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曉 許水生 趙霖 楊大為 陳廣輝
摘 要: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和數理統計法,通過二維碼或者鏈接向哈爾濱某大學周邊群眾發放問卷,研究結果表明體育健身類APP深受青年人的喜愛,中老年人使用率較少。悅動圈和KEEP這兩款APP使用率最高,人們使用健身類APP主要是APP能夠直接為使用者提供鍛煉數據,并且能夠選擇適合自身的鍛煉計劃,提高鍛煉的趣味性。在研究中發現,許多健身類APP存在嚴重的內容重復性問題,筆者希望相關的應用商店加大APP監管力度,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運動鍛煉的內容。同時深受群眾喜歡的記錄數據的功能有時會存在不準確的現象,筆者希望APP開發者充分利用現有的技術進行充分的完善,優化用戶體驗。
關鍵詞:體育健身類APP 運動健身 “互聯網+”時代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2(a)-0219-03
手機、互聯網作為信息時代代表性的產物早已被人們熟知,它們已經融入到社會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并且在不斷的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比如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等方便了我們的出行。
2012年12月,習主席在參觀騰訊公司時指出:“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的歷史階段,這是一個世界的新潮流,而且互聯網的時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生產等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中,李克強總理第一次提出“互聯網+”這一概念,旨在促進互聯網、物聯網等結合現代制造業,進而引導互聯網拓展市場。隨著“互聯網+”的不斷壯大,互聯網與體育之間的結合掀起了創業的新浪潮。
1 體育健身類應用的概念
應用程序的簡稱是APP,它是指應用在智能手機、平板、手環等移動設備上的第三方應用軟件。
體育健身類APP主要是指可以幫助使用者記錄健身的數據、指導使用者掌握正確的健身方法、引導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功能的移動設備。體育健身類APP包含體育新聞、體育游戲、體育醫療、體育直播等內容,本文所研究的體育健身類APP是指為使用者提供正確鍛煉方式、計劃的第三方軟件。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哈爾濱某大學周邊使用體育健身類APP的情況。
2.2 研究方法
2.2.1 問卷調查法
根據本論文需要,查閱了有關體育健身類APP的相關資料,為調查問卷的設計奠定理論基礎和具體內容框架結構。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350份,其中回收問卷336份,有效問卷329份,有效回收率94%。
2.2.2 文獻資料法
為了本研究的順利進行,在中國知網上以體育類APP關鍵字查找相關文獻、并閱讀與本研究相關的專著以及報告,尋找與本研究相關可借鑒的材料,為本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2.2.3 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WPS表格軟件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哈爾濱某大學周邊群眾使用體育健身類APP的情況
在329份有效問卷中,有220人使用過相關的體育類健身APP,占到調查總人數的66.87%;有109人未曾接觸過相關的運動APP,占到調查人數的33.13%。其中18歲以下參與者占到調查總人數的4.86%;18~30歲參與者占調查總人數的82.67%;30~45歲、45歲以上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7.90%、4.56%。
觀察圖1我們可以發現,在使用過健身類APP的人群中,悅動圈和KEEP深受人們的喜愛,分別占到使用過APP人數的42.09%和23.72%;NIKE+、健身寶典以及咕咚占到了使用過健身類APP人群總數的4.85%、4.59%、4.59%;而像FIT、多銳運動等有極少數的人群在使用;還有11.73%的參與者使用其他相關的健身軟件進行體育鍛煉。
筆者在整理問卷數據時發現,每日瑜伽APP只有女生在用,男生的使用率為0,男生普遍認為瑜伽只適合女生來做,男生更需要去進行力量訓練來塑造自身的形體。筆者認為男生進行適當的瑜伽練習,改善身體的柔韌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大動作幅度并且減少運動損傷。
很多人在使用某款APP一段時間后會選擇放棄繼續使用此款APP。通過圖2可以發現,在使用過健身類APP的220人中,有29.09%的人會因為自身習慣的改變而放棄繼續使用某款APP,這部分人大多是有過一定的運動基礎,在一款APP的指導之下能夠合理的安排鍛煉的內容以及比例,不必按照APP提供的內容進行鍛煉,所以選擇放棄繼續使用。其中有15.00%的人群選擇放棄繼續使用某款APP,因為他們發現了更適合自身鍛煉的APP,所以選擇了放棄。有5.91%的人群是因為某些APP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為了自身的安全才會選擇放棄繼續使用。
人們選擇使用某款健身類APP主要是想要學習其中的鍛煉方法,選擇適合自身的鍛煉方式,從而塑造一個健康的體魄。但是現在國內的許多APP中的內容幾乎相同,相互模仿、直接抄襲的情況已經習以為常,許多APP中的內容沒有自身特色,甚至有些APP主打賣健身產品,與普通人群選擇健身類APP的意愿相違背,人們自然會選擇放棄繼續使用。
