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燕
摘 要:東西部省區之間建立的對口扶貧協作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扶貧脫貧的方式。閩寧兩省區長達20多年的對口扶貧協作,有力地促進了寧夏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進程。本文從分析閩寧開展對口扶貧協作的成效入手,分析當前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進一步提出深化閩寧協作的具體措施,力圖使寧夏更加深入地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關鍵詞:閩寧;對口扶貧協作
根據中央的統一部署,1996年閩寧兩省區建立了東西部扶貧協作關系。二十年多年來,兩省區逐步開展了日益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建立了“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對口扶貧協作機制。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扶貧協作,有效地緩解了寧夏貧困地區的貧困問題,有力地促進了寧夏經濟社會發展。但是,隨著對口協作的日益深入,扶貧協作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對進一步推進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工作有重要的意義。
一、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存在的問題
1.制度設計科學性不高,聚焦精準脫貧不夠
閩寧東西扶貧協作具體工作任務需要不同工作部門貫徹落實,涉及雙方不少黨委、政府工作部門,由于歸口管理部門不同,工作要求不同,幫扶資源分布比較分散,制度設計上不夠科學、統一,很難圍繞脫貧攻堅形成合力。一些扶貧制度更有效的針對“扶農”,并沒有實現“扶貧”,扶持效應差,不能可持續發展。制定的制度未能解決好政府各部門整體協調,扶貧款如何分配使用,政策怎樣有效保障實施等問題,精準扶貧還不到位,導致扶貧資金沒有真正用在建檔立卡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身上,扶貧脫貧效益不高。
2.扶貧工作發展不平衡,激發內生動力不足
在閩寧現在的對口扶貧工作中,存在著重城市投入、輕農村發展,重基礎設施建設、輕產業培育等問題;一些地方的扶貧措施不實際,只是簡單的給錢給物,不注重后續發展能力的培育;地方政府一廂情愿地推行所謂的“特色產業(品)”項目建設,不切合實際,不順應民意,造成扶貧資金的極大浪費。部分貧困群眾缺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依賴思想仍然突出。
3.精準識別質量不高,存在著不實不準的問題
為了方便管理,各級扶貧相關部門均建立了貧困人口的個人檔案,但是建檔手段落后,多為人工手寫,未能采用電腦錄入等信息化手段,難以做到數據錄入的準確性和更新的及時性,不利于掌握建檔人口的信息變動。例如,原來建檔的貧困戶在脫貧致富后未能及時退出檔案;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情況也有可能遺漏。因此,貧困人口的數據采集、處理和分析也就無法實現科學化、精準化,不利于制定脫貧計劃并持續跟蹤。
4.資金監管不嚴格,存在著缺乏科學統籌的問題
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來自不同職能部門的各種渠道的扶貧資金很多,這類資金通常是直接撥付給相應的行政村或扶貧項目,并不被各級扶貧部門所掌握,導致部分項目的資金利用缺乏針對性,也使得扶貧工作碎片化,不易管理,扶貧效果不突出。同時,部分資金和扶貧力量的過于分散不能夠解決深層次貧困問題,形成了扶貧沒有向縱深發展的局面,為區域性脫貧工作帶來不便,彰顯力不夠。更有甚者,存在著騙取、挪用、侵吞扶貧資金等問題。
5.部分交流活動流于形式,社會力量未充分發揮作用
由于社會力量參與的有效工作網絡和聯席機制尚未建立,僅限于簡單的捐款捐物,形式單一,社會力量參與不活躍、不深入。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參與較少,而且參與的機制未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氛圍未形成,社會輿論宣傳力度不夠,典型帶領作用發揮不好,沒有形成人人參與扶貧攻堅任務的濃厚輿論氛圍。
二、進一步加強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對策建議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認真抓好《規劃》的落實工作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級政府要把《“十三五”閩寧協作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細化到年度安排中,分解到各級各有關部門責任上,督促對口幫扶地區和部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寧夏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與福建援寧工作隊加強對接,做好資金使用、項目安排等各項工作,確保《規劃》有序推進。
2.進一步細化幫扶關系,構建多層次結對幫扶體系
一是要建立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結對幫扶關系。在原來已經建立的市、縣(區)結對幫扶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鄉鎮、行政村兩個層次的結對幫扶,重點做好64個結對鄉鎮、34個行政村的結對幫扶工作,引導支持福建民營企業與貧困村開展“村企共建”行動,重點解決發展瓶頸問題,形成扶貧協作強大合力。二是要明確幫扶重點,實現精準對接。繼續對寧夏尚未脫貧的貧困人口建檔立卡,精準對接、精準扶持,精準安排幫扶資金用于貧困村、貧困戶,引導早日脫貧致富。閩寧雙方應根據各鄉鎮、村的資源稟賦、發展優勢,從實際需要和突出問題出發,集中力量解決住房、飲水、教育、醫療等問題。另外,要把婦孺兒童和少數民族群眾列為優先幫扶重點,給予特別關愛與支持。
