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麗 陳鳳姣 賀志明
摘 要:近幾年來,農村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十分突出,農村未成年人犯罪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農村未成年人自身,還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為了建設好新農村,有效預控農村未成年人犯罪,我們必須多管齊下,各方配合。
關鍵詞:農村未成年人;犯罪;預控
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來說,除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內容外,法制建設也是其重要建設部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法進行,把保障農民利益的相關制度用法的形式確定下來,是依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隨著我國國家建設的不斷推進,社會轉型加快,流動人口增加,經濟文化社會變化日新月異,在此過程中相應的農村社會問題也暴露出來,法制宣傳不到位、社會保障缺乏以及留守兒童問題,導致農村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斷上升,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村的社會穩定。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取得成效,新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體制建設逐漸形成新氣象,為預防和控制農村未成人犯罪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為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穩定創造了條件,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來研究農村未成人犯罪預防和控制則顯得很有必要。
一、新農村建設視野下農村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
1.農村未成年人家庭、農村學校教育、農村社會環境
(1)農村未成年人家庭關愛缺失、家教方法不當
家庭的穩定程度。據最新統計表明,父母離異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子女犯罪的4.2倍。近年來,我國農村家庭離婚比率很高。由于夫妻的關系沖突或異常,他們很少關心子女。這種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溫暖,容易形成感情冷漠、煩躁、孤獨怪僻的性格,萌發自卑與不幸感,心理上容易產生偏差,對社會、集體、他人有不信任感,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一些孩子認為社會對他們不公平,產生仇視他人、仇視社會的心理傾向,這些人一旦遭到外界的不良誘惑,極易追隨而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關愛的缺失。這種情形在大量的留守兒童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關注較少,使得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偏離正常軌道,給孩子的未來留下很大的隱患;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由此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未成年人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失去父母的關照,是造成其閑散乃至犯罪的重要條件之一。”
不當的教育方法。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對孩子的犯罪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一是放任型。很多農村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僅限于對家庭物質生產的幫助,而并非從孩子的思想和行為角度對子女進行約束和管理。正是父母這種對子女長期的放任不管或這種放任的態度,往往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劑”。二是粗暴型。農村父母在孩子出錯時往往采用粗暴的方式管教孩子,完全不考慮孩子心理和自尊,這種野蠻的管教方法容易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導火線”。三是溺愛型。農村受腐朽的封建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對男孩往往過分寵溺,逐步形成自私、任性、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教育專家分析說,心理上的狹隘、自私、惟我獨尊、好占上風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內因。
(2)農村教育相對落后
農村未成年犯罪率居高,主要是農村教育相對落后造成的。目前我國的教育水平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農村教育無論從師資、教學水平以及辦學條件都遠不如城市,難以適應日益發展的農村經濟對教育的要求,特別是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教育更顯不足,學校忽視了學生的德育教育與法制教育。特別是法制宣傳教育流于形式或根本沒有,多數學生不知道什么是犯罪,對基本法律法規一無所知,法律常識嚴重缺乏,由于不知法、不懂法,一些未成年人難免會走上違法的道路。
(3)農村社會環境復雜
一方面社會環境中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因素是誘發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以及不良網絡文化、信息和屢禁不絕的黃、賭、毒等不健康的影視、書刊等等。由于未成年人正處于人生中最富于變化而不穩定的時期,加上他們對社會知之甚少,此時就會迷失方向,形成錯誤的人生價值觀。部分未成年人錯誤地認為,人生的價值不是去奉獻,也不想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而是向社會索取,他們往往忽視社會積極面,只看到社會的陰暗面,并把這些當作犯罪的理由。另一方面社會就業難、失業率增多的問題也導致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上升,由于不大愿務農,無業人員增多,許多未成年人得不到就業的機會,成為社會的閑散游民,他們精神無寄托,生活無著落,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未成年人自身心理的不穩定性
一方面未成年人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成長階段,辨別是非、區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響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為不穩,模仿力強,好沖動,特別是農村未成年人平時受農村條件所限,對新生事物認知較少,一旦接觸到這些新生事物時往往無法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易被誘惑實施犯罪;另一方面未成年人階段容易滋生盲目攀比的心理,而大多數農村家庭經濟方面都比較低,在與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攀比時,容易產生心理不平衡,此時如沒有正確引導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新農村建設視野下農村未成年人犯罪的預控對策
1.改善農村家庭環境,增強農村家庭教育子女的功能, 預控農村未成年人犯罪,建設新農村。遏止未成年人犯罪,首先應從家庭抓起,要以平安家庭建設為總抓手,采取多種措施,切實搞好家庭預控。家長們應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提高自身素質,注重言傳身教,在行為上做孩子的表率,經常以平等的身份與孩子進行溝通與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動向,培養孩子正確地分析、判斷、處理事務的能力。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培養孩子健康向上的人格,做好家庭在預控未成年人犯罪中這道最前沿、最敏感的防線。
2.發揮農村學校主導作用,優化農村學校教育體系, 預控農村未成年人犯罪,建設新農村。大多數農村未成年人集中在學校,預控農村未成年人犯罪,基層教育部門責無旁貸,學校更是責任重大,基層教育主管部門要大力推進教育資源的平均分配,讓農村孩子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切實實施素質教育,德育、智育一起抓,做人與做事一起抓。學校應不斷優化育人環境,針對中小學生情緒不穩定、控制能力、調節能力都較低的情況,認真研究和掌握學生情緒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密切關注心理問題的發展狀況,隨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心理、情緒的健康發展;及時向未成年人學生普及各種適用有效的法律法規,增強他們的法制意識和行為約束能力。
3.提高農村未成年人的素質,預控農村未成年人犯罪, 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建設新農村。針對農村未成年人數量多,而思想教育又較為薄弱的情況,首先加強思想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切實提高農村未成年人自身的免疫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使他們能夠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人生;積極培養未成年人的良好人格。另外針對農村職業教育較為薄弱,農村未成年人就業、致富缺乏一技之長的現狀,國家應積極籌建新型職業培訓學校,大力開展適合農村未成年人的職業教育,開闊農村未成年人的視野,引導他們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走農業產業化路子的正確認識,使他們真正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4.優化農村社會環境,積極預控農村未成年人犯罪,建設新農村
(1)優化農村法制環境。應充分發揮村組織和共青團組織的積極作用,加大農村法制宣傳力度,在農村開展法制宣傳,農民家長自覺改進家庭教育的方法。在農閑時節特別在“五五”普法期間去宣傳法制,要不斷豐富普法宣傳教育的內容,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進村入戶廣泛宣傳法律知識,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作為普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培養農民家長農村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識,使農村真正形成一種法治理念與氛圍,建立起穩定、公正、和諧的農村法制環境。
(2)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凈化社會環境。共青團、公安、文化等有關部門應聯合行動依法整治農村未成年人成長的環境,努力消除危害其健康成長的精神“污染源”,保障農村未成年人有一個安全、和諧、健康的生活與學習環境。
作者簡介:
張君麗(1974—)女,江蘇人,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基礎課部講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