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時平 彭新社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和對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針對當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現狀進行了系統梳理,并在此基礎上較為系統的分析了影響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主客觀因素,其中主觀因素為學生自身因素,包括學生自身生長發育和個性發展以及遺傳等因素;客觀因素則為家庭、學校和社會等諸多方面。旨在深層次探析其影響中學生心理狀況的具體原因,為相關部門針對性的制定相應對策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中小學生 心理健康 因素
中圖分類號:B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1(c)-0217-02
近年來,隨著電子信息產品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各種思潮的不斷涌現,青少年學生由于處于特殊的生長發育周期,自我保護等方面較差,導致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日漸顯露,而青少年的心理壓力問題更是當前家庭、學校及社會極為關心的問題。當前中小學生的不良心理現象主要集中在:獨立自主能力較差,對父母過分依賴;獨占心理較強,缺乏共享意識;個人自我適應調節能力較差,團體意識薄弱;責任感缺失,缺乏正確的自我評價;自信心不足,易產生孤獨、寂寞和焦慮、緊張的情緒;意志品質薄弱,缺乏堅韌,果敢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等。因此,立足新課標的課程改革要求,加強體育課程對學生心理方面的干預,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勢在必行。
1 影響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分析
中小學生由于特殊的發展階段,其發展狀況是主體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大概可以劃分為自身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兩大類。
1.1 自身因素對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1.1.1 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速度不平衡性。
一般來講青少年的生理發育快于他們的心理發展,七到八歲兒童的大腦重量已接近成人,神經皮質細胞的髓鞘化程度也接近成人。但是,由于他們的知識結構不健全,社會閱歷缺乏,社會經驗嚴重不足等現實原因,導致青少年的理解、認識、思維判斷能力遠遠落后于成人。
1.1.2 青少年個性結構發展不完整性
青少年的個性結構的形成受諸多因素制約,其各成分發展的敏感期也不盡相同,彼此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如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不愿交談,就會阻礙其溝通能力的發展,一旦遇到挫折極易產生自卑、退縮等情緒,繼而影響其他能力的提高。
1.1.3 遺傳因素的影響
雖然個體的性格、智力等因素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自我發展和完善,但機體的外表、性格、智力、神經等仍受遺傳因素的影響。有研究表明,機體遺傳父母優秀的基因可以讓子女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獲得更多的自信和成就感,而很多精神疾病的發病則與遺傳密不可分,特別是某些精神疾病如帶有家族病理等因素,其比一般機體易感性的幾率大大提升。
2 外界環境因素對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2.1 家庭因素
家庭是個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也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外界因素之一。中小學生由于特殊的發展階段,其家庭環境如何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重要的影響。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很多,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2.1.1 家庭成員的素養和教養方式
對子女的教育是每個家庭的重中之重,但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家長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素質、思想素質以及心理素質不同,將直接決定其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家庭成員用關懷、愛護、溫暖、說理、獎勵、表揚等良好的教養方式教育子女,子女容易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心理品質;相反采用拒絕、分歧、矛盾、溺愛、期待、權威、體罰、威脅等教養方式,則對子女的個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2.1.2 家庭成員的期望
期望是個體發展的外部動力,大多數父母往往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將來變得優秀。父母適當的期望和要求,有助于女子腳踏實地,找準目標不斷加強自身各方面能力,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但是如果期望過高和要求過嚴,則會超過子女的實際能力,造成子女承擔壓力加大,影響自身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學生抵抗情緒加大,也極易產生自卑感和失落感。
2.1.3 家庭突發事件的影響
家庭的完整性是個體學習和生活的重要保障,但家庭由于父母離異或家庭成員的離世導致家庭解體,對子女身心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對中小學生來說,完整的家庭是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的前提條件,中小學生在完整家庭里可以享受到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反之,家庭突發事件的發生,對尚無獨立面對巨大挫折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身心打擊,如不適當的加強溝通和疏導,極易產生心理疾病,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深淵。
2.2 學校因素
2.2.1 學校的教育指導思想
近年來,雖然國家致力于素質教育的教育指導思想,但由于社會現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應試教育下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思潮仍然占主體地位。在應試教育的指導下,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教師在教學中,搞題海戰術,加班加點,隨意延長學習時間,甚至采取強制性的方式向學生灌輸,讓學生長期處于一種智力超負荷的緊張狀態,容易出現神經衰弱、失眠、注意力減退、厭學等心理問題,甚至還誘發逃學、欺騙等不良行為。錯誤的教育指導思想,導致學校重智育輕德育,忽視素質教育,特別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導致學生心理負荷加大,心理問題頻出。
2.2.2 教師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整個學習活動的發動者、組織者、同時也是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教師的素質程度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其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教師采用平等、尊重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相反,過分看重成績,不能以平等的姿態看待學生,或者與學生交談中居高臨下,不尊重學生人格的教育方式,學生極易產生叛逆心理,埋下心理疾病的隱患。
2.3 社會環境因素
2.3.1 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背景
個體在追求集體利益至上的文化背景下,其自身的言行都會圍繞集體而展開;相反,生活在注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環境之中,個體極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當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背景發生沖突,如不適當的加以引導和疏通,極易導致個體思想混亂,缺乏自主意識,造成抑郁癥和社交恐慌等心理問題。
2.3.2 社會風氣和大眾傳媒的影響
健康的社會風氣可以激勵個體自立自強,奮發向上,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個性特征。而不健康的社會風氣則會吞噬人的靈魂,消磨人的意志,甚至會誘發一些犯罪行為。當前由于大眾傳媒的興起,各種思潮不斷涌現,大眾傳媒在積極宣揚社會正能量之外,各種暴力、色情、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的思潮也逐漸影響到青少年的發展,導致青少年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另外,計算機的普遍應用,導致部分青少年沉溺網吧,迷戀網絡游戲,造成網絡成癮,脫離現實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荒廢了學業,引起心理空虛,恐懼和社交恐慌等心理問題。
3 結語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學校乃至社會都必須關注的問題,從心理到物質都給予更好的幫助,從而影響他們的思想。重智重德,全面發展,提高體質鍛煉,灌輸積極的心理引導。立足新課標的課程改革要求,加強體育課程對學生心理方面的干預,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康井泉,劉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項策略[J].北京教育,2012(2):13-14.
[2] 張立國.學校體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體育世界,2013(5):107,104.
[3] 張敏鋒.淺議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4(5):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