3.共建閩寧協作示范村,進一步提升貧困群眾生活水平
落實好《“十三五”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規劃》,抓好100個閩寧示范村的共建任務,著力改善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提升村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一是要明確建設標準和建設任務。按照“五通(指通路、通水、通信息、通廣播電視、通客車)八有(有增收支柱產業、有經濟合作社、有綜合服務網點、有文化體育活動場所、有標準衛生室、有集體經濟收入、有團結干部的兩委班子、有駐村工作隊)”標準建設閩寧協作示范村。二是要加快發展特色產業。結合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布局,落實補貼補助政策、提供技術服務,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發展草畜、馬鈴薯、冷涼蔬菜、枸杞、瓜果等特色產業。三是要進一步強化技能培訓。圍繞發展特色產業來增加就業,借助閩寧部門之間結對幫扶,加大農林科技培訓力度。
4.立足雙方資源稟賦和優勢,進一步拓展產業協作
立足閩寧實際和產業優勢,以閩寧產業園為支點,大力支持福建資本到寧夏投資發展特色農業和加工制造業,加快寧夏特色產業發展,實現合作雙贏。一是要大力發展農業領域扶貧協作。閩寧雙方要以省、市、縣、鄉、村各級結對關系為依托,鼓勵福建省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寧夏貧困縣投資發展農業。以龍頭企業為抓手,重點發展馬鈴薯、冷涼蔬菜、中藥材、小雜糧、枸杞、葡萄、牛羊產業,進一步提升現代農業化水平。二是要大力發展加工制造業。積極調動寧夏閩籍商會和企業家參與扶貧的積極性,為閩寧企業合作牽線搭橋。按照產業集群化、產業一體化發展思路,搞好閩寧產業園區建設。三是要整合開發好旅游業資源。充分利用各種節慶活動,借助互聯網、媒體等平臺,大力推介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大力推進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提升旅游業的檔次和品質。
5.深化人才交流與公共服務領域合作,進一步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積極性
以干部雙向掛職為引領,以加強教育、醫療衛生領域的人才交流合作為重點,實現教育扶貧和健康扶貧,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促進脫貧攻堅的能力。一是精準選派掛職干部。明確掛職干部崗位要求,因崗選人派人,切實發揮好掛職干部的作用。加強掛職干部日常考核、激勵保障機制,激發掛職干部工作積極性。二是加強兩省區教育協作,提高寧夏各級教育工作水平。加強中小學基礎教育的師資交流學習。三是加強兩省區醫療衛生幫扶。福建省承擔對口幫扶任務的5市9縣(區)至少選擇1家醫院與寧夏對口市、縣有需求的醫院開展合作共建,提升寧夏臨床醫療能力和專業水平。四是加強兩省區科技文化交流,汲取兩地先進經驗。
6.進一步健全完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機制
一是完善聯席推進機制。建立市、縣級聯席會議機制,把結對幫扶關系向下延伸、拓展,細化任務分工,做到精準幫扶。二是完善結對幫扶機制。推進形成多層次結對幫扶,提高幫扶實效,要依托包村幫扶,探索建立到戶到人結對幫扶關系,突出問題導向,根據結對幫扶地區、部門和村莊的不同需求,聚焦突出短板提供精準幫助,有效提高聚焦精準扶貧水平。三是完善產業帶動機制。充分發揮福建援寧干部、寧夏福建商會、福建企業家的橋梁作用,制定特殊優惠政策,鼓勵支持福建企業對寧夏特色優勢農副產品的研發、深加工和市場推廣項目。鼓勵閩寧企業加強文化產業的合作開發,為寧夏貧困地區產業升級和福建向西部有序轉移產業提供合作空間。四是完善互學互助機制。深化干部人才交流和培訓,建立對口幫扶單位互幫互助工作機制,強化實地指導、技術援助和技能培訓。出臺支持鼓勵政策,促進福建醫療、教育、文化等優勢資源和寧夏的嫁接整合及向貧困鄉村延伸,強化公共事業合作。五是完善社會參與機制。引導支持福建各類社會力量對寧夏脫貧攻堅多樣化需求,開展多種形式扶貧活動。引導寧夏社會組織積極對接福建社會力量援寧活動,承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實施。六是完善資金保障利用機制。
實踐證明,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必須堅持下去。
參考文獻:
[1]鄒一南.精準扶貧要理清“十大關系”[J].中國扶貧,2016(20)
[2]習近平系列講話讀本[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第11-56頁
[3]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寧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區教育移民實施方案的通知[J].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報,2011(6)
[4]李剛.習近平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解放思想真抓實干奮力前進 確保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N].人民日報,2016.7.21
[5]八閩·塞上,心手相牽樹典范[N].寧夏日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