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洧
摘 要:江澤民在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做了簡潔而深刻的闡述——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政治經濟推動文化發展,建設大眾化時代化民族化未來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深化的繁榮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不僅是新形勢下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形勢下要著重從群眾精神建設、文化環境建設、文化產業建設及文化事業建設四大方面入手,以此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
關鍵詞: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繁榮
從十四屆六中全會首次將建設精神文明提及到一定高度(之前只是稍微提點,并未作深刻闡述)以來,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到了十九大,習近平在報告中關于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做了更加簡明扼要的言論發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至此,文化軟實力發展從精神文明建設深化、上升至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較精神文明建設更具時代性、大眾性、針對性,同時也更具中國特色,是基于國情而提出的,更為貼切當今時代的發展需求。所以在新時代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要以習近平提出的發展思路、遵循方針、發展方向、發展舉措為行動綱領,在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不變的情況下以人民群眾為出發點,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為關鍵點,以建設社會主義文明推動政治、經濟建設的發展,政治、經濟又反作用于文化發展,以此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全面促進綜合國力的提升,如此才能使中國成為世界格局中的佼佼者。
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重要性
1.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然要求
在這個文化特色發展愈演愈烈的新世界,顯然走出一個特色的國家精神道路是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的發展之本。一個特色的國家精神主義是國家保持長久發展自立自強的精神力量。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先輩的不斷努力,我們不僅在黨的領導下走向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還在馬克思主義理念基礎上融合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所孕育的優秀民族文化和黨組織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及改革過程中所總結出的革命文化和極具中國文化色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創了最符合中國發展精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制度。中國特色文化的完美融合,為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增添了強大凝聚和激勵效果,對全國黨員、全國人民起到了重要的緊密作用,促進全國團結凝聚力,為抵御各式各樣的文化斗爭、發展斗爭的力量增添了強大的生命力,牢固支撐著我國的發展步伐,因而我國推進長久保持并演化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與實踐進程是勢在必行的。
2.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縱觀歷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想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特色的民族文化的發展堅持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歷史文化大國前蘇聯的解體,根據不少專家學者的分析總結,以不堅持國家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企圖轉換成資本主義道路為主要禍根,對國家發展主義道路的動搖最終致使了國家解體的災難。是以,我們必須知道一個輕易動搖的國家特色主義文化并不能增加國家文化自信凝聚國家的團結力,正所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一個缺少堅定自信和凝聚力量的國家并不能在歷史斗爭、文化斗爭、國家興亡斗爭中取得勝利。吸收他國的經驗作為警醒,我國只有堅持中國特色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建設,才能夠保持中華民族創造的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目標,成為屹立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佼佼者。
3.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
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程度決定了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高低,對國家的國際感召力、影響力、塑造力等國家魅力體現有著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體現于國家思想文化程度、價值理念程度、社會文明程度等文化程度的高低,國家文化軟實力決定著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先導權、主動權。在當今世界格局變化愈演愈烈的變革時期,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多極化等多樣文化的不斷發展,致使各國文化思想頻繁相互激蕩,國力地位競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因此,可以說只有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昌盛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盡顯我國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以此作為我國走近世界舞臺主角地位的支撐力,取得更好的國家競爭地位。
二、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
1.與時俱進深化馬克思主義下的社會主義文化
根據上文所述,馬克思主義是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文化的基礎理念。是以我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知道,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是黨貫徹社會主義發展理念的重要措施。在不斷進步的新時代,原封不動地保持馬克思主義理念是迂腐的,我們應該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核心理念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大眾化,促使全國人民在理想信念、道德理念、價值觀念上緊密團結,推動理論武裝建設,促進符合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建設,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凝聚力的激發,落實國家文化引導力、公信力、影響力的培養方針,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以達到馬克思主義下的社會主義文化與時俱進的深入效果,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昌盛發展步伐。
2.著重培育人民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國是堅持以民為本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群眾能力的培養是我國發展的目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我國對于人民群眾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文明激勵、精神文化傳播、國民價值觀的引導能力發揮來對人民群眾的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強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發展融合一體,將其轉化為人民情感和行為習慣的形式,由黨作為領導,帶動全體人民群眾從零起步,結合時代的創新理念,培養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同時漸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致力于將雷鋒精神、最美人物精神融入每一個人民群眾,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繁榮昌盛。
3.廣泛深施道德建設工程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有一段歌謠這么唱到,“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它唱出了提高人民道德水平、思想水平的建設的重要性。根據2016年,中辦與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制建設的指導意見》所作出的專門部署可以看出,國家對于加強道德建設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工程的重視。我國應該重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弘揚,加強雷鋒精神、工人精神和最美人物精神(如: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司機吳斌等)等優秀品質深入人心的培養工作,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價值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世界觀、責任觀等思想觀念,并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方針,激勵人民群眾堅持“八榮八恥”、尊老愛幼、忠于人民、忠于國家、忠于黨的文明精神,強化其社會責任意識、奉獻意識、誠信意識等優良品質,貫徹廣泛深施道德建設工程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方針,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發展。
4.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提高文化軟實力
我國偉大領袖毛主席曾經說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自建黨以來,黨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改善人民生活條件、豐富人民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核心發展理念。因此要不斷推動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的發展,滿足人民日益的精神文明需求,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讓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得以實現,在得到更充實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時走向新的高度,從而使人民又投身于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的發展當中,實現人民群眾精神生活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互促互進。除此之外,國家政府方面也要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已有的現代化文化體系,并不斷依據時代要求改革創新發展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以培育新形態的文化業態。政府只有發揮統籌作用,兼顧滿足人民美好生活與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以人民的力量帶動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的發展,才能實現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從而實現大范圍內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高綜合國力。
綜上所述,要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昌盛就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著重培養全國上上下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只有國民的思想素質提高了,才能形成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有力量,民族復興才會有希望,才能以人民群眾的力量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提高文化軟實力,提高綜合國力。
參考文獻
[1]許煜華.黨的十二大至十九大報告中文化建設問題研究綜述[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8(02):101-109
[2]陳曉靜.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04):6-7
[3]劉鳳榮.關于繁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J].大慶社會科學,2017(0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