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在黨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并寫入黨章,在社會各界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引起了強烈反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為農村地區勾畫了美好的發展前景,同時也向農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一、重要意義
1.對鄉村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
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2月28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8271萬人,按常住人口劃分,城鎮常住人口79298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7.35%;鄉村人口58973人,占總人口比重為42.65%。若按戶籍人口統計,農業人口占比則更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1.2%)。由此可見,雖然經過了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多年卓有成效的發展,我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仍然占有相當高的比重,農業農村工作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沒有農村的發展,就不可能有整個國家的發展,沒有農村的富強,便沒有全中國的富強,沒有鄉村的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就不可能實現。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同步實施,協調推進,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鄉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的肯定,體現和黨和國家把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放到與城市發展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加以推進的鮮明態度,有力地提振了農村地區發展的信心,增強了農村地區發展的動力。
2.解決現實問題的客觀需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其顯著特征之一是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不平衡,首先就表現在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發展不充分,首先就表現在農村地區發展的不充分。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和農村地區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出臺了一系列辦法和措施,從資金、項目和人力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依然存在較大的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約為城鎮居民的37%),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2元(約為城鎮居民的2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3079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130元(約為城鎮居民的44%);恩格爾系數城鎮為29.3%,農村為32.2%。可以看出,城鄉之間發展差距雖然在逐步縮小,但仍然較為突出,這將嚴重阻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這就要求把鄉村振興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戰略高度,以更強的決心、更大的勇氣、更有力的舉措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村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解決現實問題。
3.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堅持新發展理念,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人人參與,更要讓人人共享,要讓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其中就包括農村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
我國農村地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曾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改革開放事業中,農村地區又為支持城市發展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正在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這樣一個綜合國力已經大大提升的新時代,將更多的資源和力量投向鄉村,振興鄉村,讓農村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偉大祖國改革和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是踐行共享發展理念,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
二、目標與前景
1.生活將更加富裕
鄧小平同志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碑斍?,我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農村地區也不例外。生活富裕是振興鄉村的總要求之一,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經濟基礎筑牢夯實,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將更加富裕。
2.產業將更加興旺
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緊緊依托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的整體發展。十九大提出的“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边@些舉措,將為農村提升農業產品附加值并跳出單一的農業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推動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帶來良好機遇。
3.生態將更加宜居
相較于城市而言,農村經濟底子較薄,生態基礎卻不差,是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的陣地,也是扭轉過去部分城市“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發展理念最好的突破口和最有力的先行軍。厚實的生態基礎,加上綠色發展理念的正確指導,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將會越來越好。
4.鄉風將更加文明
振興鄉村,使鄉村從富起來到強起來,不僅要依靠發展經濟,更要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重視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鄉風民風一直是衡量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必將使農村地區的鄉風文明更上一層樓。
5.治理將更加有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進一步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中,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同步協調推進,實現農村地區的有效治理,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三、短板與對策
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地區經濟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是站在農村地區人民群眾和基層管理者的角度,在黨和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好機遇面前,我們有許多急需補齊的短板。
1.農村群眾內生動力不足將嚴重制約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無疑將會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為農村地區帶來更大力度的傾斜和支持,這些支持將會成為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進器。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黨和國家給予的政策、資金、項目,屬于鄉村發展的外部條件。鄉村要實現振興,僅靠外界的幫助還不夠,還得依靠農村地區黨委政府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真抓實干,主動作為。然而,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部分農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缺乏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心不熱,手不動,等著別人送小康,認為沒吃沒喝政府會按時給,“干部幫著干,群眾蹲著看”的現象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農村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必然嚴重拖慢鄉村振興的腳步,我們必須循因施策,多管齊下,多點發力,通過加強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推動農村群眾素質能力提升,充分調動農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和培育農村群眾主動謀求發展的內生動力。
2.農村空殼現象嚴重制約著農村產業的發展
當前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人口外出務工,村里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老人,農村空殼現象已經十分普遍。沒有年富力強、掌握著一定知識和技能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如同抽去了農村產業發展的釜底之薪,令農村產業發展陷入疲軟狀態。
造成空殼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沒有在農民增收和農村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方面為農村青壯年勞力和技能型人才創造出與城市相同甚至比城市更加優越的環境,這些方面應該成為下一步農村地區補短板工作中的重點之一。
3.基礎設施薄弱極大地限制了農村地區的發展速度與質量
隨著黨和國家不斷加大資金和項目投入,農村地區交通、能源、通訊、水利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正在加快,但仍然較為薄弱,遠遠落后于城市,這一狀況必將極大地限制農村地區的發展速度和質量。
以農村電商為例:發展農村電商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互聯網普及情況,二是倉儲物流體系建設情況,目前這兩個方面都是農村地區的短板。
根據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2016年全國互聯網普及率為53.2%,其中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僅為33.1%。電信行業提速降費政策的實施,正在使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獲得實惠,但在農村地區,互聯網的發展與應用仍然遠遠落后于城市。制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與應用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農村地區電信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網絡傳輸速度偏低,網絡使用費用與農村群眾收入水平不相適應。這些因素直接限制了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的提升速度,又反過來影響著農村群眾互聯網思維的樹立和互聯網技能的運用,沒有互聯網思維和技能的支撐,農村電商很難做大做強。
在倉儲物流體系方面,農村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普遍較差,加上農村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物流體系的建設尚處于較低水平,物流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普遍偏高,電商產品進不來,出不去,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村電商的發展,進而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推動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在保持鄉村文化特色和地域風情的基礎上做好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地區的延伸,補齊基礎設施這塊短板,
4.“三農”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與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
當前農業農村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三農”工作隊伍的辛勞與奉獻。但是,十九大對“三農”工作隊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要在“懂”和“愛”兩個方面下功夫,既要提高工作能力,做到懂農業,又要提升情感素養,做到愛農村、愛農民,現在的“三農”工作隊伍在這兩方面仍然有需要提升的空間。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完善有利于農村地區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重視人才的挖掘與培養,鍛造一支品德優秀、能力過硬的“三農”隊伍,為振興鄉村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作者簡介:
李祥(1982--),云南尋甸人,本科學歷,中共尋甸縣委黨校教師,講師職稱,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