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莉丹 房丹丹
摘 要:認知、情感、意志即我們通常講的知、情、意作為人類三種基本的心理活動,同時作為精神動力的“三要素”推動著我們精神世界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它們三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人們認識世界的主觀意識過程同時也是人類精神世界的“三步曲”。
關鍵詞:精神動力;認知動力;情感動力;意志動力
一、精神與精神動力
精神是人類特有的意識形態,是區別人與動物的重要方面之一,而人的精神就其反映內容來說可劃分為主觀的個人思維、意志、情緒等活動和客觀的人腦對各種反映的產物,如思想、觀念、理論學說。人的精神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得以發展和延續,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人的本質屬性即社會性使得人的精神活動不斷地處于和外界的交換過程中,這就促使人對外在現實世界產生一定的精神需要,繼而產生了精神動力。此外因為個體意識形態的不同,造成了每個人各有的與其他任何個體都不完全相同的精神追求層次。作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兩大基本動力之一,精神推動力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精神動力結構作為我們研究精神動力的重要命題,是一個十分廣泛且值得思考和討論的話題,而精神結構也有著不同的分類方法。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勒溫在其重要理論體系“心理動力場”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是由場決定的”。勒溫的“心理場”概念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知。著名法學家費爾巴哈認為人是由理性、愛和意志三種本質因素建立起來的,而這些本質因素就是推動人產生行為的本質力量。由此我們可以將精神動力劃分為認知動力、情感動力和意志動力,這三者的有機組合構成了精神動力的整個結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情、意的三位一體。
二、精神動力“三步曲”
1.認知動力
以班杜拉為代表的動機認知理論認為:以認知變量為主導的直接和間接經驗的學習,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決定性力量。人們認識世界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這就使得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感知和了解客觀事物的本質以及各種事物的聯系和發展規律。一旦人們形成了對客觀事物的本質認識以及對各種事物間的聯系和發展規律認識,就會根據這些認識,預見事物的發展過程和變化趨勢,進而提出能滿足人們需要,促進人與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并將理論和預期目標結合起來,通過現實的實踐活動來達到最終目的。
2.情感動力
情感動力主要是指實踐活動的主體即人在實踐活動中因對客體事物產生理性或感性的情感而由此引發的產生某種行為的動力。情感動力對人的時間活動過程有著重要的影響,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出了“對愛和歸屬的需要”,他指出:如果生理和安全需要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滿足,那么就將產生對愛、依戀和歸屬的需要,并圍繞這一新的核心重新產生一系列現象。這就從側面驗證了情感動力在精神動力構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3.意志動力
意志動力主要是指人在實踐活動和認識的發展過程中,通過自身有意識,有目的調控行為達到推動事物發展目的的精神推動力。駱郁廷在《精神動力論》一書中指出“意志是一種行為動力,意志的自由發揮可對人的行動產生有效的推動力量”。意志動力作為三動力之一,在推動精神世界向前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精神“三動力”之間的相互關系
認知動力、情感動力和意志動力作為精神動力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精神動力發揮作用不可缺少的本質因素,精神動力的發揮程度與三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首先,在精神動力的構成中,認知動力是精神動力得以發揮作用的前提。姚勁超在《論情感意志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情感和意志作為主體與客體之間價值關系、實踐關系、認識關系相互作用的產物,它是人類認識和掌握客觀世界的特殊方式”,情感和意志作為主體精神動力發揮作用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影響和制約著認識活動的發展方向,強化或抑制認識發展的進程,并且構成了推動主體認識活動向前發展的動因,但這個動力對于事物發展的推動力并不都是積極地。如果情感因素過于濃烈或是意志因素并未在正確的道路發揮作用,那么情感動力和意志動力對于事物的推動力就是消極的。由此可見認知動力在“三動力”中是基礎性的存在,起著主導性的作用。認知動力是情感動力和意志動力的前提和基礎,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認知幫助主體建立與客體的情感聯系,并協助意志確立目的、制定計劃、克服困難來達到預期目標。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情感動力和意志動力的源泉,沒有認知動力,就不會產生情感動力和意志動力。人們的認識越深刻、全面、正確,對事物的判斷越精確,才有可能使對事物的情感建立起來,產生正確行為的持久性也就越長。從宏觀來說,情感和意志也是一種認知活動,只是認識的重心不同,因此我們說認知動力是情感動力和意志動力的基礎,也是精神動力中的至關重要的本質因素之一。
