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慧慧
本研究以塔爾科特·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的模式變量理論中的“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為基礎來設計問卷,通過定量研究分析對比他們在朋友交際中的差異以及他們友誼觀的變化。
一、研究背景
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留學熱的現象也在逐漸增溫。中國和美國作為全球兩個大國,相互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多。在搜狐的網頁上,我們可以找到“2016留學數據:中國人愛去美國,美國人愛來中國”這樣的標題。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美大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是無法避免沖突的。本文主要調查分析中美大學生友誼觀方面以及各價值觀的重要程度的差異,進而減少中美大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促進中美大學生的有效交流。
二、研究現狀
當今中外對于友誼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友誼定義的界定、友誼中男女的差異、友誼中的道德、義務和期望以及關于大學生友誼的研究等等。然而,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以上研究都存在一些局限性:① 以上研究大多基于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人類學等,本文主要從跨文化的角度來探討友誼;② 研究對象大多為青少年,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在西安中國大學生和美國大學生;③ 本文主要以塔爾科特·帕森斯的模式變量理論中的“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為基礎來分析西安中美大學生友誼觀的差異以及各價值觀的重要程度,同時也展現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大學生友誼觀的轉變。
三、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針對以下問題開展調查與研究:
(一)從“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文化維度的角度來看,中美大學生友誼觀的差異。
(二)中美大學生友誼觀差異的深層原因。
(三)中美大學生友誼觀的變化趨向。
四、研究對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塔爾科特·帕森斯的模式變量理論中的“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為基礎來設計問卷,以忠誠和誠實,權利和義務為維度,研究對象為西安全日制本科院校的60名中國大學生以及30名美國留學大學生,再通過定量研究分析對比他們在朋友交際中這四個維度的差異以及他們所面臨的沖突。從而為中美大學生提供合理和有效的方法來解決他們在交友中遇到的問題。本研究的問卷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4個情景,每個情景后附有7項選項(a=毋庸置疑的權利、 b=一定的權利、c=沒有權利、d=幫助朋友、e=不幫朋友、f=忠誠于朋友、g=忠誠于事實和法律 ),做出選擇后,寫出其原因和理由。第二部分是關于價值觀(忠誠、誠實、權利、 責任和義務、關系、 法律和法則、集體主義、個人主義、 理性和感性)對于個人的友誼觀的重要程度進行的選擇,選項分別為1=一點不重要、2=有點重要、3=比較重要、4=非常重要、5=極其重要。該問卷將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五、數據分析與討論
根據第一部分的問卷,中國大學生和美國留學大學生的在4個情景中做決定的調查結果分析如下。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沒有美國大學生認為他們的朋友有毋庸置疑的權利期望他們去干什么;只有少數的美國大學生認為他們的朋友有一定的權利期望他們去干什么;而大部分美國大學生認為他們的朋友沒有權利要求他們做什么。相反,大部分的中國大學生會選擇他們的朋友有一定的權利期望他們去幫助他們做某些事;選擇毋庸置疑的權利的人數比沒有權利的人數較少。那么在d和e 的選項中,無論是中國大學生還是美國大學生,在以上的4個情景下,他們大多選擇不幫助朋友(中73%和美76%)。在f和g 的選項中,同樣是大多數中美大學生認為他們應該會選擇忠于事實、法律和制度等,而不是朋友。
第二部分的問卷調查是以第一部分的場景為依據,進而選擇各價值觀(忠誠、誠實、權利、 責任和義務、關系、 法律和法則、集體主義、個人主義、 理性和感性)對于你個人的友誼觀的重要程度。根據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大學生更傾向于事實而不是忠誠于他們的朋友;相反, 中國大學生更傾向于忠誠于朋友而不是事實。美國大學生更多關注的是權利而不是責任和義務;然而中國大學生關注的更多的是義務和責任而不是權利。與美國大學生相比,更多的中國大學生認為關系是極其重要的;但是中美大學生分別有53%和53.4%認為法律法規是極其重要的。同時,中國大學生認為集體主義比個體主義重要;然而美國大學生認為個體主義比集體主義重要。在感性和理性方面,中國大學生更傾向于感性;而美國大學生更傾向于理性。
基于以上分析和結果,這部分主要從權利和義務、感性和理性、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以及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四個方面來探討中美大學生友誼觀的差異及變化。
首先,在權利和義務這方面,中美大學生有著不同的觀點。對于美國大學生來說,責任和義務被視為對他們自主權和自由的威脅。美國人信任依賴法律,因此更多地關注他們所享受的權利。然而,由于中國人的行為不僅受法律的限制,同時還有道德標準的規范,所以中國人認為他們享受權利的前提是履行其義務。因此中國大學生更注重義務和責任。其次,為了滿足需求,人類出于不同的需要去建立自身的人際關系。根據該研究,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大學生正處于從“關系”到“法規”,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過程。眾所周知,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社會的流動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保持長期互動的條件喪失,因此人們逐漸以理性的方式與朋友在內的其他人進行交流。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從情感聯系轉變為理性和相互依賴的關系。然而,美國大學生在友誼觀中更傾向于理性的去做決定。這是因為從美國建立以來,美國就有許多法律法規來指導限制人們的舉止行為,他們認為法律比道德更具有影響力。第三方面就是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Geert Hofstede 曾就四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取向程度做過調查和比較,調查結果顯示美國社會中的個人主義取向占第一位,而中國社會取向于集體主義。美國社會強調個性和平等。每個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但是,集體主義的中國社會強調家族、親情和關系。因此,在面對相同的情景時,中美大學生有著不同的反應。此外,Yum 關于北美人和東亞人在人際關系模式取向方面做了對比研究。Yum 提到東亞人在人際關系方面取向于特殊主義,而北美人則取向于普遍主義。這也就意味著東亞人在人際關系中會根據關系和環境來應用特定的規則和互動模式;而北美人即使在不同的關系和背景下應用一般和客觀的規則,不會因人而異。總而言之,中國人傾向于特殊主義;美國人傾向于普遍主義。但是根據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大學生的友誼觀正從特殊主義向普遍主義轉變。盡管美國大學生的友誼觀仍傾向于普遍主義,但是有時他們也會根據特殊的情況來處理事情。因此,我們不能肯定地說,我們中國人屬于特殊主義者,美國人屬于普遍主義者。根據以上討論,我們可見權利和義務、感性和理性、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以及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這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六、結語
本研究以塔爾科特·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的模式變量理論中的“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為基礎來設計問卷,通過定量研究分析論證中美大學生友誼觀的差異以及各價值觀在他們友誼觀中的重要程度,同時也展現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大學生友誼觀的轉變。研究結果顯示與中國大學生相比,美國大學生在要求朋友方面的權利較少,相應地他們對朋友的責任和義務也就少。同時,他們對朋友的忠誠度沒有中國大學生的高,但是他們誠實度比中國大學生的高。在性別差異中,與女性大學生相比,更多的男性大學生認為他們的朋友沒有權利期望他們的幫助,但是更多的男性大學生選擇去幫助他們的朋友。結果也反映出中國大學生做選擇的傾向由感性開始向理性轉化, 由人際關系向法律轉化;美國大學生在做選擇時,仍傾向于理性選擇。總之,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大學生,我們都不能片面地把他們歸到特殊主義還是普遍主義的范疇中,他們會因具體的情景和后果來做決定的。通過分析論證,中美大學生對彼此的友誼觀有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促進他們在交流中避免沖突,從而進行更有效的交流。(作者單位為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