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琳 吳昊
無為縣泥汊鎮韓廟村西北方,近年來開啟精準扶貧項目,大力實施“育人育苗·脫貧致富”工程,一手抓產業扶貧,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一手抓教育扶貧,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進而實現貧困村的脫貧摘帽。
一、育苗——輸血變造血,共筑“產業扶貧路”
2016年,韓廟村在雙聯系單位市婦聯的幫助下成立了“九連圩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水稻、油菜、小麥的種植加工及銷售,村“兩委”成員帶頭,帶動村民們開始了抱團發展。在加速農業轉型的道路上,市婦聯還扶持韓廟村根據當地的土壤和地理條件,大力培育無公害優質水稻特色產業,帶動種糧大戶和貧困戶參與進來,建立自己的品牌,注冊了“金禾苗”牌系列無公害優質米商標。
合作社成立后,市婦聯邀請農技專家楊良金擔任技術顧問,引導農民科學種植。在給韓廟村農民做免費技術培訓時,楊良金指出:過去,本地農民習慣采用麥稻兩熟的種植方法,但是,由于第一茬水稻生育期長,導致第二茬小麥必須延遲播種,因而耽誤了小麥上市時間,造成農民經濟損失,建議改變原來的生產方式,采用油稻兩熟的種植方法,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提升水稻品質。楊良金在給農民上課時,善用“三件法寶”,分別是順口溜、示意圖和速查表,他的課堂總是座無虛席。2017年,楊良金被農業部評為第三屆“全國十佳農民”。
發揮種植基地示范引領作用,430畝的生產基地以“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企業+市場”的模式,進行生產經營,通過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施肥、統一收購、統一儲存、統一銷售進行全程監管、指導。開設了《韓廟村科學種糧講堂》,市農技中心副主任宋衛兵帶領專家們多次開展科學種糧培訓講座,為種植戶講授相關知識,并深入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合作社農民進行科學種植,提高廣大農民科學種植水平,合力打造優質農業品牌。
二、育人——扶貧必扶智,謀好“教育扶貧計”
“扶貧先扶智”是習總書記新時期對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新論斷之一,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優質的知識教育,是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決策。扶貧除必需的“輸血式”措施外,主要在于“扶智”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即培養一名貧困學生,脫貧一戶貧困家庭,造福一村,教育乃是貧困脫貧的重要手段。蕪湖市婦聯針對韓廟村實際情況,大力實施“育人工程”,努力謀好“教育扶貧計”。
在蕪湖市婦聯協調組織下,蕪湖市紅黃藍培訓學校、安徽出眾教育、棒棒糖兒童攝影、蕪湖孩子王和中國科技大學終身學習實驗室、蕪湖領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愛心單位走進貧困村韓廟子河小學,將城市優質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為58名小學生(現有22名)量身打造“多彩童年公益課堂”,訓練學習多樣技能,提升綜合藝術素養。
三、整合——社會總動員,架起“扶貧連心橋”
在市婦聯的積極鼓勵和引導下,市婦聯主管的五大協會組織和社會各界愛心單位、愛心組織、愛心人士踴躍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來,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廣泛聯系群眾優勢,自愿選擇貧困村、貧困戶進行結對幫扶,共同架起一座“扶貧連心橋”。
1.實施春蕾計劃,情暖貧困學子
通過婦聯組織,積極為“春蕾計劃”籌集資金,幫助貧困家庭孩子完成學業。截至目前,市婦聯采取1+1結對資助方式向貧困村發放愛心助學款,幫助20名貧困學子完成了小學、初中、高中學業,社會各界愛心善舉為貧困孩子撐起一片綠蔭;
2.實施長效捐資助學
在市婦聯牽線搭橋下,愛心機構走進貧困村貧困家庭,通過“成長之路,與你同行”助學活動,幫助貧困家庭及其貧困兒童申報資助項目,貧困兒童將獲得每月一百元長達3一5年的資助;
3.定向扶持貧困戶養殖家禽
市婦聯發動女企業家協會會員和社會愛心人士結對幫扶貧困戶,定向收購貧困戶養殖的家禽,輻射帶動貧困戶發展養殖經濟,增加家庭收入,實現脫貧致富。