其次,情感動力是精神動力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情感使認知具有了持久性,認知之所以能夠跟隨人的情感需要不斷深化形成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就是因為情感為認知提供了不斷發展的動力。在認識活動中,主體的情感狀態勢必會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主體的行為,造成不同的客觀效果。情感動力的擴張性和感染性對意志活動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情感動力可以激發主體在實踐的活動中的熱情,進一步強化主體的意志,從而加強了意志動力在主體實踐活動中所占的份量。而情感動力之所以能成為推動主體實踐活動的因素之一,是因為主體的精神生活都是主體對外在事物認識的反映,而人們正是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之上產生了情感進而轉化為意志的。主體的情感因素要發揮作用從而對事物的發展產生影響就必須尊重客觀事物的規律,過分的放縱自己的情感,只憑自己的意愿活動,則勢必要陷入主觀唯心主義泥潭。
再次,意志動力作為精神動力三種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影響精神動力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來說,意志動力是在認識活動基礎之上發揮作用,但意志動力對認知動力同樣具有反作用。認識活動的持久性以及人在認識活動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等都要靠意志動力發揮作用來解決。意志在其本源來說,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在情感的積淀下,產生了意志;意志來源于情感,情感是意志的源泉,沒有了情感,意志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意志也是一種特殊形態的情感。如果缺乏意志動力的正確引導,人的情感活動漫無邊際的實踐活動。情感不斷升華形成了意志,而意志一旦從情感中脫離出來,又反過來促進情感的發展,而這一切都建立在認識活動的基礎之上。
最后,人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不斷了解和認識各種事物,繼而與這些客觀事物建立情感聯系。其次要建立這些事物與實踐主體的情感聯系,然后在情感聯系的基礎之上產生主體的行為。這一整個行為活動的產生到結束都是精神動力發揮作用的結果,首先由認知動力發揮作用,引導主體對客觀事物產生認識;繼而由情感動力發揮作用,在事物認識基礎上與事物建立情感聯系;最后由意志動力發揮作用,在認識活動中通過情感聯系產生意志行為。從認知動力到情感動力,再從情感動力到意志動力,是人類精神推動力發揮作用的基本“流程”。認知動力、情感動力以及意志動力三者之間,首先因為人的不斷實踐產生了認知,繼而建立在認知基礎上產生了情感,最后形成了意志。沒有認知,情感就成了無源之水,沒有情感,意志又成了無源之水,認識是情感的源泉,情感是意志的源泉;情感關系以認知關系為導向,意志關系又以情感關系為導向;情感動力以認知動力為導向,意志動力以情感動力為導向。認知動力、情感動力與意志動力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發展,互為前提,它們三者之間緊密聯系,構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統一體即精神動力。但認知對情感的控制以及情感對意志的控制并不都是正面的,我們在三者的學習中應該意識到,任何層次的精神動力發揮作用都是有著兩面性的。同樣,無論是認知動力、情感動力還是意志動力,都會對人的行為或多或少的產生推動作用,而究竟是推動著我們向前行進還是背道而馳就不得而知了。
參考文獻:
[1]馮東飛.精神動力問題探析[J].中國學術期刊電子出版社,1994-2018
[2]駱郁廷.精神動力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3]姚勁超.論情感意志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J].中國學術期刊電子出版社,1994-2005
[4]仇德輝.數理情感學[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5]宋開祥.人的精神動力多元性探析[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3)
[6]虞新勝、危琦.論馬克思主義信仰中的情感動力[J].甘肅理論學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