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璇 陳滿華 張欣媛
摘 要:中國對緬甸投資日益加強,盡管兩國都以不同的方式參與了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趨同發展,但兩國間會計準則的差異仍然巨大,會計信息不對稱,加劇了兩國商貿往來的交易成本。本文就兩國會計準則中或有事項的概念、核算范圍、確認計量和披露等方面,對兩國或有事項進行比較。旨在讓信息使用者能夠方便有效的了解企業的會計信息和財務狀況,做出正確的投資經營決策;協調中緬兩國間會計準則的差異,在分析這些差異及其成原因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兩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實現。
關鍵詞:中緬;或有事項;會計準則比較
一、研究背景
1.中緬經濟走廊的建設
世界經濟的兩大特點為區域、經濟全球化。2011年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而后我國于2015年提出一帶一路的設想。近日我國外交部長王毅訪緬時提出建設人字型中緬經濟走廊倡議,緬方積極回應。均給予兩國經濟合作以政策支持。
2.中緬經貿往來密切
據緬甸商務部網站數據,2017財年第二季度,緬甸與中國的貿易總額超過28億美元,中國繼續保持了緬甸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中緬雙方2011-2012財年至2016-2017財年兩國貿易總額分別為50億美元、49.6億美元、70.3億美元、97.1億美元、109億美元和108億美元,緬中貿易總額連年遞增,中緬經貿往來密切。[1]
3.中緬會計發展水平和準則存在差異
兩國會計發展水平差距顯著。在緬甸,經濟發展水平低,政治環境不穩定,成型的會計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形成;而中國,已形成較為完備成熟的會計體系。
兩國會計準則存在較大差異。緬甸現行的會計準則為緬甸會計委員會于2010年引進國際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會計報告準則(2010年),并結合國情對其進行一系列的改革,緬甸對于國際會計準則的引用是滯后的。中國會計準則于2006年發布,為適應本國企業和資本市場發展的實際需要,同時實現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持續趨同而進行了不斷修訂,進而形成現行的會計準則。[2]
二、研究現狀
學者對中國—東盟會計協調的研究比較深入,梁淑紅和翟羽佳(2011)站在制度變遷的角度,研究了中國—東盟會計區域協調機制問題,同時就我國現狀提出相應的策略,陳紅和唐滔智(2009)從會計環境的角度來分析會計協調,闡述了會計協調的必要性,提出中國與東盟會計協調的創新性思路。但大多數對東盟會計協調研究都是概念性的,僅涉及了協調的必要性、策略和思路等問題,而且缺乏深入。只有極少數學者研究了中緬具體會計準則的比較與協調問題,其中,僅有蔣峻松(2012)對兩國會計準則中的無形資產、固定資產及資產減值等做了對比研究,對會計準則的協調進行了研究;劉李福和解凈宇(2014)對中緬經貿往來中會計的協調與合作提出具體見解。可見對中緬會計準則的比較和協調仍然缺乏系統的研究。
三、研究意義
或有事項普遍存在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隨市場不穩定、競爭態勢的加強和經營風險的增加而增加。或有事項的不確定性影響企業的持續經營和發展;或有事項的滯后性和隱秘性影響企業的財務質量和財務狀況;或有事項可能會造成在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流出,影響企業經營成果的確認和未來現金流量,影響企業風險評估和防范。對或有事項進行比較研究旨在讓信息使用者能方便有效的了解企業會計信息和財務狀況,做出正確的投資經營決策。[3]
云南與緬甸接壤,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且作為人字形經濟走廊起點,對中緬兩國或有事項進行比較研究,首先能為云南發揮先鋒作用提供理論支撐。其次,促進兩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比較兩國會計準則或有事項,將其異同具體列式明確,有助于協調兩國會計準則的差異,在此基礎上,促進兩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實現,同時區域趨同為國際趨同奠定基礎。最后,有利于深化雙邊經貿合作。現如今的財務關系復雜,會計準則體系不完善,導致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不高,會計報表轉換成本高,會計信息不對等這一系列問題,制約了中緬兩國經貿合作的進一步深入,本文研究兩國會計準則或有事項的差異,協調會計沖突,為雙方貿易交流提供堅實的后盾。
四、或有事項比較
1.或有事項概念、確認方面比較
中國會計準則界定或有事項為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其結果須由某些未來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才能決定的不確定事項,或有事項的結果可能會產生預計負債、或有負債或者或有資產。而緬甸會計準則將或有事項細分為準備金、或有負債、或有資產。