3.2 哈爾濱某大學周邊群眾對健身類APP功能的認識
通過圖3可以發現,有23.07%的人群認為體育健身類APP能夠客觀的記錄自身的運動數據,能夠隨時觀察自己的運動情況。圖1中顯示,分別有15.04%和15.76%的人群認為健身類APP能夠提供專業的訓練計劃,能夠提高鍛煉的趣味性。體育健身鍛煉有時會使人感到枯燥無味,體育健身類APP可以為健身人群提供健身示范以及鼓勵性的語言,當人們在健身疲勞時會起到鼓舞的作用,鼓勵人們進行更進一步的挑戰。同時有12.46%的人群希望通過健身類APP結識相同運動愛好的朋友,彼此之間可以交流鍛煉心得、飲食習慣等,有助于自身健身知識的提高。
人體全身的肌肉達到600多塊,在進行體育鍛煉之前要了解自己接下來做得動作是不是能夠刺激到自身想要鍛煉的肌肉,選擇的鍛煉動作不正確,即使花費再多的力氣也是白費。例如,學生體質測試中的正手引體向上是考驗的背部以及核心力量,但是很多學生認為正手引體向上是靠肱二頭肌發力,為了提高自己的引體向上的次數不斷加強肱二頭肌的訓練,在下一次的測試時成績仍然不會有所提高。通過整理此次調查數據發現,只有8.45%的人群能夠去了解每個鍛煉動作能夠刺激到的肌肉,選擇正確的鍛煉方法來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
3.3 哈爾濱某大學周邊群眾使用健身類APP功能情況
通過圖4可以看出,有30.87%的人群在使用健身類APP時主要還是看重APP能夠記錄使用者運動的軌跡,使用者可以通過直觀的數據了解自身的運動情況。有20.58%的群眾喜歡健身類APP中的制定訓練計劃的功能,對于健身初學者來說,在接受APP制定訓練計劃的同時,還需要了解每個動作的動作要領,不僅能夠有效積極的訓練還能減少不必要的損傷的發生。分別15.30%、11.35%的人群喜歡使用APP中的統計數據和APP中的飲食推薦,健身類APP中可以根據使用者選擇的訓練內容大體估算出在整個訓練過程消耗的卡路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APP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飲食推薦自制健康餐,改變先前不良的飲食習慣,正確吃也是健身的一個重要環節。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目前我國體育健身類APP種類多種多樣、主要有跑步、瑜伽、力量訓練以及綜合類,調查數據顯示悅動圈和KEEP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因為各種原因放棄繼續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們通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已經掌握基本的鍛煉技巧,放棄APP走進健身房選擇私人教練進行進一步指導,同時某些APP中的內容不夠新穎、嚴重抄襲等促使使用者選擇放棄使用。
體育健身類APP中的記錄運動數據功能深受人們的喜愛,此功能能夠直接向使用者提供運動過程中的數據,便于使用者掌握自身的運動情況。但是記錄數據功能也存在著一些缺陷,當使用者在進行羽毛球等運動訓練時,通過運動步數來計算消耗的卡路里是完全不符合運動的消耗。
人們通過健身類APP尋找適合自身的訓練計劃,并且可以根據APP中的飲食搭配制作自己喜歡的營養餐,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4.2 建議
體育健身類APP開發者保持現有的特色內容,同時要不斷完善APP中存在的缺陷,得到更多健身愛好者的支持。
各個應用商店在上架體育健身類APP時,要加大審查力度,APP中存在內容虛假、抄襲嚴重的不允許上架。體育健身類APP中的內容涉及到使用者的鍛煉效果,APP設計者在設計時要需求專業的健身團隊進行理論與實際的指導。同時APP可以采用收費的方式,與優秀的私人教練員進行合作,使用者通過視頻與私人教練進行溝通、學習,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APP的使用程度。
參考文獻
[1] 張森木.互聯網+體育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3):121-124,166.
[2] 羅澤斌.“互聯網+”背景下的體育類APP用戶群體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16.
[3] 陳佩,李曉晨,陳東良.運動類APP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研究——以東南大學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7):109-111,150.
[4] 吳若熙,王慶軍.體育健身類APP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4):18-22.
[5] 蔡衛清.體育運動APP對全民健身活動的影響研究[J].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84-89.
[6] 曹宏.體育運動類APP的傳播效應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12):356.
[7] 周菀菀,羅璇.體育APP發展現狀與推廣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6(3):20-24,54.
[8] 上官晨.體育健身類APP與全民健身[A].江西省體育科學學會.第一屆“全民健身,科學運動”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江西省體育科學學會,2016:3.
[9] 孫嵬,莫月紅.健身類APP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J]. 民營科技,2017(3):260.
[10]石璞.不同類型大學生對運動健身類APP的選擇研究——以北京體育大學學生為例[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