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琰
隨著近年來鐵路企業改革的逐步推進,鐵路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鐵路運輸保障能力必須與社會運輸需求持續增長相適應,為了確保經濟目標的順利實現,鐵路應該站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高度,科學、有序的加快建設發展,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更好的適應新形勢下的各種要求。如今的鐵路企業要想發展壯大,提高品牌價值,需要將主要精力、資金、技術等要素投入到企業具有核心價值的部門或者業務中去,將核心業務做到專業化、現代化、一體化。同時,為了順應經營管理的需要,越來越頻繁采取業務外包的方式,將企業部分非核心(主營)業務委托給第三方企業開展,通過整合優質資源達到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企業效率目標的作用。從內部審計的角度來看業務外包,近年來,鐵路審計的重心一直放在主營業務成本方面以及與之相關的各個管理環節,對業務外包合理性、合規性、效益性的審計力度相對欠缺與薄弱,而有些單位由于對業務外包管理松懈,出現了管理漏洞,借著業務外包的名義發生了違規違紀行為,更有甚者出現“小金庫”風險,這就要求審計部門應提高對業務外包的關注度,不僅僅側重于合規性、合法性審查,更要從管理和效益以及風險控制角度提出有質量的審計建議,在防范風險和提高效益方面發揮作用,來滿足鐵路管理層的需要。
一、鐵路企業業務外包的現狀
根據我們對鐵路企業55個單位的業務外包情況進行系統、全面調研發現,業務外包范圍涵蓋了車務、機務、工務、供電、電務、車輛以及運輸輔助、直屬非運輸企業;從業務外包的類型來看,又是包羅萬象,內容五花八門,主要有生產外包、銷售外包、服務外包、人力資源外包、信息技術服務外包、物流外包、研發外包等外包業務;從單位的成本構成來看,拋開固定資產折舊、人員工資以及附加費等這些比重較大的固定成本,業務外包支出在一個單位的成本構成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而各單位業務外包管理制度相對欠缺,對業務外包的控制程度以及對外部市場成熟度等標準的掌握還不全面。
二、現階段鐵路企業業務外包存在的問題
從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將問題分為兩大類,一是常規業務外包中存在的問題,這類業務外包屬于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正常的需求,業務真實合法,由于制度還不完善,流程不銜接或管理錯位和不協調的地方;二是為規避承擔勞動用工風險打政策擦邊球,將原屬于勞務派遣或勞務外包的事項轉化為業務外包合同。對用工單位而言,勞務派遣公司提供的是派遣工,而業務外包提供的卻是針對某個相對獨立項目的全部工作量。由于形式的改變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和風險。下面對業務外包管理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作分析:
(一)常規業務外包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合同審批程序不執行,基層單位勞服公司合同聯簽審批存在管理弱項和管理風險;二是外包企業不具有相對應的外包業務經營資質,存在經營風險。有些外包企業并沒有承攬該項業務對應的經營資質,勢必造成對業務完成質量的風險考驗,增加經營管理的風險;三是業務外包未進行招投標。很多業務外包沒有通過公開招投標程序進行,而且領導隨意指派進行外包,對業務完成的質量不能可靠保證;四是發包方對外包企業的監管較少。導致不能更好地保證外包業務的正常實施,甚至是偏差;五是合同服務內容與合同主體不統一,存在稅務風險。
(二)為規避承擔勞動用工風險打政策擦邊球,將原屬于勞務外包的事項轉化為業務外包合同。這類業務外包存在主要問題有:
1.合同文本不規范。業務外包合同內容涉及勞務派遣、勞動用工等方面內容。各單位合同文本千差萬別,個別單位表現出為規避勞務用工風險將原本屬于勞務派遣合同的內容生搬硬套的戴上了業務外包合同的帽子,但合同文本內容和相應條款仍是勞務派遣合同文本或者合同內容,從而造成勞務風險依然存在。
2.成本結算或資金支付不規范。
一是列支成本和資金支付依據不足。為了規避承擔勞動用工風險,很多單位將原屬于勞務派遣的事項轉化為業務外包簽訂合同,合同標的由派遣工數量變為某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但轉變后的業務工作量很難確定,雙方在實際結算時按照人頭進行結算,賬面卻只能編造虛假工作量進行結算,造成合同內容與經濟業務實質不相符,存在很大的經營風險。
(2)為解決人員不足,編造虛假業務簽訂合同。這種做法是由于要規避勞動用工風險但是又需要解決勞務派遣的問題,在經營管理中產生的扭曲做法。