(1)預計負債和準備金的比較
兩國準則在名稱上不同,我國會計準則為預計負債,緬甸會計準則為準備金(這里的準備金區別于計提折舊,資產減值損失和無法收回的應收賬款時的準備),但究其本質,兩者大體上是相同。在定義上,緬甸會計準則規定為公司未來有指出或虧損時預先估算列入賬目的資金,未確定時間和數量的負債,是主體因過去事項而承擔了現時的法定義務或推定義務。與我國會計準則比較,兩者都同屬于負債的范疇;且在義務的規定上,“預計負債”和“準備”都是指現時義務,但緬甸會計準則明確規定義務為法定義務和推定義務。在確認上,緬甸會計準則規定如果主體因過去的事而承擔了現時的法定義務或推定義務,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且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的計量,就應該予以估計,經比較可見兩國就預計負債和準備金的確認條件是相同的。
(2)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的比較
在或有資產確認和計量方面,兩國會計準則規定大體相同,都規定“或有資產”指因過去事項而形成的潛在資產,其存在須通過不完全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都不得將或有資產確認為資產。
對于或有負債,兩國均規定為過去事項而產生的潛在義務,其存在須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或過去的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不是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或該義務的金額不能可靠計量。兩國都規定或有負債不符合負債的確認條件,都包涵現實義務和潛在義務。
2.或有事項核算范圍比較
中國會計準則規定職工薪酬、建造合同、所得稅、企業合并、租賃、原保險合同和再保險合同等形成的或有事項,適用其他相關會計準則,如《新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 《新會計準則第15號—建造合同》等,緬甸會計準則規定租賃(只涉及到負有責任的經營性租賃),建筑合同,職工福利,所得稅適用于其他相關會計準則。
在核算范圍方面,緬甸會計準則或有事項的核算范圍廣于中國會計準則核算范圍。中緬兩國會計準則均規定租賃、建筑合同、職工福利、所得稅適用于其他會計準則,但中國會計準則還規定企業合并、原保險合同和再保險合同等形成的或有事項適用于其他會計準則;在租賃的規定上,緬甸的會計準則規定只涉及到負有責任的經營性租賃不適用于或有事項的核算范圍,中國的會計準則規定只要是租賃均不是適用于或有事項的核算范圍。
3.或有事項計量方面比較
(1)預計負債和準備金的比較
中國會計準則規定預計負債應當按照履行相關現時義務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進行初始計量。同樣的,緬甸會計準則也規定實體應以最佳估計數計量截至報告之日償還債務所需金額的準備金,最佳估計是指實體截至報告之日因償還債務需合理支出的金額,或需向第三方轉出的金額。
可見在中緬預計負債和準備金的計量上,兩國都指出用最佳估計數進行計量,就最佳估計數的計算,兩國的異同如下:
如若所需支出存在一個連續范圍,且該范圍中的每個點與任何其他各點大致一樣,中緬兩國對最佳估計數的計量都是采取該范圍的中間點。
針對某個單個項目,我國會計準則規定按照最可能發生金額確定;若是針對某個單一債務進行的準備金,則該單一債務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償還該債務所需金額的最佳估計。另外緬甸會計準則就單個項目的計量還提出,實體也應考慮其他可能的結果,若其他可能的結果大多高于或低于最可能的結果,最佳估計應為該更高或更低的金額,這是中國會計準則所沒有涉及的。
涉及多個項目的,中緬兩國對最佳估計數的計量都是各項可能存在的所有結果的加權。同樣的兩國在計算最佳估計數時,都提出要綜合考慮與或有事項有關的風險、不確定性和貨幣時間價值等因素;若貨幣的時間價值影響較大, 當對相關未來現金流出進行折現;另外緬甸會計準則額外還對貼現率等進行規定,提出貼現率(或費率)應為稅前費率(或費率),該費率反映了貨幣時間價值的當前市場評估值;債務具有的風險應以貼現率或償還債務所需金額的估值來體現,但兩者不能同時體現。
兩國都規定若償還債務所需的部分或全部金額可能由第三方賠償,實體只有在能確定其回收到該賠償的情況下才可將該賠償確認為獨立的資產,同時確認的補償金額不應當超過預計負債或準備金的賬面價值。除此以外,緬甸會計準則還規定:應收賠償款應作為一項資產列示于財務狀況表中,不得抵銷準備金,但在綜合損益表中,實體可用另一方的賠償來抵銷準備金相關的費用。這部分是中國會計準則所沒有規定的。
緬甸會計準則還就最佳估計數提出了以下規定:實體在計量準備金時應將資產處置的預期收益排除在外;在每個報告日審核準備金,并對其進行調整,以體現截至該報告之日償還該債務所需金額的當前最佳估計。對此前已確認金額進行的任何調整均應被確認為收益或虧損,除非該準備金最初已被確認為資產成本的一部分。若準備金是按預計償還債務所需金額的現值進行計量,則折現回撥應被確認為當期財務成本中的損益。
(2)或有負債與或有資產的比較
