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青
資產損失是多數企業在運營存續期間會經常遇到的業務,但是由于該業務的處理既涉及財稅法規等政策層面的內容,同時也涉及操作層面的運用,若后續管理不當,容易產生涉稅風險,對企業和國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鑒于此,本文以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為研究對象,對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細致的剖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強化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的建議對策,以期能夠為企業和稅收管理部門對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提供參考,降低涉稅風險,減少經濟損失。
一、引言
資產損失主要是指企業在轉讓或者處置其實際擁有和控制的用于經營管理相關活動的資產而產生的損失,以及企業雖未實際轉讓或者處置上述資產,但符合法定條件的損失。資產損失可分為實際資產損失和法定資產損失兩大類。
2011年國家稅務總局第25號公告《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明確了企業資產損失的扣除變更為自行申報扣除,這一變化雖然簡化了行政審批手續,為納稅人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同時也將管理的重心由事前管控轉化為后續管理,從而對企業的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國家稅務總局又在國稅發[2013]55號文《關于加強企業所得稅后續管理指導意見》中對加強后續管理工作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
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的改革在激發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優化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也對強化后續管理,防范稅收風險提出了新任務。在此背景下,本文從分析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結合這些問題提出了強化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的建議對策。
二、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從企業角度分析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2011年國家稅務總局第25號公告對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的管理變更為自行申報之后,對于企業來說,稅務機關的監管重心后移,使得企業在進行自行申報的過程中缺乏有效規范的指導,從而出現了三方面的問題:一是申報資料不夠齊全,即企業在申報資產損失時,不能夠準確的按照規定提供合法證據證明企業的資產損失確實已經實際發生,從而使得稅務機關的窗口人員難以逐項核實清楚,進而給企業帶來因申報資料不齊全而產生的涉稅風險;二是企業的申報金額不準確,即部分企業在向稅務機關申報時確定的資產損失金額在實際列支時,為了規避納稅而隨意增大資產損失的列支金額,造成企業少繳或者不繳企業所得稅,給企業帶來涉稅風險;三是一些企業根據自身的經營情況,違背權責發生制的原則,將當期實際發生的資產損失不在當期進行申報,從而實現利用資產損失來人為的調節利潤,以達到少繳企業所得稅的目的。
(二)從稅務機構角度分析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資產損失實行審批扣除時,由負責審批的稅務機關對企業的資料真實性和法定條件負責,從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資產損失的從嚴監管,而改革之后由企業到大廳遞交申報資料,大廳人員負責對企業送報的資料的相關手續進行審核后申報,在此過程中容易出現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個別窗口對企業所送報的資料審核把關不夠嚴格,存在形式化的問題,容易對國家稅收造成一定的損失;另一方面是稅務征管部門對資產損失的自行申報思想認識不到位,認為資產損失改為自行申報,企業就應當對其申報的資料的法定性和真實性負責,稅務機關不承擔審核責任,從而放松了把關要求。
(三)從財務會計視角分析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企業資產損失由稅務機關審批改革為企業自行申報之后,在政策方面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由此出現了財務會計與稅收政策之間的不協調性,從財務會計的視角來看,后續管理出現了以下方面的問題:一是新政策將無形資產納入了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的范圍,這對稅務機關的事后核查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從而也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涉稅風險,主要是因為無形資產使用方式的靈活性和計價方式的特殊性使得其相關會計處理較為復雜所致;二是按照25號公告的規定,允許企業的關聯方借款損失在稅前扣除且范圍較寬,這與之前稅務機關執行不允許扣除口徑相比較為寬松,而關聯交易事項本身的復雜性無形中增加了事后核查的難度,從而給稅務機關和企業均帶來了較高的潛在風險。
(四)從中介機構的視角分析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按照25號公告的要求,企業進行自行申報資產損失扣除項目的,需要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證據和相關的企業內部證據,外部證據的主要來源就是中介機構的經濟鑒定證明,中介機構提供的鑒定證明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的金額。在實務中,一些中介機構出于追求業務量的目的而為企業出謀劃策,順從企業的不合法要求,出具虛假的鑒定證明,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
三、強化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的建議對策
(一)企業應當強化資產損失的財務管理工作,降低資產損失涉稅風險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到,企業之所以在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方面出現問題,產生涉稅風險,其主要原因在于對此方面的財務管理不夠嚴格所致。因此在實務中要有效解決企業因為資產損失自行申報而產生的涉稅風險問題,需從兩方面加強其財務管理工作:一方面是從提高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的自行申報的規范性入手,在申報過程中嚴格按照稅務機關要求提供相關證明資料、確定申報金額,堅決杜絕人為調節利潤規避納稅的行為;另一方面則應當從規范會計核算入手,減少財務會計與稅收法規之間的差異性,從而降低資產損失納稅處理的復雜度,降低涉稅風險。
(二)從建立高素質的后續監管隊伍入手,提高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的力度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在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改革之后之所以會出現企業方面和稅務機關方面的后續管理問題,究其根源,主要問題在于稅務機關的后續監管出現了松懈,因此有必要從建立高素質的后續監管隊伍入手來加強監管力度,即可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對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相關崗位稅收政策、資產評估和財務會計等方面基礎知識的培訓等方式來提高相關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以盡快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三)建立以風險為中心的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監管機制來提升監管水平
筆者認為在實際工作中要建立以風險為中心的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監管機制來提升監管水平,需要稅務征管部門將資產損失的日常管理、資產損失申報資料的管理和資產損失的電子臺賬等相關業務和信息實現共享、反饋和佐證,從而有效驗證企業自行申報資料的可信度,降低監管不力的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利益。該機制的構建可參考圖一:
圖一:
共享、反饋、佐證
(四)建立中介機構的備選庫和退出機制,以有效提升中介機構對資產損失鑒證意見的質量
建立中介機構的備選庫和退出機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中介機構的行業競爭性,從而有效確保其鑒證意見的客觀性和公允性,對提供虛假鑒證意見的中介機構施以重罰,有效提升我國中介結構對企業資產損失鑒證的質量,改善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的外部證據的有效性。
四、結束語
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的水平關系著企業的涉稅風險和國家稅收利益的保障問題。本文分別從企業、稅務機關、財務會計和中介機構的視角分析了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改革之后產生的一些后續管理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強化對策建議,以期能夠對企業和稅務機關對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后續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作者單位為義烏市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