通過不斷完善社會扶貧工作機制,搭建愛心扶貧平臺,積極推動并形成了全社會關注扶貧、參與扶貧、支持扶貧的濃厚氛圍。
四、取得成效
1.“金禾苗”牌優質米喜獲豐收
付出的勞動雖然艱辛,豐收的碩果也是喜人。2017年,合力打造的優質品牌——“金禾苗”牌優質米喜獲豐收,促進了農業增效、實現了農民增收,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九連圩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整合了零散的土地資源,使產業走上了規模化、標準化,同時引領農戶樹立品牌意識,走出了一條致富路。通過實施“育苗”工程,廣大農民接觸并學習到了先進的農業科技,轉變了傳統的種植思維,增強了農業種植“三良”(良種、良心、良法)意識,樹立了科學的種植觀念,成為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新時代創新型農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缺少銷售經驗和渠道,“金禾苗”牌大米在銷售過程中出現了滯銷,在幫扶單位市婦聯的大力宣傳和幫助下,終于度過難關。2017年底,經蕪湖市農委監測認可,“金禾苗”牌無公害優質米正式開始上市銷售,銷路總體不錯,截至2018年3月底加工生產的18萬多斤生態大米銷出12萬斤,但仍有6萬多斤剩在了倉庫。俗話說“存稻不存米”,如果稻谷不加工成大米,存放久一點是沒有關系的,但是因為村里沒有加工成米的設備,要拖到其他地方去加工,所以去年就一次性加工了18萬多斤大米。無公害大米不含任何防腐劑,氣溫越來越高,村里也沒有專業的恒溫儲備倉庫,倉庫里剩的6萬多斤生態大米4月底前不抓緊賣出去,品質就要受到影響,如果壞在倉庫里,那大家就白忙活了,銷售大米的收入有一部分將用來幫扶貧困戶,所以大米賣不出去村民們都犯愁。至此困難之際,市婦聯伸出援手積極幫助,通過廣泛宣傳,發動社會各界愛心力量,尋找銷售渠道,如在第一農經、大江晚報等媒體上刊登報道,最終順利解決了滯銷難題。
2.貧困學子走上舞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貧困村的專業老師和藝術老師很是缺乏,通過實施“育人工程”,在愛心單位的幫助下,兩年半來,市里的老師們風雨無阻,無償地來到這里給孩子們授課,貧困村也能享受到公平、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在專業老師們的精心教學下,貧困村的孩子們提高了學習能力,提升了藝術素養,拓寬了知識面,通過學習感受到快樂的童年生活,進一步增強了貧困家庭的孩子們用雙手去創造未來的信心和能力,在孩子們的心田里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6月2日下午,一場特殊的匯報演出在蕪湖蘇寧廣場舉行,這場演出的表演者是無為縣泥汊鎮韓廟村子河小學的22名孩子們,而這22名孩子也是該校的全部學生。
城里的孩子想學藝術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在貧困村韓廟村子河小學的孩子們看來,卻是一件心有向往卻很難實現的事情,學校現在一共只有22名學生,包括校長在內一共5名老師,而藝術類的專業老師一直是個空白。從2016年2月至今,市婦聯實施了“育人育苗”三年行動規劃,在子河小學開設“多彩童年公益課堂”。校長方永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到,“到現在為止,已經5個學期了,每周三下午,市婦聯聯系的愛心學校,派出志愿者老師給孩子們上美術、舞蹈、書法等藝術類課程,深受家長和孩子們歡迎。我們學校2016年的時候有58名學生,現在只剩下22名,但是老師們的義務授課一直沒有間斷。我總對孩子們說,你們真的非常幸運!”2年多來,孩子們如饑似渴地吸收著城里老師送來的藝術素養,藝術素質得到飛快提升。
連續三年的“六一”兒童節,市婦聯都把子河小學的孩子們接來城里過節,孩子們也用他們精心排練的節目作為匯報演出,表演給義務教課的老師們、關心關愛他們的市婦聯及社會各界的長輩們看,貧困村的孩子一樣感受著多彩、快樂的童年。
五、案例啟示
“育人育苗·脫貧致富”工程的成功實施,有力調動了廣大干部、群眾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的積極性,推動形成了村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的良好局面,使韓廟在2017年年底順利完成戶脫貧、村出列的目標任務,成功摘掉了多年貧困村的帽子,實現了“華麗轉身”。韓廟的成功脫貧案例,有以下幾點啟示:
1.建立聯席工作機制,堅持一線工作法,是順利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重要保證
