所有自變量都不能對因變量產生顯著影響的發生概率為0,即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農村金融發展規模至少存在一個能對農民收入產生顯著影響。
從表4可以診斷自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即可以判斷自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一般可以看方差膨脹因子VIF和容忍度這兩個指標,如果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一般采用逐步剔除VIF最大的自變量來消除自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的問題。從表4可知,自變量、二者之間的方差膨脹因子VIF均為1.008,均小于10,且二者的容忍度均大于0.1。因此可以認為本研究的模型中各個變量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多重共線性,模型擬合度良好,可以代入模型中回歸,無需替換變量。
(二)結果分析
從表4可知,自變量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對應的顯著性水平為0,小于0.05,因此對因變量農民收入產生顯著影響。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的顯著性水平大于0.05,不能對農民收入產生顯著影響。
由表4可以確立,線性模型的方程為Y=4860.34+2703.39-4805.19
從構建的模型可知,農民收入與—農民金融發展規模呈正相關關系。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與農民收入呈負相關關系,但不顯著。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經過實證結果分析,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安徽省農村金融發展規模與農民收人之間呈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農民收入水平隨著農村金融規模的增加而提高。其次,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與農民收入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性,表明安徽省農村金融機構轉化存貸款的效率較低,農村資金并沒有得到合理的配置資源,存在農村資本外流現象。
(二)建議
1.保證農村信貸資金供給充足
農村信貸資金供給是否充足會對農村金融發展規模產生直接影響,資金供給不足會使農村金融的貸款余額少,從而進一步影響農村金融發展規模,抑制其支農助農作用的有效發揮,最終會影響農民收人的提高。因此要拓寬農村資金供給渠道,保證農村信貸資金供給充足。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首先,增加政府投資渠道,安徽省財政可以考慮增加補貼形式來支持農戶。其次,增加社會資金供給渠道。社會資金具有數量多、潛力大的優勢,如果能流入到農村金融市場,一定程度上對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2.發揮農村信用社主體作用
作為當今安徽省農村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農村信用社要最大限度發揮出農村金融主體作用。在省內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農村信用社可將個體的農戶作為信貸對象,給予資金的支持,把幫助農民致富、減少貧困發生作為主要業務。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可以為鄉鎮中小型企業提供金融扶持,以促進鄉鎮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城市化進程作為目標。
3.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
安徽省農村金融機構要結合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的農村金融需求,積極開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并積極尋找有效的抵押擔保方式,特別是擴大抵押物的范圍。要積極推出金融創新產品,積極探索住房財產權、土地經營權貸款試點,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規模,創新信貸模式,緩解農戶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難,拓寬農民的貸款渠道。政府應該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面向農戶,為農戶量身定做金融產品。
4.發揮政府作用,改善農村金融環境
政府要不斷加強對建設農村金融環境的認知程度,強化農村金融服務意識,對涉農金融機構給予政策上的支持, 針對涉農貸款進行費用補貼和稅收減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地方政府還要承擔起建設農村金融環境領導責任,將農村環境建設列入安徽省政府的工作計劃之中,認真安排部署,專人專項專款抓好建設項目的落實。政府牽頭,引導協調財政、金融、工商、稅收和監管等多部門間的合作。下級鄉鎮政府根據自身發展特色,制定具體的發展戰略。(作者單位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作者簡介:夏雷(1996-)男, 漢族, 安徽安慶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2015級本科生,金融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