中緬會計準則都提出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不符合負債或資產的定義和確認條件,企業不應當確認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而應當按照或有事項準則的規定進行相應的披露。但當或有負債經濟利益流出和或有資產收益基本會實現時,并且可以可靠計量才可以予以確認。兩國對或有負債與或有資產在計量方面的規定大體相同。
4.或有事項披露比較
(1)預計負債與準備金的比較
緬甸會計準則規定,對于各項準備金,實體應披露調整項目的顯示,期初及期末賬面值,期內增加值(包括由于計算折扣金額的變化而產生的調整;期內于準備金中扣除的金額;期內未使用的回轉金額)負債性質以及預期償還的金額和時間;流出金額和時間的不確定性;任何預期賠償的金額(說明該預期賠償所對應已確認的任何資產金額,無需對比往期信息)
經比較,在披露方面,兩國規定大體相同,但緬甸會計準則規定要更加詳細。如中國會計準則只是大體規定要披露其期內變動額,而緬甸對期內變動的具體項目也做了具體的說明。
(2)或有負債與或有資產的比較
對于或有負債,兩國均應披露或有負債的種類以其形成原因(不包括極小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或有負債),在此中國會計準則詳細給出了應披露的或有負債類型,包括已貼現商業承兌匯票、未決訴訟、未決仲裁、對外提供擔保等形成的或有負債,而緬甸會計準則沒有對此做出規定。兩國都要披露獲得賠償的可能性,無法預計的,應該說明原因。另外,緬甸準則規定指出與流入流出金額或時間相關的不確定性,就這點,中國會計準則沒有做出相關規定。
對于或有資產,中國會計準則規定通常不應披露。同時中緬兩國均規定,若存在經濟收益流入的可能性(極大可能性),應當披露其形成的原因、預計產生的財務影響等(這里緬甸對財務影響的計量參考前最佳估計數的計量,而中國會計準則沒有做出此規定)。可見在此,緬甸會計準則規定比中國細。
同時,兩國都規定在某些情況下按會計準則規定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可能對企業造成重大不利影響的,企業無須披露這些信息,但應當披露其事件的性質,以及沒有披露這些信息的事實和原因。中國會計準則規定的情況是指涉及未決訴訟、未決仲裁,而緬甸會計準則規定該情況是實體與其他方就準備金,或有債務或或有資產產生糾紛。
五、結語
在本文對中緬兩國或有事項的研究中,對以下內容進行了詳細比較。在名稱上,有所不同,如緬甸稱為準備金,中國稱為預計負債;在確認上,兩者大體相同;緬甸會計準則核算范圍廣于中國會計準則。在計量上,中緬兩國對準備金和預計負債的計量都是最佳估計數,而緬甸會計準則卻對最佳估計數的計算有更加細致的規定,兩國對或有資產(負債)的計量大體相同;在披露上,各項目都存在差異,總體而言,緬甸會計準則對披露的規定更加細致具體。
通過本文研究,對中緬會計準則的趨同問題上,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在接下來對準則的修訂完善過程中應參考國際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國國情,調整或有事項的使用范圍。第二,出于會計謹慎性的考慮,在當今多變的會計環境下,對或有事項的計量和披露,應該進一步嚴格規范。第三,兩國應該加強雙邊學術交流,舉行高層次、大規模、會計人才參與多的雙邊論壇,旨在更好實現兩國會計協調與合作。
注釋:
[1]www.cafta.org.cn
[2]http://www.ifrs.org/use-around-the-world/use-of-ifrs-standards-by-jurisdiction/myanmar/#endorsement;http://www.ifrs.org/use-around-the-world/use-of-ifrs-standards-by-jurisdiction/china/#application
[3]杜茜.論或有事項的財務影響及帶來的風險[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7)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緬甸財稅部.緬甸會計準則.會計關注(Account Care)出版社(緬文和英文),2005
[3]蔣峻松.中緬會計準則趨同研究[J].東南亞縱橫,2010(11)
[4]蔣峻松、楊繼波.中緬無形資產會計準則比較[J].國際商務財會,2011(5)
[5]陳紅、唐滔智.中國—東盟會計環境及其會計協調[J].財會研究,2009(35)
[6]梁淑紅、翟羽佳.制度變遷視角下的中國—東盟國際會計趨同[N].廣西大學學報,2011(6)
[7]劉小剛.我國或有事項準則與IAS37的比較與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4(5):200
[8]劉李福、解凈宇.中國緬甸經貿往來中會計的協調與合作[J].商業會計,2014(11)
作者簡介:
康璇(1988--)女,漢族,云南昆明人,現為云南財經大學中華職業學院會計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是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
陳滿華(1998--)女,漢族,現為云南財經大學中華職業學院2015級學生;
張欣媛(1996--)女,漢族,現為云南財經大學中華職業學院2015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