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朝磊
近年來,“三鹿奶粉”、“地溝油”、“瘦肉精”等有毒食品經常被媒體披露。中央文件多次指出“假冒偽劣、欺詐欺騙已成為社會公害”。整個社會充斥著公眾對企業失信的焦慮以及對誠信的向往,企業誠信價值的建設迫在眉睫,而誠信價值文化的建設不僅僅是每個人、每個企業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一、企業內部
(一)提高企業管理者的道德素質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管理者應當將“誠實守信”作為最重要的職業道德素質。企業領導者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決策關鍵,對企業文化的影響十分顯著,對企業的未來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一個誠信的領導者能夠引領一個企業走向誠信經營,進而形成良好的誠信文化氛圍,從而帶動所有的員工都講誠信。與此同時,誠信的企業家,更容易得到商業伙伴的信任,最終實現利潤更大化。
(二)樹立誠信的經營管理理念
從古至今,誠信為本、信譽第一,是最具價值的經營理念。誠信企業文化可以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提高銷量和市場占有率,進而增加企業的績效。因此,企業在文化建設中應當積極推進誠信價值的建設,將誠信融入企業文化之中,提高服務質量,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需求。
(三)加強對員工的誠信觀教育
有了誠信的企業文化,還需要有相關的管理活動,才可以將誠信文化開花結果。這就需要企業通過一系列物質基礎以及制度的建設,來確保誠信的經營理念可以在企業中得到運用。例如,在美國的制造業和服務業中,有五分之一的企業聘任倫理主管,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員工遵守企業的各項行為規則,并對出現的一些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提出質疑。
(四)強化企業內部信用管理
加強企業內部信用管理要求企業管理者不僅要把個人信譽與企業的榮辱融為一體,而且要深化企業的體制改革。具體可以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企業要建立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該部門能夠協調企業面對的各方沖突。第二,企業應該實施科學的信用管理辦法,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階段的全程管理和監督。第三,信用管理部門制定內部信用管理的具體規范,通常包括資金信用管理制度、合同信用管理制度、產品信用管理制度、財務信用管理制度、勞工信用管理制度等等,這些制度可以大大加強企業內部信用管理。第四,企業可以考慮引用相應的信用考核機制,完善獎懲機制,對實踐誠信的先進個人和集體進行獎勵,而對欺詐行為進行嚴厲的懲罰。
(五)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國富論》中指出企業是“經濟人”,指出企業不能只滿足于做一個“經濟人”,還要做一個有責任感和道德感的“社會人”。企業除了增加社會財富,還要承擔其相應的道德責任,對五個對象做到誠實守信,即對社會、客戶、政府、股東和員工都要遵守誠信。我國企業應當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關心社會公益事業,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維護他們的利益。
二、企業外部
(一)國家層面
1.加強立法。誠信需要法律的保障。2015 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特別強調要加強社會誠信建設。目前,我國法律對于欺詐失信是用后果來定罪的,而且發生失信行為所產生的的法律成本較低,也就是說,對欺詐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過于輕。因此,國家需要通過法律手段對欺詐失信問題進行更加嚴厲的打擊,對于企業違背誠信的行為進行完全披露。
2.完善征信體系。目前,由中國人民銀行對個人及企業的征信管理工作已經初見成效,例如如果個人使用信用卡,產生惡意欠款,將影響其以后從銀行貸款的額度,影響其買房買車等;而企業如果發生失信行為,將會被政府列入失信名單,進而影響其后續的長遠發展。健全的征信體系可以高效率的保存各經濟主體的信用記錄,提高交易各方的信用信息透明度,進而降低交易成本。希望政府以后可以構建以人民銀行為監管主體、以金融信用為基礎的企業誠信體系。
(二)社會層面
1.中介等監管機構。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管理和規范,可以降低信息的不對稱,進而促進中介等機構的誠信建設,完善其信息披露制度。監管機構作為企業誠信建設的外部監督者,也要加強相應的誠信體系建設,嚴以律己,在誠信建設方面,為企業做出表率。
2.媒體機構。目前,有不少企業失信的案例都是通過媒體曝,進而被社會公眾所知曉。隨著信息傳遞速度的大幅提升,媒體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外部監督功能。與法律監督相比較而言,媒體監督能夠有效地發揮輿論道德監督,與法律監督形成很好的互補。(作者單位為廣東白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