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銀坪
伴隨著科技、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涌現出了一大批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這類企業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急劇擴大,因此,這就需要高校多培養一些創新性人才。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民辦本科而言,更應該將這種需求轉化為人才培養的要求,加強校企合作,既要發揮高校在知識、人才和技術方面的優勢,也要發揮企業在市場經營與管理方面的優勢,是符合創新型社會需要的一種有效形式。
一、校企合作發展的現狀
校企合作是建立在職業教育的基礎之上的,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并沒有高職院校做的深入,而高職院校的科研優勢又沒有本科院校明顯。
應用型本科形成了對自己學校、學科建設以及專業建設有利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會的成員主要是與學校緊密合作的行業及企業代表、其他科研院所或學校的學科專家以及本校教授所組成。主要探討本校、本學科以及本專業的專業崗位定位、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教學課程體系構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面臨的問題,并給予一定的指導。
很多高校都采用了訂單式培養的校企合作,比如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與寶鋼、貝爾阿爾卡特、通用汽車、農工商超市、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等之間的“訂單式”合作,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的“惠普定制班”,廣州工商學院的“京東班”,等等,都是按照企業的發展規模,來預測人才需求量,這是一種直接為行業、企業量身定制的合作模式。被錄取的學生先在校學習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再由行業、企業提供實訓、頂崗實習的機會,設置一定的淘汰率之后,考核合格的學生就會正式地被這些行業、企業所錄取。
共建校內實訓基地,模擬仿真企業生產現場環境開展實踐訓練與技術培訓,比如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商務流通系電子商務專業與上海云核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零零貍網拍上海嘉定攝影基地”,大連東軟信息學院與惠普公司共建的“聯合實驗室”以及他們共建的“呼叫中心實驗室”,廣州工商學院與愛尚美合作開發的“菲卡丹校園創業中心”等。學生在實訓基地內帶薪實踐,由合作方中實踐經驗豐富的領軍人才組成的兼職教師隊伍,為學生提供免費的崗位及活動的培訓,既解決了部分經濟困難學生的勤工儉學問題,又豐富了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同時,對整個學校的其他專業也具有輻射作用。
積極開發校外實習基地,實施“雙指導教師制”,從而加強與行業、企業的聯系,具體來講就是,由在校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擔任校內實習指導教師,而校外有與學生并肩工作的豐富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
為了體現工學交替的思想,學生會有兩次進入企業實習的機會,第一次由學校進入企業為不定期地頂崗實習,第二次由學校進入企業為畢業之前的畢業實習,這樣交替進行的課堂教學和企業實習,可以讓學生在畢業時獲得本專業的學歷證書和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二、民辦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面臨的問題
由于校企合作最先起源于高職高專院校聯合企業對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教育,因此,高職高專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優勢,他們更多地側重于根據崗位設置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方向、課程等,為企業提供技術型人才;而研究型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更側重于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處于高職高專和研究型本科之間,應用型人才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中,這就要求應用型本科在校企合作方面,既要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積累,又要強調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創造問題的能力。這種理論與實踐對接的要求,決定了民辦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面臨以下問題:
校企深度合作還有待加強。雖然訂單式培養、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和實習基地這些方式讓學生更多接觸到了企業一線工作的機會,但這些方式更多地是為了解決學生實習、提高學校就業率這樣的目的。學生實習期間的流動性相對來講是非常高的,學生能機械性的解決一些問題,但讓他們融入合作單位開展深度實踐,往往會比較困難。