作為幫扶單位,積極當好扶貧主心骨,堅持一線工作法,推動扶貧、脫貧工作開展。一是在幫扶村建立幫扶單位、扶貧村所在鄉鎮黨委、駐村扶貧工作隊、村“兩委”聯席會議制度,及時通報情況,研究問題,制定精準幫扶措施;二是完善交辦、督辦制度,按照“季調度、月會商、周計劃、日落實”推動精準扶貧工作深入開展;三是查實情、辦實事,幫扶單位和扶貧工作隊做到深入一線發現問題,堅持調研與指導相結合,研究分析和落實工作相結合,摸實情、出實招,扎實有效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努力實現“情況在一線掌握、問題在一線解決、措施在一線落實,成效在一線體現”。
2.找準扶貧對象,明確扶貧靶向,是有效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重要環節
精準識別摸底子,精準施策找路子,精準脫貧摘帽子。因人制宜、因戶施法,是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最有力的抓手。就產業扶貧而言,需要正視扶貧村產業扶貧面臨的困難、問題,真正弄清“有所難為”的根本原因。
在實施“育苗工程”、推動產業扶貧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包括:一、思想觀念有偏差。一些同志面對周期長、市場風險大的產業扶貧項目怕苦畏難,不想干、不愿干;二、信息獲取有障礙。貧困群眾缺乏獲取信息的工具和能力,對各類信息的掌握缺乏、不及時;三、技術服務不到位。貧困農民缺技術,大多只能從事低水平、小規模的小農經濟,而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又不健全、不完善;四、生產方式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程度還不夠高,生產條件比較差,生產方式比較落后。針對出現的這些問題,及時開展了有針對性的精準幫扶工作。一是加強教育引導。扶貧須扶志,把好“思想脫貧關”,把解放思想、開動腦筋作為一種常態,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來謀劃和推動精準扶貧工作,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戶克服等、靠、要思想,激發群眾思發展、要發展、快發展的內生動力;二是抓好規劃引領。經過反復論證,立足扶貧村實際,按照“一村一品”要求進行產業布局;三是抓好信息服務。立足互聯網、電子商務及新媒體的功能,幫助合作社建好銷售平臺,及時解決貧困村特色產品銷售難問題;四是抓好技術培訓。邀請農業科技專家到村到現場進行指導、結對幫帶,使農民看得懂、學得會、能操作;五是抓好示范帶動。抓好項目示范,以扶持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扶貧項目農機大院建設為載體,實現“扶持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發展一片經濟、脫貧一方百姓”。
3.凝聚社會力量,動員社會幫扶,是推動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重要舉措
扶貧濟困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廣泛凝聚社會力量,多種形式共同推進,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在幫扶韓廟村脫貧的過程中,市婦聯充分利用了自身優勢,健全組織動員機制,將組織優勢變成扶貧優勢,把組織活力化為脫貧攻堅的動力,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扶貧、愛心助貧的良好氛圍,推動形成政府、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工作格局。一是加強輿論引導,注重典型示范帶動。組織開展了蕪湖市十大女杰之扶貧濟困先進人物評選活動,協調主流媒體聚焦巾幗扶貧,用生動、真實、感人的事例講好扶貧故事,宣傳最美扶貧人物,激發社會扶貧正能量;二是構建扶貧志愿服務網絡,組織開展扶貧志愿者行動,引導社會愛心力量廣泛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三是建立扶貧公益平臺,積極開展“扶貧日”等公益活動,進行廣泛宣傳;四是打造社會扶貧品牌,開展扶貧助學行動,關注貧困學子,幫助貧困學子;五是實施巾幗文明行動,引領參與愛心扶貧公益行動,在全社會營造“關注貧困、關愛弱者、幫助脫貧、樂于助人”的良好風尚,動員愛心單位和愛心人士為困難群眾和貧困家庭奉獻大愛,讓困難群眾早日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共同奏響全社會扶貧濟困的和諧樂章!