(3)變相的業務外包增加了單位成本。業務外包的實質內容是勞務派遣的,發包方將勞務派遣合同轉換為業務外包合同后,規避直接雇傭勞務工產生勞動用工風險。而業務承包方因為在合同條款中明確了需要承擔的用人風險,則需要將未來可能發生的責任全部以費用形式納入業務外包總價款,這樣增加了發包方的成本。但在實際調查中,承包方并沒有將這部分保險性質的費用用到雇傭工身上,這筆錢有可能變成承包方無需支付的沉淀費用。
3.業務外包日常管理中存在勞務風險。
基于合同的實質內容,一是發包方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直接為業務承包方人員進行獎勵考核的實質性管理行為;二是承包方未與勞務人員簽訂勞動合同未對其繳納保險,用工風險轉嫁到發包方;三是業務承包方為其聘用人員繳納社會保險的責任缺乏監管,發包方仍承擔一定的用工風險。
三、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者的思想較為傳統。管理層面認為企業內部的事情一定要由企業內部來完成,而缺少實現資源優化組合的創新思想,對外包企業缺少起碼的信任和支持。
(二)管理精細化程度不夠。為了規避勞動用工風險,將原本是勞務派遣的內容“一刀切”強行轉變為業務外包的形式,實質跟形式脫節,造成一定的管理難度和“小金庫”風險。
(三)相關制度的不健全。鐵路企業作為較大的潛在需求群體,還尚未形成購買服務的成熟觀念,業務外包相關的制度、規范等還不夠健全,業務外包的良好運行機制和運行環境還有待培育。
(四)業務外包的執行方缺乏法律規范意識。從審計調查發現的問題來看,很多問題產生的根源是基層單位的管理人員缺乏規矩意識,隨意行強,對于有據可依的事項不按照規矩辦事,鉆企業制度的空子。
四、解決的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管理層應結合單位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業務外包制度,規范各單位業務外包管理行為,規避企業經營風險。
(一)鐵路業務部門作為業務外包項目管理的職能部門,對本系統業務外包項目管理工作應該實行專業指導和項目審批,各系統按照本系統特點制定業務外包項目管理辦法,確定業務外包項目的范圍。合同管理部門應對常用業務外包合同文本進行規范,確保經濟業務的真實性,有效規避“小金庫”風險。
(二)財務部門作為財務預算管理的職能部門,對業務外包項目財務預算執行工作實行檢查、監督。
(三)加強對站段勞服公司的合同聯簽監管,消除管理盲區。
(四)實質屬于勞務派遣的項目,應該合理轉換為勞務外包形式,專業術語也叫人力資源外包,管理層面應對人力資源外包事項進行明確,研究和規范相關文本,在文本中應明確需求崗位數量,界定人員管理的職責范圍,規避勞務用工風險的同時,確保了經濟業務的真實性。
五、從業務外包審計案例看內部審計的作用發揮
(一)內部審計以鐵路企業價值增值為目標。
隨著內部審計目標的重新定位,內部審計的職能從審查財務、經營活動擴展到管理領域,業務外包審計就是管理審計的有效實踐。內部審計既是鐵路系統內部綜合經濟監督部門,也是鐵路企業管理與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圍繞鐵路發展的內在需要,為鐵路企業實現戰略目標和經營管理服務。
(二)通過專項檢查,內部審計起到了協調部門、總攬全局、規范管理、防范風險,增強鐵路企業“免疫功能”。
現在內部審計已成為鐵路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免疫系統”,在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服務,防范經營風險,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方面,功不可沒。業務外包審計就是一次管理審計的良好實踐,鐵路內部審計人員根植于鐵路系統,與企業各管理部門,各基層單位廣泛聯系、密切接觸,先天融為一體,對鐵路企業文化、管理理念、經營哲學、人員素質最為了解,在開展業務外包審計時,有協調各方、統攬全局的作用,在有效防范舞弊發生等方面,鐵路內部審計具有外部審計和財務監察無法比擬的“天然優勢”。內部審計職能的有效實現,規范了業務外包管理,防范了業務外包存在的風險,使業務外包中潛在的“病毒”得以及時控制和整治。
(三)通過問題追蹤,內部審計起到了警示和幫助基層整改,促進效益發揮的作用。
通過分析業務外包中存在的問題,解剖問題產生的主客觀原因,做到對“癥”開“方”,提出抵御“病害”提高效益以及解決問題的審計意見和建議,對業務外包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的糾正、制止和查處,預防、減少風險損失,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從而幫助和促進基層各單位效益的發揮,增加鐵路企業價值。(作者單位為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審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