校企合作,產學結合對于應用型本科而言,既是一種教學形式,也是一種教學思想,就是要將生產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那就要發揮行業、企業以及學校各自的優勢,因此,企業、學校以及學生就要形成一種聯動機制。但由于校企深度合作不夠,加上利益的驅使,使得三者之間聯動性不夠,往往學生實習期間已經跳槽,學校本著尊重學生選擇的原則,沒有給予相應的約束,聽之任之,而企業也認為這種流動性是合理的,這又使得校企之間無法實現真正的深度合作。
與民辦本科院校進行校企合作的單位是一些中小企業,企業更多地考慮自己的收益,他們希望通過校企合作,能擴充自己的廉價勞動力的隊伍。剛剛進入企業的學生是缺乏一線工作經驗和工作技能的,必須先從培養他們的一線操作能力開始,當他們能獨立完成工作之后,他們就跳槽了,這就使得一段時間之后,企業發現自己是為別的企業培育了一批流動的一線操作技術人員,因此,企業逐漸失去了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于學校而言,民辦本科院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課堂教學等方面還是沿用傳統的教育方法,雖然采用訂單式培養模式,但課堂教學與實踐還是有區別的,兩者之間的對接是突兀的,粗淺的。
于學生而言,學生在學校學習得再好,去企業實習之后發現,自己仍然從事的是比較辛苦、繁重或者瑣碎的一線工作,難以將自己在學校獲得的理論知識用于實踐,也難以向上進入合作企業的管理崗位及其他核心技術崗位。因此,大多數參與校企合作的學生會用腳投票,通過跳槽來尋找更好的提升機會,學生在實習結束時參與校企合作的比例不高,參與的積極性在下降。
三、問題突破
對比國外高校的校企合作,諸如英國的“工讀交替”、美國的“合作教育”、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澳大利亞以政府主導的“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等等,雖然國外的校企合作模式各有千秋,但合作資金來源渠道多元化、規范化特征是非常明顯的。要解決應用型人才培養,我們就必須加強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要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可以從拓寬資金來源的同時,引入第三方中介來著手。
我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主要靠國家財政和學費支持,缺少全方位資金投入鏈。雖然近年國家不斷重視校企合作,財政投入明顯增加,但這只是一種直接作用于學校的補貼措施,這就缺乏相應的激勵政策來鞭策企業參與深度合作。具有傳遞信息與資源、協調溝通功能的第三方機構是解決校企合作缺乏監管的有效途徑,比如韓國的產學合作教育協議會、美國的技術準備項目合作委員會,等等,都充分發揮了校企合作的橋梁、溝通和監管的作用。現階段國內的校企合作,尤其是民辦本科的校企合作單位,多半是中小型企業,學校是通過教師或學生的個人資源與企業進行自由聯系溝通,因此,信息不對稱以及短期行為會影響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美國學者James提出,國家有義務運用制度、政策以培養校企之間長久、合適的締結關系。
民辦學校與企業在互惠、自愿的狀態下進行校企合作的同時,除了政府政策的扶持,還需要政府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并不需要政府將資金直接補貼給學校,而應該給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一些更寬松的生產、經營環境,諸如稅收優惠、項目共建時的間接補貼等方式,既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又提高企業參與校企深度合作的積極性。
學生在實習期間跳槽嚴重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對自己企業的文化和傳統不熟悉,無法形成企業認同感與忠誠度,如果光靠學校簡單文字的介紹以及企業一線實戰工作,這是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引入學生職業發展中心這樣的第三方機構,來協助學生認識自己、認識企業, 通過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資源,進一步提高學生職業生涯成功發展所需的職業素質和技能,學生有了自己明確的職業發展方向之后,就可以增強學生在職場上的競爭實力。學生職業發展中心可以以職業咨詢、職業培訓、邀請合作企業嘉賓參加職業主題沙龍等方式,積極加強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淡化他們之間冷淡、松散的雇員和雇主關系,給予學生一定感性思考的空間,從而增強他們的企業認同感和忠誠度。
要實現“產、學、研、教”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還需要積極培養學校自身的“雙師”型教師。雖然許多高校都具有自己的“雙師”型教學團隊,但多半是有名無實的,本校培養出的“雙師”型教師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但實踐經驗不夠,而企業的兼職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教育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的缺乏是短板,再加上學校薪酬遠低于企業等原因,要讓企業優秀的人才來學校教學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培養出來的“雙師”型教學團隊一定要跟得上科技的發展。
民辦本科院校既有職業教育背景的優勢,又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社會職能,這就決定了校企合作是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民辦本科院校資金來源比單獨依靠政府財政支持的公辦院校更具靈活性,應積極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創新,不斷探索,努力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作者單位為廣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